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囧途——西方教育改革之反思

2019-12-23     現代課程網

導讀

現在全球教育改革,西方教育感染了一種病毒,這種病毒就是PISA。PISA造成了什麼樣的改革?這些改革有什麼特點? 趙勇教授對東西方教育交流中存在的很多誤點、誤區,進行了梳理,並提出在21世紀人工智慧時代下,美國教育在反思更多的問題。



  • 趙勇 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基金會傑出教授


以下為趙勇教授的演講內容,內容有刪減:


囧途:西方教育改革之反思


我在美國待了幾十年,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做了一些研究。雖然現在信息很發達,但東西方教育交流中還有很多誤點、誤區,我跟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一些觀察。

西方教育感染了一種病毒,叫做全球教育改革。這個詞不是我提出來的。有一本書叫《芬蘭經驗》。PISA排名發布後,芬蘭就成了最好的教育體系,全球都向它在模仿。PISA創造了一個詞,叫做germ,就是細菌的意思。現在全球改革,尤其是西方教育被感染了一種病毒,這種病毒就是PISA。PISA造成了什麼樣的改革?這些改革有什麼特點?我主要從政府層面講。

在主要的歐美國家,政府層面基本上追求兩點:人才的同質化和人才培養的同步化。什麼樣的人才,只用一種考試就可以確定這樣的人才,並且保證培養出來有價值,這是西方的教育。因為西方教育定義比較寬泛一些,現在面臨同質化的問題。所以PISA面臨的人才同質化問題,就是數學、科學追求的人才能才是單一化的,人才是單一化的。

同步化是指在一定的年齡,一定要達到什麼水平。一年級、二年級等年級是按照生物年齡劃分的,而不是按照認知年齡、情感年齡確定的。

西方教育追求這兩個方面。像如美國,小布希政府第一次讓聯邦政府真正進入到美國的教育體系。介入的方式很簡單,要求每個州的每個年級必須進行考試,不達標就有相應的懲罰措施。之後澳大利亞引進這個方案,稱為國家數學和語文考試,而且澳大利亞也成立了國家一級的課程委員會。英國2000年以後也實施了這類方案。

英國一位教育大臣去到新加坡、中國參觀,回到英國後發誓要帶領英國搞一次大革命,重新來一次教育的長征。英國開始設立國家級的課程標準,地方教育機構不存在了,都需要按照國家標準實施。最近英國引進了上海的數學課程。加拿大也在數學、科學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剛剛講到的這些國家有自己的特色。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是聯邦制國家。中央政府即聯邦原本是不參與教育的,是與教育無關的。在這種制度下,圍繞教育同質化、同步化需要做的第一個改革就是集權化。

美國解決教育課程標準問題到今年正好十年。在這十年中,美國核心素養課程進展如何?美國以前很多州自己沒有課程標準,自小布希政府以來,課程標準便開始實施,這是集權化。

在20年代,美國有幾十萬個學區,一個學區就是一個獨立的鎮,自己決定收稅、考試畢業標準。現在課程的權利、考試的權利、教師的評估權利逐漸被交到州一級。其實美國沒有真正的美國教育,近年來才有。標準化很簡單,就是課程標準、考試標準、學生達標。現在去美國課堂看,美國、英國,甚至加拿大,這些國家的學校課堂與我們國家沒有什麼差別,課堂教學的考試化、標準化、集權化,已經喪失了美國的傳統教育概念。

標準化教育實施了這十幾年,對這些國家產生了什麼影響?

美國的改革破壞了七大傳統美德。哈佛兩位經濟學教授在《教育與技術的賽跑》一書中指出,美國在二戰以前或者從二戰以來,之所以能夠領先全球,得益於美國教育中的七大美德。

第一,公辦。就是公家辦的學校,美國私營學校非常少。

第二,公立。公立是國家出錢。現在美國有特許學校,雖然使用的是國家的錢,但是由私營機構辦學,這屬於公立私辦。

第三,政教分離。其次是地方管理和分散式管理。美國在傳統課程、學生標準等方面都是由地方控制的。美國的教育體系跟我們不一樣,先有學校,才有聯邦政府。這意味著美國1萬多個學區,可以自己制定課程標準、課程內容,靈活多樣。

第六,開放和寬容。開放指的是學生什麼時候都可以上學,寬容是高中不畢業,學生也擁有很多二次機會。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上大學、隨時都可以讀研究生。美國教育有12年,學生喜歡怎麼玩就怎麼玩。學校不是俱樂部,俱樂部是通過現有的成員選拔學生,比如新加坡就是俱樂部教育,小學畢業以後就有選拔,之後是分流。

美國為什麼有這麼多創新創造,引領了二戰以後全世界的科技發展?大家想研究美國教育是如何產生這麼大影響的。其實只看美國教學,是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就像杜威所說,課堂不能看教學,要看教育,看它的七大美德,恰恰培養了美國人才的基石。

有人知道三五歲孩子,誰能成為下一個喬布斯,所以不能提前對人做判斷。因此,公立、公辦就非常重要,對學生不做選擇,我們叫做「有教無類」。我們經常說要培養多少個諾貝爾獎得主,但諾貝爾獎獲得者不是培養出來的,是自然生長出來的。一個孩子在三五歲時無法判斷未來是否能獲得諾貝爾獎。

寬容開放,給孩子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機會。考試同質化、同步化對孩子進行了提早的判斷,過早地告訴孩子他行還是不行。孩子在3歲、5歲經歷的每一次考試,都是對孩子的終生定義,實際上孩子失去了可能的發展機會。因為學生一分校,就決定了能上什麼樣的課、接受什麼樣的環境。

如此以來,美國陷入了一種困境中,即使費了很多力氣,考試成績也沒有上去,但卻進入了創新性的發展機制中。美國的案例對我們影響非常大。

美國為什麼走這條路呢?

這十年來,美國充滿了恐懼感。中美貿易戰時,美國把中國作為假想敵,這種假想敵是早就存在的。假想敵很重要。一位科學家寫了一本叫《崩潰》的書,討論了世界文明為什麼會突然消失。每一個偉大文明的消失,一定不是他殺,而是自殺,是自我消亡。

當現代人發明這些石雕時,發現當時的居民有個意圖。當地只有2000多居民,不可能做出這麼大的石雕,後來猜測是不是外星人做的。但是歷史學研究後發現並不是。2000多年前,這個地方是一個很繁榮的文明,發展了農業、漁業。但是某一天,島上有個人說,13個部落中哪個部落能雕出最大最精美的石雕,上帝就會青睞於他。所以,這個部落毀掉了森林,發動整個部落的青壯年勞動力去雕刻,因此就忽略了畜牧、農耕。

這個故事就是現在的PISA。美國對分數的恐懼感來源於很早之前的恐懼。1958年美國就開始進行自殺了。1953年正好是杜威進步主義教育盛行時期,注重孩子的天性、創造力、擴展。但1957年以後,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讓美國很恐懼,所以開始學習蘇聯。

蘇聯孩子學習非常高深的數學、物理,而美國孩子在玩音樂、玩藝術。當時聯邦推出了國防教育法。大概到了1983年,里根政府推出國家處於危機中的方案,當時把假想敵換成了日本、韓國、德國,因為二戰以後這些國家的成績變好了。當時有本書叫《學習差距》,對比和日本的教育差距,稱頌日本學校教育有多好。現在又推出了一本叫《超越上海》的書。

這導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都在向東方看齊,走課程標準同質化、同步化的道路,從而拋棄了他們過去的傳統。目前,美國認為自己的教育需要改革,感覺自己的教育越做越差、越來越落後。

其實,從歷史考試成績來看,美國不是越來越差,也不是越來越下滑,而是從來就沒好過。分析美國的考試分數,美國沒有哪次考好過,現在沒有,歷史上也沒有。1964年第一次國際數學考試,美國12年級學生排名第12,很差的位置。

看一個國家的教育,考試分數只是手段,教育最終需要推動社會的發展。史丹福有一個學者,他當時做了很多研究。2004年,這位教授認為PISA考試提高多少分,GDP就會提升多少。但這個觀點後來被推翻了。15歲的孩子參加考試,但15歲的孩子是不就業的。GDP的增長率不能按當時的分數看,要至少滯後五年。

美國教育部一學者在2007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1964年的國際數學競賽有12個國家參加,包括澳大利亞、比利時、英國、芬蘭、法國、西德、以色列、蘇格蘭、瑞典、美國等,美國排名倒數第二。40年以後,這些孩子53歲,已經不再是主要勞動力。2004年對這次考試成績和GDP做對比發現,第一次數學科學考試的成績,與國家的GDP是負相關。也就是當時成績考得越好的國家,GDP越差,這是負相關。

1964年的考試成績和增長軌跡也是負相關的。成績越高的國家,經濟增長越慢。在生產力方面,基本跟分數沒關係。而在生活質量方面,按照國家的生活質量指數,二者之間是負相關的,也就是分數越好,生活質量越差,確實天天做題,也感覺比較痛苦。

目前美國在反思更多的問題,在21世紀人工智慧時代下,需要做什麼樣的改革?

史丹福一位經濟學家用新模型做了一項分析,拿著人工智慧能做什麼工作和現有美國工作者的勞動進行大數據分析,看人工智慧能替代什麼工作。

衝擊比較大的工作有幾個方面。首先是高學歷。學歷越高,人工智慧衝擊越大,對本科生的衝擊越大。上了大學,被人工智慧代替的可能性越大。像金融寫作分析,完全有可能被替代。

其次,人工智慧對亞裔影響很大,因為亞裔在美國做醫療、保險、精算,這一部分衝擊很大。

教育要怎麼走呢?西方國家必須放棄同質化、同步化,進行重新考慮,真正的人才需求會越來越個體化,越來越需要創造力、情感力。

新的研究認為,人天生具備個體,人是有差異的。我認為今後教育的發展會朝著以下幾個方面發展:

第一,無用變為有用。

第二,利他而利己。今後的教育是通過利他,為別人創造價值而利己。

第三,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終生的,這是教育今後的發展方向,也就是教育必須個性化、讓學生做真實的產品和作品,教育必須在全球化的帶領下。

西方國家的民間教育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

第一,美國50%左右的高校決定不用統考成績招收學生,澳大利亞也在推翻這種考試。

第二,對學生的重新評估,已經有幾百個美國名校對學生重新發成績單。

第三,美國在目前民間發展中間,已經在大大反思對前面幾十年改革,是不是走向了誤區。所以美國作為文明的衰敗,如果不在教育上儘快糾正,人才只能越來越單一、越來越同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OTYNW8BMH2_cNUgPeW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