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島與台灣島:一萬七千人的鄉愁

2019-06-29     浙江在線城鎮頻道

4月18日,台州大陳島一改往日的陰雨,天氣轉為晴好。74歲的老人葉荷妹拿起漁具,前往海邊釣魚。當下安逸的生活、便利的聯繫、每年一度家人的團聚,是葉荷妹最嚮往的生活,也是他曾經不敢想的生活。

時間撥回1955年,國民黨軍隊從大陳、竹嶼、披山、漁山諸島撤走居民共計1.7萬餘人。這其中,就包括了葉荷妹的家人。

那年葉荷妹剛11歲,正好在浙江台州看病,無法和家人會合。硝煙散去,葉荷妹重新回到家時,一切都變了,自己的家人不見蹤跡。「當時我非常害怕,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葉荷妹說。

1956年,葉荷妹隨著第一批上島的墾荒隊員一起參加勞動,加入漁業合作社,建設大陳島。他一邊參加工作,一邊四處打聽家人在台灣的消息,他能做的只有等待,而這一等,就是25年。

1979年,大陸發表第五次《告台灣同胞書》,兩岸關係趨於緩和。1980年,葉荷妹的等待有了回應——他的大姐從美國寄來了一封信。「一開始這封信我沒有往家裡人的方向想,畢竟太久沒有消息了,一聽又是從美國寄來的,我第一反應是寄錯了。」葉荷妹還記得,大姐開頭就問大陳島上還有沒有葉荷妹這個人。原來,他的家人也一直在尋找他的下落。談起當時的情景,老人回憶道:「我記得我眼睛一花,信差點沒拿穩。」

長達25年的思念終於得到了釋放。1992年,葉荷妹前往台灣和家人小聚了一段時間,但在大陳島住了一輩子的他,有些不太習慣。「我失去的是親人,而1.7萬大陳人失去的,卻是故鄉。」葉荷妹一邊說,一邊若有所思地望向遠方。

當年1萬多名遷至台灣的大陳人,如今已發展成15萬大陳籍台胞,26個大陳新村和5個大陳同鄉會也遍布台灣。而這其中,少不了一位大陳人的身影——汪江浩。

汪江浩的父親是當年解放大陳島的駐兵,在大陳島長大的汪江浩對這裡情有獨鍾。為挖掘兩岸鄉情文化,汪江浩曾3次到台灣搜集資料,走訪大陳同胞,用鏡頭記錄與大陳相關的人、事、街、景,為大陳鎮建起的全國首座台胞文史館提供了豐富素材。

在汪江浩看來,大陳島與台灣島之間的鄉愁,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親人離別,因為島上居民絕大多數是舉家遷移。「所以,我儘可能地搜集當年的歷史資料,希望填上這段『蒸發』的空白,讓後來的大陳人也能夠從老照片上了解這段歷史。」汪江浩說。

多年來,汪江浩一直在記錄大陳與台灣的故事。「大陳與台灣、大陸與台灣是不可分割的,因為他們之間的歷史淵源、血脈人情,是割不斷的,有著巨大生命力。」汪江浩說。

近年來,台州市椒江區委台辦依託大陳島鄉情獨特資源,開展了一系列兩岸交流交往主題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是從2015年開始每年舉辦的「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參與活動的大陳籍台胞規模從150多人擴大到80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大陳與台灣之間的交流,已經不再局限在當年遷徙台灣的大陳老人,越來越多80後、90後年輕人也開始參與其中。2017年,椒江區委台辦舉辦了首屆「台灣大學生夏令營暨暑期實踐活動」,8名大陳籍台灣大學生參加了活動。椒江區台聯會也專門成立了青年工作部,為進一步促進椒江與台灣青年交流搭建平台。

「不論是大陳籍的台胞,還是他們生活在大陸、台灣的後代,都應該明白,我們是大陳人,我們是中國人。」椒江區委台辦主任金彪說。

(作者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劉奧)

  • 來源:人民日報

  • 監製:范波

  • 責編:潘潔

  • 編輯:甘居鵬

猜您關注

1、浙江人注意!父女倆同時住院,病因竟然是它!這道菜夏天很多人愛吃!

2、肩痛了一周,40歲的他沒救過來…這些身體給出的信號千萬不能忽視!

3、楊梅和這些東西一起食用會誘發疾病!這類人也要少吃!浙江"超全"楊梅地圖來了

4、"我的室友像被洗腦了"這件事居然涉嫌違法!浙江有人因此被罰近百萬並且要坐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_C8GWwBmyVoG_1Zer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