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3日至10日,一批來自全國的中青年,在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舉行一次會議,成了中國改革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莫干山會議。今年迎來改革40周年,回顧這次會議,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一、價格雙軌制的由來
莫干山會議是順應了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需要,所提出的價格雙軌制,為突破計劃經濟的枷鎖,建立商品經濟奠定了基礎。
今天40歲以下的人都沒有經歷過計劃經濟,有必要說一下什麼是計劃經濟。
每年由國家計委制訂工農業總產值計劃,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然後層層下達到農村的生產隊,生產什麼、產量多少,農民除了交公糧以外,按國家規定價格和數量交售糧食,稱為統購統銷。企業按下達的計劃生產什麼、產量多少,產品給誰,原料誰供,都按國家規定的價格調撥。
通過指令計劃、物資調撥、規定價格,組織和控制經濟運行。從中央到省、市、縣設立一系列部門,除了計委、經委、財政以外,還有冶金、煤炭、機械、電子、紡織、輕工、物資、價格……單機械行業就有一機部到七機部。
計劃經濟的特點就是可以舉全國之力辦大事、保重點,為中國奠定了工業基礎,尤其是軍事工業的「兩彈一氫」。計劃經濟的缺點是宏觀經濟比例失調,微觀產供銷脫節,分配大鍋飯,好壞一個樣,結果是效率低下,國弱民窮。
鄧小平說:中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差20年。所以,他提出社會主義必須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第一的方針。由此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
改革確定引入市場機制,認識上有反覆。
1979年《改革總體設想》說:「實行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
1980年《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的提法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占優勢、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品經濟。」
1982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規劃》改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計劃經濟」。
1983年《關於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幾點意見》的提法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1985年《關於體制改革總體規劃研究的彙報提綱》確定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4莫干山會議》
1987年黨十三大報告確定為「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
這些提法變化的背後反映了一個實質問題,由國家為主組織經濟活動的體制要不要改?簡單來說,生產經營活動是由國家管,還是企業管?這關係多少部門的生死存亡以及權力分配啊!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中國最終確定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就是利字當頭,有利就干,無利不幹,價格問題就越來越突出了。比如玻璃,按面積計算價格,那就大量生產薄玻璃;按重量計算價格,就大量生產厚玻璃。由於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價格太低,加工工業品價格太高,結果基礎工業越來越跟不上加工工業的發展。國務院開了很多次會議,討論價格改革問題。小調解決不了問題,大調經濟承受不了。一包火柴漲1分錢,關係國計民生,國務院開了幾次會。
1984年3月,由一些年輕人以《經濟學周報》《世界經濟導報》等單位的名義籌備發起中青年經濟工作者討論會,代表人選按論文水平確定,從1300篇論文中確定會議代表124人。會議籌備工作由張鋼等人負責。張鋼找王岐山商量,王岐山說:「徐景安了解情況,找他參加。」張鋼找到我,我覺得,這是好事啊,我就參與了。
當時我是國家體改委宏觀規劃處處長。臨開會了,國家體改委的領導不同意我去。這個會不是國家有關部門召集的,參加有風險。當時,溫元凱組織召開了所謂改革者大會,受到中央批評,參加這個會就是改革者,不參加這個會就不是改革者?領導們是出於好心,讓我別參加這個會。可我擔任了會議的策劃工作,我怎麼能半路撂挑子呢?我冒著被撤職的危險去參加會。
會議討論分為7個專題,其中的宏觀組,我改為了價格組。會議期間,我一直在這個組。田源是價格中心出來的,主張「調」;張維迎是按論文選來的,則主張「放」。他舉了一個例子:溫度計中的水銀柱,氣溫高了,水銀上去了;氣溫低了,水銀就下來。價格就是要按照市場供求關係變化,自動地升降。他講的是市場經濟的ABC,在當時具有革命性意義。我們過去都是「調」的概念,沒有「放」的概念。但價格能全放開嗎?華生是研究生院的,他提出「先改後調,改中有調」的思路。當時,吵得熱火朝天。
我為會議撰寫了主報告《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考慮到由國家計劃供應和統一分配的能源、原材料比重太大,煤炭占50%、鋼材占70%,建議採取調放結合、以放為主的方針,先將供求基本平衡的機械、輕工、紡織的價格放開,所需的原料也由計劃價改為市場價。
隨著一個個行業的放開,統配煤、鋼材的比重就會縮小,這時較大幅度地提高能源、原材料價格就不會對整個國民經濟產生很大衝擊。一個個行業的放開,就會出現統配內的計劃價與自銷的市場價,應配套建立物資市場。
這份報告寫出來後,我興奮不已,在杭州西湖邊散步時對張鋼他們說:「金蘋果已長出來了!」果然,報告送上去,9月20日張勁夫就批示:「中青年經濟工作者討論會上,提出的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極有參考價值。」
10月10日國務院領導批示:「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很開腦筋。總題目是如何使放、調結合,靈活運用;因勢利導,既避免了大的振動,又可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國價格改革實行雙軌制的由來。
一種物資兩種價格,市場價高於計劃價,分配比例逐步縮小,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從穩定存量,改變增量到縮小存量,擴大增量。從供求平衡的行業放起,將價格改革的大系統,化為一個個可以操作的小系統,避免了大風險。更具有深刻意義的是,不僅糾正了不合理的價格體系,而且打破了僵硬的價格管理制度,還帶動了計劃、物資體制的改革。這是對計劃經濟制度的重大突破,奠定了我國商品經濟制度的基礎。
至1986年底,國家計委下達的工業指令性計劃產品從120種減到60種,國家統配物資從256種減到26種。實行浮動價和市場價的比重,農副產品占65%,工業消費品占55%,生產資料占40%。
後來我國的經濟改革就是走雙軌制道路,成為中國的漸進改革模式。所有改革幾乎都從試點起步,再一步步推廣。在內地不開放的情況下,試辦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等。
二、雙軌制的功與過
雙軌制的好處是明顯的,當時需要從計劃、物資、價格連環的計劃體制中打開缺口,而又不引起經濟生活大的震盪。雙軌制也一定會帶來問題,這就是新舊體制的矛盾、摩擦、漏洞,腐敗也由此而生。價格雙軌制催生了中國第一批暴富者。官商結合、倒賣物資,不斷將計劃內倒到計劃外。兩極分化、貧富擴大、權力腐敗也就從這裡開始。
當時主張市場經濟的一部分人,對雙軌制深惡痛絕,認為一種物資兩種價格,這在理論上說得通嗎?既不是計劃理論,又不符市場理論,批得狗屁不如。但中國改革就是這麼在計劃與市場的夾縫中走過來的。理論家往往追求理論的徹底,但實際生活需要妥協,改革要面對現實。
中國改革的成功歸於雙軌制漸進改革模式。這避免了社會大的振蕩,也是應付政治保守派、減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成功的原因往往就是問題的根源。今天,我們正在為此付出代價。
——政治改革不動、經濟改革先行是雙軌制,保障了政治穩定,為經濟改革創造條件,但是權力失去制衡,腐敗也就泛濫猖獗。
——鼓勵創造財富,忽視財富分配是雙軌制,改革之初的政策重點是打破平均主義,實行效率優先,由此也就帶來分配的嚴重不公、貧富差距急劇拉大。
——重視資本的權利,忽視勞動的權利是雙軌制,以利於招商引資、促進經濟、增加GDP,由此造成勞動的正當權益得不到維護,工資增長落後於經濟增長,內需的萎縮。
——城鄉分割,經濟、教育、文化、醫療資源向城市傾斜的政策始終不變是雙軌制,加快了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也就使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占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一直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城市戶籍與非戶籍是雙軌制,社會救助、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向戶籍人口傾斜,尤其是屬於生存保障的低保、失業、殘疾救助將非戶籍排除在外。
——中國的養老金制度實行五軌制,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城鎮居民、農村居民養老金差距很大。
——經濟領域承認個人利益,鼓勵為人民幣服務,思想領域則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號召為人民服務也是雙軌制,造成說與做、思與行的脫節。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實行改革開放是最大的雙軌制,這是當年鄧小平保持平衡的政治智慧,但今天成為衝突的焦點。
認真觀察我國經濟、社會、政治、教育、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以及相互關係,都是並存著新舊兩套規則、兩種制度,這是我國處於體制轉型期的基本特徵。
雙軌制可以使我們成功,也可以使我們失敗。如果聽任雙軌制帶來的腐化和不公,繼續用舊制度、老辦法來解決新矛盾,就可能爆發社會衝突,使改革成果毀於一旦。加快向新制度轉型的步伐已是當務之急。
中國改革是一批充滿理想主義激情的人啟動的,莫干山會議的參加者大都是沒有職位的年輕人,不為名、不為利,帶著對國家的未來和前途的關心和責任,聚到一起,討論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
一個有趣的悖論,中國走向利字當頭的市場經濟,是一批不考慮個人利益的理想主義者推動的。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袁庚就是充滿革命理想的共產黨人。
莫干山會議提出的價格雙軌制,又體現了從實際出發的務實精神,為中國探索了漸進的改革模式,避免了休克療法的振蕩。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政治第一向發展第一的偉大歷史轉折。
所有偉大的歷史轉折,都是由有識之士創新提出,執政當局採納推廣,人民大眾接受實行。這既需要充滿理想和激情,又需要務實的路徑和方法,才能突破舊理念,打破舊格局,進入新時代。
《1984莫干山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