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廟宇那麼多,這一奇廟你見過嗎?

2019-09-06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在閩南和台灣的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廟宇保存著閩南和台灣燦爛的民俗文化,也保存了兩岸血脈相連的文化紐帶。這些地區的民間廟宇數量居全國之首,廟宇文化歷史悠久,香火旺盛,新舊並存,在民間擁有廣大信眾,與民眾日常生活產生緊密聯繫。

兩岸廟宇雖多,但在閩南泉州卻有著這樣一座廟宇,供奉著現實中為人民服務的'神明',這就是獨一無二的解放軍廟,大家都稱之為'軍廟'。

這是一座專門為犧牲軍人而建造的廟宇,裡面供奉著27位解放軍烈士塑像。咋聽之下有些新奇,而當你了解這個故事之後,你會發現,「可以,這很閩南!」

故事發生在1949年的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那裡生長著聞名內外的惠安女:黃斗笠、花頭巾、銀腰帶、短上衣、寬褲筒,配之精巧艷麗的頭飾,常年伴著大海為生。故事的女主人公就是勤勞善良的惠安女曾恨。那時,她的名字還叫做曾阿興。

曾阿興一家是新加坡華僑。那幾年,為躲避戰亂,阿興和媽媽回到家鄉崇武。根據她的回憶,當時日本人占領了新加坡,她的幾個兄妹都被炸死了。

1949年9月17日,13歲的曾阿興在崇武西沙灣海灘邊番薯地里,幫助母親拔著草。

藍天、白雲、碧波、銀灘,曾阿興和母親勞作的身影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

突然,飛機的轟鳴聲驚醒了這對母女。

「國民黨的飛機來轟炸了。」驚惶失措的媽媽想拽著她跑,可是,阿興被嚇呆了,蹲在原地大哭。

曾阿興被震暈了!

「醒來後,我感覺身子被重重的東西壓住了,全身都是血。」曾阿興回憶說,「鮮血染紅了海灘。我第一感覺是可能活不了啦。」

但她卻毫髮無損!

「壓住我的是3位解放軍戰士,血都是他們的,他們犧牲了。」曾阿興回憶起50多年前一段生死經歷,依然淚流滿面:「有5位解放軍戰士趕來救我,另2位死在了半路上。」

那一天,為搶救崇武百姓,有27位解放軍戰士獻出年輕生命。

當年,解放戰爭已接近尾聲,駐紮崇武的是葉飛率領的解放軍官兵。他們剛解放福州、泉州,準備南下追擊國民黨軍隊。

「那天,母親對我說,『你的命是解放軍給的,你應該用一生一世來報答解放軍。「同時,母親也把她的名字也改為曾恨。

此後每年9月17日,都被曾恨看作另一個生日。

安息在西沙灣的英烈,受到崇武人民的敬仰。烈士墓旁,母女倆和鄉親們,搭建了一間小屋,屋裡安放著「廿七英烈靈位」的牌位。

崇武自古有奉祀為民捐軀英雄的習俗。明朝,戚繼光率部在此與倭寇激戰,部分陣亡將士就葬在西沙灣海灘旁,村民為他們建一座「湖寮宮」。小屋就在「湖寮宮」旁。

母女倆天天到小屋祭奠英烈,風雨無阻。

「時間越久,我對救命恩人的思念就越深。」曾恨說,「有一天,我和母親商定,將來條件好了,我要為解放軍建一座廟!」

後來,曾恨用泥土塑一尊解放軍像。她把母親的梳妝盒改成一個神龕,把泥像放入神龕,供奉在家裡。

「文革」期間,「湖寮宮」和供有「廿七英烈靈位」的小屋被造反派拆除,曾恨的神龕也被砸爛。

「造反派還不許我到烈士墓前祭拜,他們說解放軍不信神、不搞迷信。」曾恨回憶,「我就對他們說,解放軍是保護神,解放軍保國家平安,救百姓生命,比菩薩還要神!」

「1980年,93歲的母親去世了。她留給我的最後遺言是——『一定要建廟,報答解放軍。』」曾恨說。

從那以後,為建廟,鄉村供銷社售貨員曾恨,做小本生意,省吃儉用。兒女們也把節餘的錢交給她。她賣掉母親留下的金手鐲和耳環。為了借錢,她抵押掉房契。

「錢還是不夠。」曾恨說,「後來,有人發起重建『湖寮宮』。我想,我能不能像建『湖寮宮』那樣,也募資為解放軍烈士建廟?」

令曾恨沒想到的是,她建解放軍烈士廟的消息一傳開,四鄰八鄉的男女老少紛紛慷慨解囊。僅半年,她就募集了60余萬元。

1993年,解放軍「烈士廟」緊挨著「湖寮宮」動工。建廟的那些日子裡,曾恨一直都住在工棚里,日夜監工。1996年,耗費她大半輩子心血的「烈士廟」終於建成了。

這是一座沒有和尚、沒有尼姑、無佛無神的特殊廟宇,在通常用來擺放神像的地方端端正正地擺放著27尊解放軍塑像。

「終於可以告慰媽媽的在天之靈了!」廟宇落成那一天,曾恨來到母親墓前,熱淚長流,長跪不起。

後來,經曾恨等人四處奔波,在崇武人民的關心支持下,「烈士廟」旁邊還建成了莊嚴巍峨的烈士紀念碑和烈士紀念館。

此時,當年的青絲少女早已變成滿頭華發的老嫗,但曾恨對解放軍的那份情意始終未變!

曾阿婆很開朗,見誰都是笑呵呵的,誰來都要跟他們講解放軍戰士的好。

每逢元旦、清明、五一、十一等重大日子,當地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為解放軍戰士獻上果品和香燭。當然,他們向解放軍表達的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敬佩和感激,更多時候,他們會把自己在俗世中的煩惱一一向戰士們傾吐。

作為當事者的曾恨,虔誠程度自然更勝一籌。每年春節,她還會邀上家中老小,到廟中為戰士守夜。更多時候,她還會把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某些巧合歸功於戰士們,認為他們確實「顯了靈」,是有知有識的神明。至今為當地人所樂道的就有這一樁:1999年颱風來襲,快速上漲的洪水淹到戰士神龕底座時,神奇地停止了上漲。

解放軍「烈士廟」建成後,立即引起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199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葉飛聽女兒說有這樣一座解放軍「烈士廟」後,感慨萬千。他激動地對女兒說:「人民有情。」

接著,這位戎馬一生的開國將軍拿起筆,揮毫題詞:「為了人民,死得光榮。」他派專人送到解放軍「烈士廟」。曾恨請來手藝精湛的石匠,把老將軍題寫的八個大字鐫刻在「烈士廟」前的紀念碑上。

27位烈士所在部隊為「烈士廟」贈送匾額,上書「戰士壯烈,惠女虔誠——天下第一廟」。他們還為廟建了一座門。

每年9月17日烈士犧牲這一天,當地軍民都要在廟裡舉行紀念活動;八一建軍節、清明節等節日,當地離退休幹部、青少年學生也不忘前來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當地駐軍在每年新兵入伍和老兵退伍時,也會到這裡緬懷先烈。

2002年,惠安縣委縣政府將「烈士廟」列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烈士廟」還引來眾多國外遊客。一位美國遊客臨走前留下這樣的話:「這是一個傳奇的故事……中國人民有情有義,這是個偉大的民族。」

早已兒孫滿堂的曾恨,為讓烈士不感到孤單和寂寞,謝絕兒孫讓她到縣城居住的請求。她對兒子說:「只要我還活著,就不離開這裡!」

現在,曾恨每天都要來到廟裡,仔細擦拭雕像、香案。她為烈士準備了很多東西——小汽車、摩托車、飛機、艦艇、手提電話等紙紮祭品。

烈士生前沒能享用過的東西,現在可以享用了。」站在「烈士廟」前曾恨將深情的目光投向無垠的大海。

如今,占地400余平方米的解放軍「烈士廟」遊人如織。廟宇上空迴蕩著《我是一個兵》《說句心裡話》《我的老班長》等軍營歌曲的旋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4koDG0BJleJMoPMbf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