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跟我吐槽說「孩子國慶放了七天假,前六天幾乎都在玩,只要一不在旁邊看著他,他就不知道學習,到了回學校的前一天,早早的起床,安靜的坐在書桌旁寫作業。每次放假都是這樣,有時候我比孩子還著急,整天催他,他反倒冷靜,誒,我也是無奈啊!」
我:孩子都是這樣,玩可以,做家務可以,一到學習就不行了,各種理由和藉口去推脫,作為孩子最主要的還應該是學習,並且應該讓孩子自己去主動學習!
朋友:這好難啊!你是不是有什麼好的辦法?
我:那得有!
北京一家報社的記者在採訪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時問他:「是什麼原因使您取得了這一成就?是想在本學科領域取得領先地位,還是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為人類造福?」朱棣文回答:「都不是,只是因為我對自己搞的研究感興趣。」
所以啊,要想孩子能夠主動的學習,關鍵還是要靠自己!
百度百科解釋為: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內驅力與需要基本上是同義詞,經常可以替換使用。但嚴格的說,需要是主體的感受,而內驅力是作用於行為的一種動力,兩者不是同一狀態,但兩者又密切相連,因為需要是產生驅力的基礎,而驅力是需要尋求滿足的條件。
內驅力與動機的關係:
內驅力決定動機的方向和大小。
內驅力不僅僅是生理需要產生的緊張狀態,也是心理上的
內驅力和誘因共同影響動機能量大小
根據內驅力與動機的關係,好比孩子主動性和行為的關係,即內驅力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方向,同時內驅力也會在某一時刻給孩子心理帶來一定的壓力,當然,內驅力和這件事的原因,也能夠影響孩子的行為。
內驅力的三種類型:
認知內驅力:認知的內驅力是一種源於學習者自身需要的內部動機,這種潛在的動機力量,要通過個體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現出來。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是一種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勝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從而贏得一定社會地位(或班級地位)的需要。
附屬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是指個體為了保持長者們或權威們的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真學習、積極表現的動機。
無論是內驅力和動機的關係,還是從內驅力的類型來看,激發孩子主動性的關鍵在於「內驅力」!
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心理學家赫伯特西蒙在他的自傳里寫道,他小時候的學習完全是自發的,他「完全靠自己把握著自己的教育,很少向別人徵求意見。
百科全書有索引,公共圖書館有卡片目錄。從舅舅和哥哥留下的書中我學習了經濟學、心理學、古代歷史,解析幾何和微積分,還有物理學。早在12歲以前,我就發現離家3英里外的一幢樓里有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星期六我常到那裡去, 一直待到吃飯前回家。我熟知博物館裡每間展室的每件展覽品。在我上高中時,我得到允許可以進入圖書館科學類書庫。」
這只是成功案例中的一個小例子,也就是為什麼要提高孩子內驅力的原因!
1、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
何為自我價值?
百度百科這樣解釋:
自我價值是指在個人生活和社會活動中,自我對社會做出貢獻,而後社會和他人對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肯定關係。包括人的尊嚴,和保證人的尊嚴的物質精神條件。自我價值的實現必然要以對社會的貢獻為基礎,以答謝社會為目的。
在人之初是通過父母的接納、肯定、承認、讚美、表揚、鼓勵等方式逐漸建立起來的,其核心是自尊。當人的自我價值感很強的時候,人會表現出自我完善的慾望,表現出向上向善的本性;當自我價值為零的時候,人會啟動自我毀滅程序。
如果孩子有很強的內驅力,那麼無論他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是心甘情願的,在這種情況下,事情往往能夠做的更好,對於回報社會或者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根本不在話下!
2、內驅力很強的孩子自覺性也很強
有些孩子,他們在看《哈利波特》小說的時候,就能夠達到廢寢忘食,一晚上不睡都想要堅持看下去的境界。
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學習的時候,非常的專注,幾乎是到了上癮的地步,完全沉浸於眼下的學習任務之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還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覺。這種狀態也被心理學家米哈里稱為心流(flow)
在內驅力的影響下,孩子也會有很強的自覺性,他們從來不會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而是當做興趣愛好去做,並且還會有很強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
3、天賦+內驅力=成就
我聽朋友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她小時候被父親強迫練鋼琴數年,一直考到七級。從那之後,她就很少再去碰鋼琴了。
她成年後,喜歡上了打羽毛球。沒有人強迫她,她卻不斷精進,拿了很多業餘大獎。打球越久,對羽毛球的喜愛越強,訓練也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
同一個人身上的兩次「堅持」,正好對堅毅做了最好的詮釋。只有帶著熱情的,自我驅動的堅持,才是真正的堅毅,才能真的走向卓越和幸福。
天賦固然重要,但是有天賦卻沒有內驅力,效果並不是很理想,話句話說,內驅力是把天賦提高到又一個高度的助推力。
成就卓越需要熱情與堅持,二者缺一不可。Angela 的書里有一句話,是對堅毅的最好詮釋:「做你所愛的事,並持續地去愛。」小小的內驅力能夠幫助孩子得到大大的成就!
1、給孩子樹立榜樣
榜樣可以是名人傳記、也可以是偉人言行,也可以是自己。對於我家孩子來說,他的榜樣通常是身邊的:比如孩子班上的同學,或是同事、朋友的孩子,甚至認識不認識只是一起玩過的孩子。 榜樣也不需要完美,不是361度無死角,每次只是一件事,示範作用只要一點就好,就事論事、現場發揮。大傢伙兒對這些都駕輕就熟,不贅述。
在順應和發掘」需要」這一階段 ,孩子的好勝心、同伴效應,自然也是可以」利用」適當的刺激,不過分就好,不能搞成比較了 ,不然就適得其反,那「別人家的孩子」反成仇了,而不是榜樣。
2、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
誘發孩子認知內驅力中明確表示:這種內驅力需要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巧妙創設問題情境,誘發認知衝突,注重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背景相聯繫等方法。多表現在小學和初中非畢業班階段!
家長在日常生活著可以多去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可以通過孩子感興趣的事,讓他們對內驅力有一定的認識,最好是能夠了解到其中的重要性!
3、重視孩子的隱形需求
所謂內驅,是處於自我提升的需要。人作為一個生命體,除了生存發展的本能需求之外,心理需求是隱形的,實際上卻是不容忽視、而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有兩種基本情形:
(1)反覆被提示「這裡不行」「哪裡不好」「渾身一堆缺點」……
(2)「你可以的,這件事情乾的不錯!」「這次不夠好,或許換種方法試試就可以成功。」……
要幫助孩子培養學習的內驅力,還應該強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積極的、正向的心理體驗。讓孩子在一次次進步中感受到自己的學習力,體驗到自身的力量,從而建立強大的自信,並獲得更好的內驅力!
比如:很多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都會說「媽媽我不想寫!」當媽媽聽到這個話的時候一般都會很生氣,不過既然孩子不想寫,一定有它自己不想寫的原因,不如去聽一下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不想寫作業是為什麼?問問孩子是不是在學校中遇到什麼問題了?或者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其他的想法?
4、最後,不要給孩子過多的任務,或者孩子承擔能力以外的事情,力所能及的給到他更多的權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這樣培養內驅力更容易。
孩子的教養過程中,若孩子一直處於被動地位,家長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差別,就在於人能夠更加理性地自省、自控、自我調整從而獲得自我成長!
希望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激發出符合自身的內驅力,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