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音成都美術學院曾楊老師在杜伊斯堡庫布斯美術館舉辦的個展

2019-09-17     銦果

現實之墟

曾楊德國個展

2019年9月10日,一場名為「現實之墟」的個人美術展在德國杜伊斯堡庫布斯美術館落下帷幕。本次展出的共計25件作品,均為中國青年藝術家、我校成都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教師曾楊近一年來所創作。個展由庫布斯美術館館長克勞迪婭·曬佛博士擔綱策展人,於8月16日開展,展期近一個月。

杜伊斯堡庫布斯美術館

美術館位於杜伊斯堡城市雕塑公園內,毗鄰著名的Lehmbruck Museum和DKM Museum。自成立以來,庫布斯美術館致力於德國與全球其他當代藝術家的研究與展覽,諸如A.R.Penck、Markus Lüpertz、Immendorff、U.S.Otto Piene、Ulich Urben、Winfried Gaul、Gunter Deming、Klaus Staek、Bodo Korsig、Funny Van Dannen、Bernard Woschek、Udo Scheel、Dieter Jung、Katharina Siverding、Thomas Baumgärtel、Günther Uecker等都曾在這裡舉辦展覽。這成為德國萊茵-魯爾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

8月16日個展開幕式現場

曾楊的作品總是以身處社會的觀察者角度出發,用鮮明的視覺形式和符號系統表達著他對現實的理解,其作品不乏機智和幽默的內容,來呈現當今社會混亂、衝突與荒誕的一面。

《墨者赴會》 布面丙烯 200×250cm 2019

《踱馬》 布面丙烯 200×300cm 2019

《北國風光》 布面丙烯 200×250cm 2019

《視而不見》 布面丙烯 200×250cm 2019

自2018年,曾楊在原有創作的基礎上又做了一次跨越式的推進。其新作品中不僅延續了他對現實的觀察、思考,還改變了過去創作的語言形式和符號系統。這種改變與他對現實認識的改變是緊密相關的。

《馬夫》 布面丙烯 200×250cm 2019

《說謊者》 布面丙烯 40×30cm×4 2019

《痛飲》 布面丙烯 50×190cm 2019

《永結同心》 布面丙烯 40×140cm 2019

曾楊新作品的變化是因其擴大了對現實認識的維度,他認為歷史與跨文化是當今現實之重要的構成,也是理解現實的基礎。在廣闊的視野中,曾楊提供了一個更具有反思性的視角。

《被播放的神像》 布面丙烯 150x120cm 2019

《三清殿南》 布面丙烯 200×250cm 2019

誠如策展人克勞迪婭·曬佛在展覽前言中所寫:「曾楊眼中的現實,既是一個文化概念,也是一個歷史與政治的概念……作為一名中國藝術家,曾楊卻以一種冷眼旁觀的姿態審視著這一切'以實現的繁榮和被許諾的復興'更像是某種歷史問題的迴響——現實就像一個有待被清理和重建的廢墟」。

《鹿的象徵》 布面丙烯 160x190cm 2018

《童話與神話》 布面丙烯 200×250cm 2019

因此,「現實之墟」不是對現實的一種描述,而是一種修辭方式,其視角也更具批判性。

《王陽明山居》 布面丙烯 150x120cm 2019

《預言家的幻覺》 布面丙烯 120x150cm 2019

曾楊作品中跨文化的視野是當代全球化的特徵和趨勢。雖然他是以生活周遭作為觀察的對象,但所關注問題卻有著普遍的意義。

德國前聯邦議員、杜伊斯堡市常務副市長沃爾克·莫斯布萊希與來賓交流

德國著名藝術家萊特先生出席開幕式

德國國家電視台一套的藝術鑑賞欄目的專家科爾馬現場導覽

德國藝術出版社社長/當代藝術報主編穆勒先生與曾楊現場交流

庫布斯美術館贊助人Dr. Dabir(左)策展人克勞迪婭·曬佛(中)與曾楊合影

正是如此,他所關注和表達的主題在德國杜伊斯堡的展覽上得到了當地藝術機構、藝術家和觀眾的理解與認同。在庫布斯美術館的推介下,曾楊還應邀拜訪了當地重要的當代藝術畫廊GG Gallery和藝術家工作室。


如果說曾楊以往的作品構建了一個外顯的具有批判和質疑意識的景觀世界,那他近期的作品也是在探尋一種內斂的、深層次意義的自省邏輯。

——崔付利(青年批評家)

在曾楊最新系列的作品中,藝術家更加注重畫面的圖像感,借用現實中泥沙俱下的荒誕,通過多元素並置的方式給予種非暴力思考。

——藍慶偉(廣匯美術館副館長)

面對曾楊的繪畫,讓人不止是驚訝於畫面的色彩和筆觸,畫面矛盾的造型和空間。更令人感動的是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流浪的氣質,以及遷徙的感傷。

——了了(《國家美術》雜誌主編)

曾楊實際上是將繪畫當作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媒介物,藉助於個人的視覺想像來對對抗無法擺脫個人宿命和現實情景,從而使他的這批新作有了一種超驗的圖像特徵。

——寧佳(四川美術學院CAEA美術館執行館長)

曾楊以自己實驗出的獨特繪畫語言來表達對現實的看法。這些語言形式不是對感官圖像的模仿,也不是對感性經驗的習慣性表述,而是以分析、總結與表現結合的方式對圖像信息及圖像本身的一種再造。

——王棟棟(青年批評家)

「藝術史的內在邏輯逼迫著他們『休想止步』」。在曾楊最近兩年的變化中看到了這種步伐

——尹丹(著名批評家、四川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


分享自:四川音樂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8fkQ20BJleJMoPM-C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