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流放的時代:「珍珠港」事件激起的全美民間仇日情緒

2020-01-19     國家人文歷史

文|閻濱

珍珠港事件激起全美民間仇日情緒,對日本人進行辱罵和施暴時有發生。間諜網、第五縱隊傳言和「尼豪島」事件,促使美國當局將所有美籍日裔居民視作敵國僑民和潛在破壞分子。FBI援引戰時法令,以美國安全存在潛在危險為藉口,逮捕了約1.5萬名日裔美國人進行「保護性拘留」,這一數字大大超過同期拘捕的千餘名德意軸心國僑民。

更大的措施接踵而至,1942 年2 月19 日,羅斯福總統簽署第9066 號總統令,授權軍隊有權將有關人等從軍方指定的「軍事區」趕走,安置到其他地區。儘管這條命令沒有明確針對日本移民,但從1942年3月到11月間,美國西海岸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加州和亞利桑那州南部1/3的區域被劃定為軍事區,所有在相關區域內的日裔居民被安置到中西部各州設立的11 個拘留營中,總數約11 萬人。另有2000 名日裔社區精英人士被FBI逮捕,單獨關押在美國司法部設立的拘留營中。諷刺的是,促成「集體流放」政策出台的罪魁——夏威夷的15萬日裔美國人,一個也沒有被拘留,他們占當地人口1/4,聯邦當局和軍隊沒有能力既把他們全抓起來又同時維持當地社會正常運轉。

二戰時除美國外,蘇聯也大規模集體流放和拘禁過被懷疑「通敵」的少數民族,在此過程中很多人喪生,當年種下的創傷和仇恨惡果至今難以撫平。美國大規模拘留日裔,雖然沒什麼人喪生,但日裔美國人經濟損失慘重。在他們準備去拘留營前,被迫在幾周內廉價賣掉苦心經營一輩子的企業和住家。按當年美元計,美國政府估計日裔美國人遭受了4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1942 年,日裔美國人正在懷俄明州哈特嶺拘留營中排隊領取食物

大多數日裔平靜接受了被集體流放和拘禁的現實,他們的拘留營設在不毛之地,一切按軍隊營區標準設立,全家居於狹窄斗室,在集體食堂吃飯,在公共浴室洗澡,共用廁所。與軍營不同的是,營區周圍全是帶電鐵絲網,還有武裝哨兵巡邏。

戰時美國需要大量人力,看到日裔們進了拘留營還是一副「模範囚徒」的樣子,聯邦當局很快開始打他們的主意,先是一些農場工人被安排到農場就業,後來一批工人被送到鐵路幹活;不久,4000多日裔大學生被允許到東部和中西部高校去繼續上學。最後,軍隊也開始打算盤徵召他們彌補人力匱缺。拘留營里滿腔「我本將心向明月」的二代日裔們,儘管還滿腹委屈,但那些有資格參軍的,全都迫不及待抓住這個寶貴機會,準備在戰場上證明他們到底忠於誰。

一尊自由女神高舉火炬的臂膀像置於藍色的棺材中,這就是美國陸軍第442團的徽章。這支部隊的座右銘是「Go for Broke!」,意思是「全力以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YeHx28BUMKGWtVOwa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