大觀音閣,簡稱大閣。位於遼寧省北鎮市城西郊,始建於遼代,明稱清安寺,清初改為"大觀音寺"。為了區別於白雲關上的觀音閣,遂改稱大觀音閣,俗名大閣。
廟分前後兩殿,均為硬山式小木結構,正殿塑有佛祖釋迦牟尼像,東側為觀世音菩薩像。壁上繪有"佛祖成佛"、"一葦渡江"、"三顧茅蘆"壁畫;門前懸有"大雄寶殿"木匾。殿前有兩株幾百年前的古柏,東柏粗壯葉色深只開花不結果,西柏苗條葉色淺淡開花後能結果,人稱"鳳凰柏"。前殿塑有彌勒、四大天王和韋陀菩薩像。東西有配殿6間東殿,內有乾隆御筆心經石刻鑲嵌在牆上。與大殿同排還有僧房8間。觀音閣周圍景點繁多,望仙亭、曠觀亭、觀藝亭、碑廊、耶律楚材讀書堂等古建築規模宏大、金碧輝煌;鷹龜奪寶、龜兔賽跑、三星閒奕、群蛇戲水等奇石惟妙惟肖;飛瀑清泉、鐵索天梯、白雲雄關、桃花古洞景觀奇特,令人神往。
觀音閣南25米,有個依山臨淵的天然石洞,洞寬10米,深6米,高約3米,原有古佛1尊,佛身變化能測陰晴,晴時古佛為灰色,雨時古佛變黑色。古佛在文革時被毀;現重塑有阿彌陀佛和藥光師佛兩尊古佛。觀音閣南200米有菩薩殿3間,中間塑觀世音菩薩,南為文殊菩薩,北為普賢菩薩。北廟背東面西,原為"土谷祠",年久失修,廟跡無存,1991年重修殿宇,1996年春塑上菩薩像,圈好院牆,並增修僧房1間,廟牆外南側有兩幢高4米、四面各寬1米的方石碑,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上刻《重修大觀音閣碑記》和修廟獻款人姓名約8000人,號稱萬人碑。觀音閣西200米有懸岩斜覆而成的石棚,東西長42米,底寬10米,最高和20多米,可容五、六百人,從下向上登70級石蹬即可達棚內。東側廟殿長15米,寬5米,塑有昆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十八羅漢像。西側為胡仙堂。觀音閣西懸崖頂部有"老爺閣"及"望海寺"為觀音閣分院。
觀音閣原有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兩楹,前殿三楹,東西廊各三楹,山門一楹。石獅一對,石碑四甬,鐵鼎一尊,銅鐘一座,五塊橫匾,巨石一塊,古松兩株。
景區看點;玉女洗頭這尊石雕是滿族姑娘也是滿族祖先的形象,太宗皇太極繼承皇位後,把女真族改成滿族人,後來稱滿族。此像是根據乾隆皇帝《聖水盆》一詩的詩意而做。那麼為什麼滿族要塑女子像呢?傳說在長白山附近有一座天池,一天一家三姐妹在此洗浴,正洗得盡興時,兩隻喜鵲從天而降,叨來兩顆紅豆扔在三姐妹衣服邊,三姐妹上岸時最小的妹妹吃了其中一顆,不久後懷孕生子,以後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就形成了後來的滿族部落,由於女真族的祖先是個聖潔女子,未受孕而吃豆得子,因此在滿族中一直沿襲著女人守貞潔的傳統,石雕旁的《聖水盆》詩是清乾隆皇帝到醫巫閭山巡遊時夢一仙女在聖水盆中沐浴,有感而發寫下的詩。此御筆詩碑至今鑲嵌在醫巫閭山石壁上。
李成梁總兵府石獅子;此對石獅子高2·4米,長1·2米寬0·9米,原是明萬曆年間鎮守遼東總兵李成梁總兵府門前的石獅子(李成梁是明代鎮守遼東總兵官,曾在北鎮駐守多年,這對石獅子是他總兵府門前的石獅子),雕工精細,神態威嚴,使人見之有一種敬畏之感。細觀此獅,雄雌相對,昂首挺胸,前肢直立,後腿彎曲、頭髮捲毛、兩目突出、隆鼻闊口,肌肉強健、莊嚴渾厚、獅凶而嫵媚,威武而敏捷、造型生動、炯炯有神。漢代以後由於佛教的推崇,獅子成了高貴的護法靈獸,人們把它當作威武祥瑞的動物來崇拜。取其威武吉祥之意,用之保護門戶,明代以後,許多宮殿府第、寺院、普通住宅都用石獅守門,以顯示尊貴、肅穆、炫耀豪華,而成為古代建築中不可缺少的裝飾,一般雄獅腳下踩著一繡球,俗稱獅子滾繡球「它像征著權力永不衰竭之意,獅子口作45度角的對視狀,象徵著和平和快樂的意思。」獅子頭上雕刻的疙瘩也有規定:一品官員府第門前的獅子頭上正面左右有十三個捲毛疙瘩,俗稱十三太保官員的品級低一級就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不准陳設獅子。
乾隆御筆;前面功德門上刻有"醫巫閭山"四個大字,是根據乾隆詩文墨跡而臨摹。醫巫閭山是蒙古族語言東胡語的譯音,秦始皇執政時,在北方修長城,醫巫閭山位於長城以東,屬東胡族居住地,被東胡族人管轄,東胡語"醫克敖拉"翻譯成漢語就是"大"的意思"。後來,東胡族被蒙古族取代,"醫克敖拉"就變成了蒙古語「醫巫閭山」,醫巫閭山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進入景區,環顧四周,遊客便可觀賞到醫巫閭山自然景觀的奇特,用金代文學家蔡所作《醫巫閭》詩中的「崩崖暗谷森林樹,蕭寺門橫入山路,誰道營丘筆有神,只得峰巒兩三處」來形容醫巫閭山的景觀奇特,是最恰當不過的。詩中的「營丘」指我國古代畫家李成。其善畫煙雲變幻、水石幽澗、山川險易、樹木蕭森,被稱為古今第一。蔡認為連古代名畫家營丘的筆也不能把它的奇景全部描繪出來,可見我們醫巫閭山觀音閣歷史上在文人騷客心目中的地位。
鷹龜奪寶石;站在聖水橋上向東北方眺望,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觀,人稱鷹龜奪寶石。只見前面一塊巨石猶如一頭烏龜昂頭眺望渤海,它的背上馱塊寶石,後面一隻鷹在緊追不放,意在奪寶,實為大自然的天工巧構。
聖水橋;此橋為獨孔橋,因醫巫閭山大石棚內聖水盆中的泉水流經山間形成小溪穿過此橋注入玉泉湖中,而稱此橋為"聖水橋"。
石凹;由聖水橋直至大石棚,路的兩側有很多石凹,是滿清王朝為我們留下的遺蹟,是清帝來醫巫閭山巡遊時插旗杆所用,當時旌旗飄展,聲勢浩大,象徵封建皇帝的威儀。也有專家考證,此石凹用來插木桿搭涼棚,清帝來醫巫閭山巡遊,涼棚從山下搭到山頂。
萬人碑;碑為黃色沉積砂岩製成,現立於菩薩殿東牆一側,高4米,四面各寬均為1米。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名為《重修大觀音閣碑記》,記有廣寧縣鄉紳市民維修大閣捐款人姓名和銀兩數目,共有8000餘人,號稱"萬人",故名"萬人碑"。又因是為修廟而捐款,所以又叫"功德碑"。據說:萬人碑上的人名,很少有人查准過,只有最聰明的人,才能查得既快又准,所以遊客來此碑下,都要親自查看一番,爭當一個最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