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潛規則:你視奸過另一半的社交帳號嗎?

2019-08-04     心之初婚姻情感挽回

戀愛潛規則

你視奸過另一半的社交帳號嗎?

在與自己男朋友分手半年後,小G還是改不掉翻看前任社交帳號的習慣。「這樣的行為從開始戀愛開始,就一直不斷持續著。從微信的朋友圈、微博評論,再到QQ的空間留言和個人簽名……」

隨著網際網路社會的高速發展,人際關係也逐漸變得扁平化,生活和日常,被「無時無刻」地通過網絡分享展示。也正因如此,在社交媒體被高頻使用和高度依賴的今天,社交帳號成為快速獲悉一個人性格愛好的捷徑。

事實上,在看自己另一半社交軟體上,小G並不孤單。我們通過採訪身邊的小夥伴,發現這其實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於是,我們接著拋出了一個問題:你們為什麼要「視奸」呢?

他們給出了如下回答:

小G,22歲,女

「看看平常他和誰聊天,是不是女的。」小G平均一周都會翻個好幾次,如果發現對方在和女生聊天,就會「炸了,難過又生氣」。

小W,24歲,女

24歲的小W也會經常翻男朋友微博,不過她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如果硬要說的話,就是想知道有關他的一切吧。喜歡一個人,就是想起來的時候就想知道,他現在在幹嘛,最近在幹嘛。」

TZ,22歲,男

剛大學畢業的22歲男生TZ,對於翻看女朋友微博也有自己的看法:「我是覺得需要增加一些所謂的『情趣』,比如微博互動、互相寫信什麼的。特意去看對方微博也是要有的。但是關鍵在於特意去看的動機。」

「抱著一股我期望著找出點什麼的目的去窺探,這不就是出現問題了麼。解決的方式應該是交流,而不是監視。」

YouGov曾在美國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將近一半的成年人都有過看自己現任社交軟體的經歷,而有15%的人甚至每天都會查看自己另一半的簡訊和社交帳號。

在年齡分布上,千禧一代(18歲~34歲)更具有「強迫症」,占比高達近1/4——這意味著,在你的同齡人中,很有可能每四個人,就有一個在天天監視自己另一半的微博、微信。

這份調查同時也展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數據:在「視奸」現任社交帳號這個行為上,男性並不會因此占比就少過女性。甚至,會每天監視的男性比例比女性還高了3%。

雖然調查結果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是不得不說,監視自己另一半的社交帳號,可能早已經是一個不必公開說明的存在。

為什麼會監視?

根本原因:缺乏安全感!

然而事實上,對於很多戀愛中的男女來說,時常監視對方社交媒體,是為了獲取「安全感」。

對於G來說,「安全感」不僅僅是知道對方的最新動態,更重要的是了解跟他交流的都有誰。

至於會不會專門點進跟自己男朋友聊天的女生朋友圈?G的回答非常迅速:「那必須看啊」。

「照片啊,看看她平時都在幹什麼,還有看他們(女生與自己的男朋友)兩個有沒有朋友圈互動。」除此之外,G也會在心底把這個女生跟自己暗自對比。

相同的事情也同樣發生在23歲的男生阿Z身上。他坦言自己有時候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去翻自己女朋友的微博。

「比如我今天發了消息給她,結果一天了她都沒有回我。我就會希望從社交媒體中得到安全感。」

不過比起已經把翻對方朋友圈當作習慣的G,阿Z明顯「佛系」許多——有時候突然想起來,就會一天看個兩百遍,而有時候就半個月都想不起來看。

「但其實坦白講,有時候現任的有些微博看完之後,自己心裡就很嘀嘀咕咕的。」

阿Z的現任女友非常喜歡轉發情感博主的微博,然而每次看到她轉發的微博,就總覺得是在暗示自己。

「雖然現任的解釋一般都是『就是看到了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啊,也沒有想什麼啊』,但是你要知道,對於一個有著脆弱而敏感的思緒萬千的心的摩羯,這都是屁話!」

事實上,這種「缺乏安全感」在依戀理論中得到了解釋。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部工作模式在以後的其他關係,特別是成年以後親密關係和婚戀關係中起重要作用。

依戀研究的先驅Ainsworth將早期嬰兒依戀類型劃分為「安全(secure)」、「迴避(avoidant)」、「焦慮(ambivalent-resistant)」3種類型,其中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都屬於非安全型依戀。成人依戀的研究者基本沿襲了她所提出的這一分類標準。

圖源:Collaros, D., District, H., & Christian Marriage Psychology.

(2018, May 01).

PARENT CHILDREN SO THEY CAN PARTNER AS ADULTS SECURELY.

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大部分的人在愛情關係中體現為安全依戀型。他們通常對戀愛關係比較有信心,很少擔心被拋棄,也不擔心和另一半太過接近。

依戀迴避(attachment avoidance):在愛情關係中不會因為與伴侶的親密而感到舒服。他們儘量減少人際交往、避免親密關係,以保護自己免於承受被人拋棄的痛苦。

依戀焦慮(attachment anxiety)他們通常會比他們的愛人更為迫切的想和對方接近,而且常常抱怨對方似乎不願意像他們所冀望的那樣和他們接近。害怕被拋棄,易嫉妒,經常感到伴侶不夠愛他。

而所謂的「安全感」,其實更貼近於其中的「依戀焦慮」。而這種焦慮,從依戀理論的角度來看,很有可能是早期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所帶來的。

幼年時如果對父母已經有類似的非安全型依戀的情緒,那麼這種情緒就很有可能在長大後,與自己另一半相處的時候表現出來。

依戀理論不僅僅被應用在這一方面,很多情感博主也因此得出了一些關於情侶性格匹配的結論。

「假如你是安全型依戀的人,那很好,你可以跟任何一種依戀類型的人很好的交往,」一位在倫敦的外國情感博主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但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分別是焦慮型與迴避型,那麼很有可能你(或者你的另一半)會覺得自己並沒有從這段關係中獲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你的另一半(或者你自己)可能會因此感到壓力和窒息。最後,這段感情很有可能會以不愉快的方式結束。」

圖源:Attachment Types: How To Find Your Perfect Match - Never

逃出「監視」牢籠,怎麼做?

交換社交帳號密碼可行嗎?

網絡上曾流行過一段所謂的「新時代結婚證詞」。

-「你願意做她的小火車,永遠不出軌嗎?」

-「我願意。」

-「你願意做他的美人魚,永遠不劈腿嗎?」

-「我願意。」

-「現在,請新郎新娘交換微博密碼、微信密碼。」

雖然這只是網友惡搞的段子,但不得不說,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存在。一些人更會抓住各種機會,來證明自己愛情的堅固。而「是否願意交換社交帳號密碼」也因此被一部分缺乏安全感的人譽為測試感情的「銀針」。

美國獨立性民調機構和智庫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4年曾在美國針對社交媒體與婚姻及情侶關係做了一項調查。調查顯示,67%的已婚或者正在戀愛狀態的網民,都會與另一半分享自己的社交帳號密碼。

上面提到的「佛系男孩」阿Z,就屬於願意向自己的女朋友分享社交帳號密碼的人:「還是為了給安全感吧。一般來說,如果她看到我社交帳號上有什麼東西,是她覺得不太好或者有意見的,在退群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的條件下,我就直接退了。」

而對於一向缺乏安全感的G,雖然她表示其實並不會主動要另一半的社交帳號密碼,但其實在這背後,也有G自己的「小心機」。

「其實我也是怕他要我給他我的密碼,所以我也沒敢找他要……就是我不太想給我另一半看到我的社交帳號。我可能會跟一些別的男生聊天,就是覺得挺有意思的,並不是喜歡他們,但是又怕男朋友看到……但同時,我又不希望有女生找他聊天。」

最後G感嘆道:「女人真可怕!」

這麼一看,交換社交帳號密碼之後,確實不需要蹲守監視了,也似乎就獲得了安全感。但現代社會又因此有了一個新的等式——不願意交換社交帳號的密碼=你就是不愛我!

然而,正如Z所認為的,「情侶只是兩個人的一種關係,但是兩個人事實上依舊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上述等式不過是「缺乏安全感」這種心理惡性循環後的一種錯誤扭曲。

早有專家指出,維繫感情的,永遠是感情本身。如果感情沒有縫隙,那索要密碼的「監管」的行為,其實就是多此一舉。

所以,要擺脫這種「他愛我、他不愛我、他愛我、他不愛我」沒有安全感的無限循環,論其根本還是要回到自己本身。

安全感從何而來?

你缺的其實是積極情緒!

《積極戀愛心理學》中提到過一個研究:人際關係專家將數千名正在戀愛的情侶用圓圈來表示他們在戀愛關係中的感受,結果發現人們所畫出的圓圈的交叉程度越大,關係長期發展的可能就越大。

圖源:趙永久. (2014). 積極戀愛心理學. 北京聯合出版社.

而交叉的程度正是代表了他們對戀人的安全感、信任度。

後來有人結合積極情緒延伸了這個研究。先讓大學生用上面的圓圈畫出與最好朋友之間的關係,然後為這些受訪者激發出積極情緒,之後再讓他們從實驗人員事先準備的圓圈裡選,看哪些最符合自己跟朋友的關係。

結果表明,跟那些沒有被激發出積極情緒的時候比起來,有積極情緒的在第二次選擇了交疊更多的圓圈。

這說明積極情緒影響了他們對關係的感受。積極的情緒讓他們更容易打開自己的內心跟對方交融,感覺跟對方內心更親近,更容易相信對方。

可見,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將更容易對自己的另一半有信任感,從而避免陷入「缺乏安全感」的負面情緒當中。

總而言之,無論是否選擇去「監視」自己另一半的社交帳號,無論是懷著怎樣的目的選擇去「監視」,保持積極的情緒都是將戀愛關係持續穩定進行下去的不二法則。

每個人都幻想一帆風順的感情,但感情總有各種溝溝坎坎。曾經被他溫柔呵護,捧在手心,寵成公主;如今他卻狠心離去,獨留你一人寂寞哀傷。

如果你對挽回心愛的他一籌莫展,又不甘心錯過真愛,或者有任何情感或婚姻困惑,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心棲地情感,資深情感導師將會竭誠幫你走出情感危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QxeX2wBUcHTFCnf0c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