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在他手中誕生的寧海竹編藝術,簡直絕美

2019-08-20     享去旅行

山中的竹,手上的路



中國古人喜歡用象徵手法在自然界尋找人生質量的對應物,把竹子賦予了人格化的高潔品格。居而有竹,則幽篁拂窗,清氣滿院;竹影婆娑,姿態入畫。竹人們形影不離,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能工巧匠虔誠的手當中,則出現了另外一種柔韌與俊逸。


竹之歷程

鬱鬱蔥蔥的竹林,間或有鳥兒的鳴叫,走過精緻古樸的石拱橋,就來到了楊維爐的秘密基地,一間茅屋,一簾瀑布,還有潺潺流動的溪水,這裡美好地猶如世外桃源。楊維爐說他常會來這裡,帶著茶葉、茶杯,沐浴著青山綠水,可以坐上一整天。他的生活有兩大主題,一個是喝茶,還有一個就是竹編。

竹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它的蹤影。當時先人們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有剩餘。為了不時之需,便就地取材,用竹子編成籃、筐等器皿。至戰國時期,編織技法已經十分發達,不少出土的竹編文物,包括竹蓆、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等近

百餘件。到了秦漢時期,竹編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壯大,編織越來越精巧。

因為竹材的易取得和竹製器具的實用性,竹編技藝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以後,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時間大概在公元1890年至1930年左右,中國南方各地的工藝竹編勃勃興起。竹編技法和編織圖案日趨完善,彙集起來已經有150餘種編織法。寧海竹編,也在那時蓬勃生長。



寧海竹器編織工藝歷史悠久,是當地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寧海竹編因其篾細、結實而聞名遐邇。慢慢地,竹器成為了老百姓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而如今的竹編,離我們很近也很遠。近的是竹籃、簸箕、蒸籠等,精緻的模樣總能在不經意間占據你的視線,遠的是由於新型替代品的湧現,似乎與我們的距離在漸漸拉大。



六代的人接力

楊維爐是寧海前童鎮上楊村人,祖上五代都是篾匠,到他這裡已經是第六代了。楊維爐是看著堆滿屋子的竹子、竹器長大的。雖說是耳濡目染,但竹編對他來說卻沒有留下好感。當時的篾匠要去別人家裡做工,不僅辛苦而且有「寄人籬下」之感,因此楊維爐一直很抗拒這一項傳統手藝。



如今的竹編手工藝人,在時光的沖刷之下所剩無幾。楊維爐的父親楊啟韶,原本有八個徒弟,最後只剩一個徒弟,而這個僅剩的獨苗似乎也無心繼續。楊啟韶對篾匠手藝後繼無人感到苦悶,兒子看到老父親愁眉不展,於是在報紙上刊登招徒信息,可以免費教學。可是一等再等,無人來應徵。楊維爐見狀,實在不忍心,於是決定開始學習這項老手藝。



楊維爐看起來是個「零基礎」,但在多年的薰陶之下以及天賦的加持,比別人上手快許多。竹編是個考驗耐心的活計,他說:「剛開始做的時候年紀輕嘛,還是耐不住煩躁,後來一個兩個把東西做出來之後,心真的會靜下來。」



別看這亭亭凈植的竹子,其實裡面的學問很大,而一說到竹子,楊維爐就開啟了他的話匣子。他說:「首先是竹材的挑選,更優選於偏僻山區的竹子。不出筍的冬竹,竹材好也防蛀。」砍竹時節,一般在入冬到立春之間,這個時節天氣寒冷又乾燥,竹材組織結構緊密。比較不易生蟲,所選竹材一般為三五年生,過早則強度不夠,過老則韌性不佳。



想要有一個完美的竹編作品呈現,步驟極為複雜,其中的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等都需要紮實的基本功。剖篾是竹編工藝的關鍵,剖出的篾片,粗細大小均勻,青白分明,有的薄如紙,有的細如線,編織的篾器精緻美觀,而最細的面還需要用牙齒來剖開。從竹絲蔑片的加工到編織的式樣選擇,無不飽含著竹編藝人精湛的技藝和堅韌的智慧。



舊竹新顏

細長的竹篾,放在蒲團之上。楊維爐端坐,開始聚精會神地編織。喝茶和竹編是他的心頭好,但是在這兩者面前,確是完全不同的狀態。喝茶時候的他滔滔不絕,神采飛揚。而此刻手中不停編織之時,卻是嚴肅而安靜的。竹篾在他手中靈活地變幻,不一會兒一個手環就出現了。



傳統的竹編製品,雖然製作精良,但是價格不低,市場的接受度並不高。他想讓更多地人喜歡,於是在傳統的技法之外,加上了自己許多的創新。他擯棄了老一輩只做竹籃、陽帽、簸箕這些實用品的固定模式,融合當下的審美需求,編織出了許多耳目一新的的竹編產品,戒指、手環、掛件……一樣樣新奇精緻的物件出爐,讓蒙塵的老竹編重新煥發了新的光澤。

《考工記》中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近一兩年,楊維爐瞄準了茶室用品和文玩這個新興市場,並設計、製作相對應的竹製品,走高端訂製路線。說到傳承,楊維爐有他自己的獨特想法:「想要更好地傳承,就需要使它產生經濟效益。」楊維爐坦言,他原本是一個脾氣急躁的人,但在竹編的「磨礪」之下,竟也慢慢收斂了不少銳利。

後來,楊維爐確實喜歡上了這一門手藝,他的技術也愈加精湛。他對傳統的物件帶有特殊的感情,到處搜集了許多老物件。在他的庫房裡,存放著各種樣式的竹編製品,有些已經三四百歲了,儼然成為了「竹編博物館」。「這些東西真的很好,我每次都會仔仔細細地研究。」他說道。它們身上帶著歲月賦予的獨特氣韻,不僅僅是一件收藏品,更是他靈感迸發的源泉。



地址:前童古鎮老街

沉澱著質樸生活的竹器,

在新的時光中,

有了不同的詮釋方式。

- end -

來源:寧海旅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cDPwWwBJleJMoPMbpOY.html






















姜山鎮,盤它

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