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從枯井挖出一密封鐵匣 原以為內裝佛骨舍利 打開卻是奇書書稿

2019-10-07   說歷史的女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964期)

對於元朝的統治,就漢民族來說,最感憤怒的,當是蒙古人對漢人的歧視。蒙古統治者除了將人分為:一蒙古、二色目、三中原漢人、四南方漢人四個等級的種族歧視外,甚至按從事的職業將人劃分了十種貴賤等級,依次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蒙元是游牧民族,除了不重視農業之外,還一改中國曆朝歷代對「士農工商」的排列順序,極端仇視知識分子,使得深受我國歷代推崇和敬仰的漢文化的傳播者「儒」家知識分子,淪為地位比娼妓還低,僅略高於乞丐的最底層賤民。

而實際上,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連乞丐都趕不上,至少乞丐的人身安全還受法律保護,而文人則不同,一旦言詞文風稍有不慎,就會惹來殺身之禍,蒙元政府一不高興,隨時都會拿他們開刀,足見蠻夷的蒙古人對漢文化的蔑視與打壓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但是,文人們自有不屈的脊樑和傲骨,其中就有一位大儒,此元朝大儒地位卻低如乞丐,因南宋的滅亡而改名,並以紀念亡國之恥,餘生不踏北地,隱居南方40餘年,寫下了大量抨擊暴政,歌頌忠義,恢復華夏的愛國文章和詩篇,但是這些不朽的愛國著作,卻沉寂了320年才見天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此位大儒又是誰?欲知詳情,本回分解。

一:井中撈出神秘鐵箱

明崇禎十一年,即1638年,對於明政府來說,可謂喜憂參半,喜之喜匪患勢頭漸衰,一則李自成屢為孫傳庭、曹變蛟、左光先等敗於陝西,李自成妻女俱失,僅率十八騎敗走商洛山;二則張獻忠在南陽敗於左良玉,並在谷城投降。憂之憂滿清進犯山海關,多爾袞由密雲北牆子嶺攻入,下四十八縣後,占領通州。

就在崇禎皇帝為北方的人禍喜之憂之的同時,南方又鬧起了天災,遭逢百年不遇大旱災,本來水資源豐蘊的江南地帶,竟然江河漸枯,水井見底,鬧起了百年不遇的水荒,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蘇州也同大部分江南城市一樣,旱災嚴重,城裡的水井十之九枯,大家都把水井進一步深挖,希望從地層更深處續來水源。

蘇州承天寺狼山房(今北寺塔西)處也有一眼乾枯的水井,和尚們覺得,若把井底再深挖幾尺,或許就能冒出水來,便請人清挖井底淤泥,居然挖出一個封固嚴密的鐵箱子。

寺僧打開一看,箱子裡裝滿了起隔潮作用的石灰,石灰裡面埋著一個臘漆密封的錫質匣子,錫匣里是一個油布包裹數層的包裹,打開包裹一看,裡面是一個紙包,外包紙上寫著:

《大宋鐵函經》,德祐九年佛生日封。大宋世界無窮無極,此書出日一切皆吉。

內包紙上寫著「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字樣。

大家原本以為箱子裡裝的是佛骨舍利子,或者是金銀寶貝,但打開後卻是一部320年前、元朝時候的奇書手稿,書名曰《心史》。如此珍貴的手稿,沉在井裡的原因是什麼?作者鄭思肖又是何許人也?

二:一代名儒鐵骨錚錚,因國破而改名

先說說本書作者。鄭思肖,原名鄭之因(1241年—1318年),南宋末年著名詩人、畫家,福建連江人。南宋滅亡後,取宋朝國姓「趙」的一部分「肖」,改名「思肖」,以寄思念故國之情。又改號「所南」,日常生活中,無論坐臥,都是不忘故國、面向朝南。

元軍南侵初時,鄭思肖只是普通的太學捨生,並無半點官職,曾以普通百姓身份,憤然向朝廷上書「叩閽上太皇太后、幼主疏,辭且直,忤當道,不報……」

滿懷一腔救國熱情,卻被無恥官吏阻撓並加以迫害,鄭思肖心灰意冷,從此便離家出走,隱居吳下四十餘年,潛心於詩文繪畫創作,用手中之筆討伐元朝的暴政統治、抒發愛國情懷、褒揚愛國志士,他不臣服蒙古人的統治,常以「孤臣」自稱。

鄭思肖要在蒙元的殘酷統治下,長期表達愛國情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巧妙地將居所中堂匾額題為「本穴世家」,這是個拆字匾,如將「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就變成「大宋世家」了。如此煞費苦心,可見他對宋朝的忠誠。

蘭花一直是文人墨客崇敬的謙謙君子的象徵,也是鄭思肖筆下非常擅長的畫材。國破家亡之後,鄭思肖一反以往畫風,所畫蘭花均無土無根,因故國土地已淪喪於蒙古異族之手,取漢人從此「無土紮根」之意,再現了這位漢家儒者強烈的憂國情結。

那麼為什麼《心史》在井中埋藏了320年呢?鄭思肖耗半世之功,完成了悲憤激昂的《心史》書稿,因其都是抨擊元朝內容,如若出版,屬於絕對的禁書,不可能流傳下來。為此,他想了個好主意,如前文所述,將文稿密封起來,沉入他居住的蘇州承天寺的一眼井內,他堅信,文稿重見天日之時,便是偉大的大漢民族復興之日,正所謂「此書出日一切皆吉」。

1318年秋,鄭思肖體弱多病,自知來日無多,回想自己四十多年的復國大志未酬,深感有負故國,便給自己畫了自畫像並自責曰:「不忠可誅,不孝可斬,可懸此頭於洪洪荒荒之表,以為不忠不孝之榜樣」。幾天後,病體加重,臨終之時,囑託好友唐東嶼為他在牌位上寫「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字樣,語訖而卒,享年78歲。

三:作品賞析

鄭思肖自35歲宋亡後便離家出走,40年間寫下了大量抒發愛國情操的詩文,有《咸淳集》一卷、《大義集》一卷、《中興集》二卷,含各體詩歌250首;另有《久久書》一卷、《雜文》一卷、《大義略敘》一卷,為記載宋亡時雜事之散文、雜文等。後附《自序》、《自跋》等五篇,以及《療病咒》一則,各卷集合總命名為《心史》。

這部作品集貫穿了鄭思肖憂國憂民的俠骨熱腸、眷念故國的深情厚義、志在匡復的堅強信念、傲然不屈的民族氣節、鐵骨錚錚的儒者風範,是鄭思肖一生高風亮節之作的總彙編,也是他忠君愛國的歷史見證,其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大致如下:

1:忠君愛國

「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這首《德祐二年歲旦》寫於1275年初,因兩個月前元軍攻陷蘇州,鄭思肖飲泣悲歌,以詩抒發愛國激憤。詩中尤以「一心中國夢」句,今日讀來尤為親切。

再有「有懷長不釋,一語一酸辛。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恥見干戈里,荒城梅又春。」不屈的民族精神幾乎貫穿鄭思肖所有詩作,為其詩魂所在。

2:抨擊暴政

除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之外,書中收藏了大量抨擊蒙元暴政、同情百姓疾苦、控訴元軍獸行的詩文,如記述蘇州城被攻破,百姓慘遭蹂躪的《陷虜歌》;反映百姓疾苦,痛斥苛捐雜稅的《久雨後郊外獨行》等。

3:歌頌忠義

《心史》以滿腔的熱情,歌頌為國捐軀、正氣凜然的英傑義士,為他們的殉國而哀悼。「我所思分文丞相,英風凜凜照穹壤!」 此句出於《和文丞相六歌》,詩中深情地讚頌視死如歸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又在《文水相敘》一文中,詳細記敘了文天祥從起兵勤王、出使談判、最後寧死不屈以身殉國的事跡,對這位狀元丞相的凜然氣節,敬佩與讚頌之情躍然紙上。再如《五忠吟》一詩,痛悼保衛潭州、揚州、常州壯烈殉國的李帶、李庭芝、姜才、王安節等五位烈士。

他的詩作中還大量歌頌歷代忠君愛國、守志不移的忠臣義士,如屈原、荊軻、申包胥、諸葛亮等,以先人作為精神力量,以表明自己秉承忠貞的堅強信念。

4:禪道幽思

國破家亡,鄭思肖在悲慟難遣、復國無望的情形下,也曾有過悲觀消極,便寄情於禪、道,來尋找精神依託,寫下了大量歌詠道教神世界的作品,如《醉鄉十二首》、《狂歌》等。深沉悲憤的基調,隱喻著鄭思肖復國無望,報國無門的無奈心緒。

四:偽書之說

《心史》在刊刻出版四五十年後,雖然清朝政治軍事已基本趨於穩定,但民間反滿情緒依然高漲。為了遏制這種不利於滿族統治的情緒蔓延,便有了「《心史》乃偽書」之說,以「文詞皆蹇澀難通,紀事亦多與史不合」為由,吹毛求疵,貶斥其為明末文人為了宣揚反清思想,以宋元歷史為背景,編撰的所謂「偽制之作」。

《心史》以詩文寄託情懷,可謂字字血聲聲淚,「偽書」之說一出,馬上遭到大批學者的強烈駁斥,尤其是近代,為《心史》正名的呼聲愈發強烈。鄭振鐸先生在《跋心史》一文中曾說到:「思肖生於亡國之痛,故持民族觀念至堅,主夷夏之防至嚴,一字一語,均含血淚。心煩意亂,語重情迫,更豈是作偽欺世之文?《心史》決非偽書也。」

五:後世影響

《心史》在320年後被發現,正值明朝末年,清兵入關之時。《心史》一書的出現,立刻受到明末愛國人士的強烈推崇,該書稿被多次刊印,廣為流傳,僅為《心史》作序、作跋、詠贊、品評、唱和的文人墨客就逾百人之多。

自此以後,無論是前清的「反清復明」,還是晚晴的「洋務運動」,《心史》對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呼喚愛國熱情,都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梁啟超讀《心史》後,曾感慨道:「嗚呼,此書一日在天壤,則先生(鄭思肖)之精神與中國永無盡也。」

到了近代,《心史》同樣被著名文人所推崇,如魯迅、郁達夫等。同時也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向心力起到了巨大的凝聚作用。1936年春,時值抗戰前夕,郁達夫曾題「勸君珍重千秋筆,牢記遺民井底心」字,以激發和勉力報界同仁拿起筆來為國戰鬥的愛國熱情,所引典故就指《心史》一書。

​無獨有偶,史學家顧頡剛也專門寫了《鄭思肖心史孤忠》的文章,以激勵全民的抗戰決心。郭沫若也在抗日戰爭時期所寫《國畫中的民族意識》中盛讚《心史》的作者鄭思肖是「民族意識濃烈的人」。

(文/說歷史的女人·張問)

參考資料:

《心史》(明崇禎十三年刻本)

《宋遺民錄》

《宋稗類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