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2019-07-21     小頓頓180

專注於品德修養的人,每天都會去發現並自我檢查品德上的不足;專注於知識見聞的人,每天都會發現自己只是上的富餘。每天發現品德上不足的人,德性會日益富餘起來;每天發現自己知識富餘的人,知識會日漸匱乏,德性也會日益不足。損有餘而補不足,當人知足了,就會止步;當不知足,就不會止步;向外索取不知足,就像餓了的人總想吃飯,卻不顧及肚子能不能承受。又好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沒有人能改變其運行規律,只能改變自己。日中而落,日落而升,往復循環;只有感到不足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前進和補充的重要。

知行合一,知道而不說,不是知行合一;說了而不做,也不是知行合一;可以覺察別人言行舉止,但是不能臆測。讀很多書,只是了解,了解就是知道,知道而不去提煉,也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提煉總結了,但是對生活工作學習絲毫沒有改變,依然不是知行合一;知道的太多,做的太少;頭重腳輕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能做到知行合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並不容易。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而沒有去做,就是知行合一;知道自己不能做,反而去做了,就是失行;知道自己不能說,反而去說了,就是失言;知道自己能做,而沒有去做,就會失去真誠;知道自己該說的,但是沒有說,即使親朋好友也會遠離,因為失信。

很多情況下,知道自己能做,但是卻沒做;眼高手低,顧此失彼,畏前懼後,所以沒能做到知行合一;是不是知道了就一定要去做呢,未必;有的時候知道了,時候不到,到時候再做,也是知行合一;而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但是因為很多外在的干擾因素,而沒有去做到,就是要修養自己,減少外界的干擾,糾正端正心態,減少後悔,減少不能學以致用。讀書是為了明事理,借鑑別人的經驗,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借鑑別人的教訓,來鋪平自己的人生之路。小孩子從不說謊話,因為孩子能知行合一;家長說什麼,孩子就會做什麼,這是有教養的表現;當孩子開始知行不合一的時候,是家長教會了孩子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把家長的經驗和慾望,轉化成孩子的言行舉止的要求中,相信很多人,只知道去做,反而不知道為什麼去做;只知道不應該做,不知道為什麼不要這麼做。

有時候,為了讓人去做一件事情,給她說了太多理由;下次再去請他做事情,她就會向你要理由;這樣反而不利於管理。知道太多,就會顧慮太多,就像鏡子上的灰塵一樣,影響了觀察和判斷;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不去打他不應該知道的,在知道的地方去下功夫,克制私慾,做自己應該做的,言出必行,否則就不要言。為什麼說要克制私慾才能成就自己呢?比如要去做一件事,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獲利,怎麼獲得更多利潤,在做事情的時候觀察判斷,就會想的不夠周全,也就是找不到做事情的根本;樹木還沒結果子,就想著如何去分配果實,那還有更多精力和時間去培養果樹呢?如果克制私慾,大家都會盡心竭力,能把果樹種的更多,在過程上下功夫,為了豐富大家的生活,而不是為了自己;大家都會努力,如果有問題,大家都會幫忙解決,自己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會包涵,如果有錯失的地方,大家也會幫你。這樣果實會更豐碩,最後得到的遠比私慾得到的多,更長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_ETGmwBmyVoG_1ZLzY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