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騎驢睏乏於此得名,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河北省井陘乏驢嶺

2019-11-11     視覺秀旅遊

乏驢嶺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張果老騎驢睏乏於此,因此得名。"村口綿河之上,百年鐵橋橫亘;村中老民居前,騾馬古道遺蹟尚存;村後,太行第一渠"綿右渠"至今流淌。2016年11月,乏驢嶺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乏驢嶺村地處冀晉險要的乏驢嶺,是娘子關下第一門戶,"欲奪娘子關,必占乏驢嶺"。作為兵家必爭之地,乏驢嶺周邊存有三座古山寨,晉軍坑道工事隨處可見,日軍曾在此建有七座炮樓。對日作戰中,這裡曾發生過慘烈的"血戰乏驢嶺"之戰,曾是百團大戰的重點戰場之一。

傳說與史實,古代與近代,水利與戰爭,乏驢嶺雖小,故事卻可圈可點。從井陘縣城微水向西19公里,天長鎮西側4公里,在井陽公路(307國道輔路)邊,遠遠的就能看到一座鐵橋,這就到了乏驢嶺。

鐵橋的南頭,有一個張果老倒騎毛驢的塑像。乏驢嶺名字的由來,據傳就與張果老有關。《列仙傳》載:"張果驢睏乏於此,因此得名。"在民間傳說中,張果老和柴榮驢馱日月、車載名山,前往忻州,途徑此嶺,驢困車覆,因此有了乏驢嶺這個村名。

景區看點;乏驢嶺鐵橋,1905年由法國人設計建造,是一座正太鐵路橋。當年,正太鐵路的窄軌小火車通過此橋跨過綿河,穿過乏驢嶺隧道向東。乏驢嶺鐵橋,鋼架單跨75.5米,高7.5米,寬5.5米,橋面至谷底30米。石太線建成後,有關部門曾醞釀拆除此橋,但因為它是乏驢嶺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被保留了下來。

資料顯示,乏驢嶺大鐵橋是法國巴黎DAYDE&PILLE 公司承建,採用的是19世紀流行的鍛鐵(puddle iron)技術,和越南的"龍遍"鐵橋、法國的艾菲爾鐵塔使用的是一種技術。

乏驢嶺鐵橋在正太鐵路上,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聯通了山西和河北,使晉煤得以外運。而自1937年日寇占領河北後,為保正太鐵路將山西的煤炭運輸到各出海港口,便重兵駐守該鐵橋,並在周邊修建了七座炮樓和兩座地堡。1943年後,正太鐵路改線,火車改走熊猴灣。1947年,熊猴灣大橋被炸毀後,這條舊鐵路又被啟用一段時間。現今,鐵軌早已撤掉,換成了水泥路面。正太鐵路從啟用到石太線建成,期間僅50多年,乏驢嶺鐵橋也成為了正太鐵路的一個歷史見證。

騾馬古道;在乏驢嶺村東,嶺口位置曾建有一個嶺口關閣。坐西朝東的關閣,左側是好漢寨,右側古炮台,背靠乏驢嶺,面對嶺東坡,卡在嶺口古道上,是井陘西路的一處險關要隘,關閣呈長方形,高約4米,上有城垛、石砌門洞石券,門洞內裝有木門,前面門洞上方有石刻"冀晉藩屏"四個大字。關閣修建於何時,已經無從可考。日軍占領乏驢嶺後,將關閣拆毀,石料運走修了炮樓。

過了閣門,就是一段緩坡,古道從嶺口向下縱貫全村。至今在古道兩側,還存有一些當年的騾馬大店、駱駝場的建築。許永鋒介紹說,這條作為井陘西行的大道,當時甚為繁忙,行人騾馬晝夜不斷。按照當地的規矩,駱駝馱隊是不讓白天過嶺的。因為駱駝走路緩慢,嶺上的道路又十分狹窄,只能容一個馱隊經過。為了避免擁擠,不引起交通阻塞,白天駱駝隊都會被圈到駱駝場中休息,到了晚上,才允許通行。在當時的夜晚,駝鈴之聲徹夜不絕。

這條道雖然不能行車,卻是東西交通的要塞,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一千多年來的繁華,直至鐵路開通後便日漸蕭條,到解放前夕,此路終於完成了它的使命。記得當年的交通盛況的,如今恐怕也只能是古道旁那三棵粗壯拙樸、綠蔭如蓋的古槐了。

從戲樓下坡至河灘,一直向西,就是古道上一段名為桃花棧的地方。這段古道,尤其是張果老廟右後方名為"驢脊樑"的地方,全是人工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的,十分險峻。這裡曾經有深深的驢蹄印,曾被稱之為井陘八大景之一的"果老仙跡",可惜在建綿右渠時被毀了。在桃花棧上方,柴王溝西側崖壁上,有兩道長約200米、寬窄均勻的石溝,這就是傳說中柴榮翻車時留下的車轍。

傳說未必可信,但路況艱險是不爭的事實。明成化戊戌年,嘉靖六年、十五年,清嘉慶七年,乏驢嶺古道多次修築,但最終還是只能通騾馬腳夫,車輛輜重無緣過嶺。

在張果老廟上方,如今水電站溢洪道左側岩壁上,現今還保存有北宋承天軍石刻。石刻內容已經模糊,但還能看出來是當年承天軍(娘子關)指揮及三位婦女捐資修路的刻記,在婦女地位低下的封建朝代,為婦女刻石立記,實屬罕見。再往前,在觀音廟右後上方崖壁上還刻有"白岩游"三個篆書陰刻的大字,沒有落款。但在2011年夏,經過井陘考古專家許力揚的考證,這應該是明代尚書喬宇所書。

乏驢嶺古道雖然艱險,但風光秀麗。乏驢嶺村周邊有三座古山寨:好漢寨、老婆寨、紫花寨,古道旁有蟒洞、果老洞,上有八仙台、八仙堂,下有綿河水日夜長流。

古戲樓;在村西口的路南,朝向綿河的是一座古戲台。戲台並不大,但在戲台前發生的故事可不少。

戲台前,當年在綿河邊是一片小廣場。廣場已經被改建成了田地,在戲台對面壘有一個不起眼的石台。當年閻錫山就是在這裡,向當地百姓訓話。據本村老人講述,閻錫山到乏驢嶺視察前,村裡即駐有晉軍,閻錫山坐火車從太原至嶺西站,在嶺西站下車後步行到村,臨時下榻在本村陳疇家。周圍的百姓也趕來看熱鬧,乏驢嶺到處是人,像趕廟會一樣。閻錫山於是就在陳疇家門前的石台上,發表了慷慨激越的講話,併到嶺上觀看了乏驢嶺的地形。

陳疇是光緒年間的廩膳生,曾在藁城、曲周、張家口等地任教十餘年,其自幼愛好文學、書法,早年學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黃庭堅諸大家。夜不能寐而以手指畫肚皮;與人交談輒俯拾草棍畫地皮,策驢行走則以鞭杆畫驢皮,"畫三皮"的軼事被世人傳為美談。到中年後,陳疇采眾家之長,創出"疙瘩體",字形勢如龍盤虯曲,枯枝老鴉,至今在書法界還享有盛譽。在村中,陳疇也是慷慨好義,為百姓辦事,受到村民的尊敬。

綿右渠畔;從桃花棧再向前行,就能看到有"太行第一渠"之稱的綿右渠。實際上,整個桃花棧古道,就在位於百花山半山腰的綿右渠下方。許多人都知道有河南的紅旗渠,但不知道有綿右渠。實際上,綿右渠要比紅旗渠還要早,而且紅旗渠還曾來綿右渠學習過建渠經驗。

綿右渠位於乏驢嶺村後上方,海拔350米處。從乏驢嶺到娘子關引水口,為總乾渠,全長20華里,渠寬10米,深2.5米,設計流量為每秒10立方米。左右乾渠分別在乏驢嶺村嶺上,左乾渠通過到虹吸,穿過綿河向北。

綿右渠工程當時創下了許多"之最"。其中乏驢嶺綿右渠倒虹吸工程,是我省第一座高壓雙排鑄鐵管倒虹吸工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IbdWG4BMH2_cNUgt7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