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加速洗牌,誰能跑贏這場馬拉松?| 楠說

2019-12-18     第一財經廣播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國內生鮮電商領域,大約有4000多家入局者,其中僅有4%營收持平,88%陷入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盈利。近兩年已有十多家生鮮電商倒下。成立於2012年的本來生活創始CEO喻華峰說道:「和我們同時成立的生鮮電商企業大多數都倒閉了」。

最近,生鮮電商「開開關關」好熱鬧。

在「呆蘿蔔」陷入資金鍊斷裂危機,險些破產,「吉及鮮」被爆出融資困難,被迫裁員、關閉門店的消息之後,生鮮電商平台「我廚」也命懸一線。

12月11號下午,「我廚」的APP和官網全部暫停服務,其客服熱線也無人應答。此前,「我廚」的APP和官網雖然能夠正常打開,但是,提供配送的商品已經不多,而且,這裡面占比較多的還是保質期較長的真空包裝產品。

自2012年生鮮電商進入發展元年,無數創業者湧入,又有無數企業惋惜退場。至今行業洗牌重組,兩極分化,損耗、低復購、缺錢從而導致中小生鮮玩家們「垂死掙扎」,生鮮大佬們火拚不斷。

說到生鮮電商,早就不是什麼新鮮詞彙,在大家的想像當中,應該算是門好生意,畢竟需求量還是很大的,但是為什麼那麼多的生鮮電商現在都做不下去了?

其實無論是電商還是其他生意,當它符合三個需求的時候,就是一個值得網際網路化的產品。

第一是剛需,每個人都要吃蔬果生鮮,這是非常剛性的需求。第二是高頻,不僅今天明天要吃,還是持續性的吃。第三是普遍,從南到北,不僅是一線城市、大城市的需求,哪怕是深入鄉村,需求也是很普遍的。

所以生鮮是剛需、高頻,又普遍,像這種需求是很容易使大家有做網際網路化的想法的。

其實在早期,包括垂直電商領域開始一個個出來的時候,看到噹噹做書籍,京東做3C、天貓更多覆蓋女裝,在那個時代,其實就有很多企業要做生鮮電商,但是一圈以後全軍覆沒,沒有一個能夠到現在的。

生鮮電商的這幾年,就隨著像盒馬鮮生這樣的運營模式的生意越來越好,也有越來越多跟風者開始進行合作了,比如說騰訊主要的戰略合作方向是每日優鮮,其他的還有蘇寧小店、呆蘿蔔、我廚都紛紛起來了。

但是很快大家就發現,短期內很多企業偃旗息鼓了。我覺得一個很核心的原因就是低估了要做好一家生鮮電商的難度,生鮮領域有自身的一些特點。

大多生鮮都是非標品,損耗率極大,其中包括流通環節的損耗和倉儲情況下的損耗,這個損耗率就意味著必須要擁有強大的冷鏈物流能力。這就意味著生鮮生意是一門重投入且盈利期漫長的行業。必須要持續經營,耕耘很長一段時間,提高運營能力,才有可能把一個生鮮電商給做起來。

眼下有很多的巨頭都在扎堆這門生意,這對一些草根的創業者來說,難度就更大了。生鮮電商是一個很漫長、重投入的生意,這方面的巨頭優勢,實在是太明顯了。

舉兩個例子,同樣開在我家附近,一家叫「妙生活」。早在2015年這家社區電商的生鮮企業就開業了,但4年以後一聲不吭的離開了這個市場,從原來只賣水果,後來為了增加高頻需求,也賣蔬菜牛奶,但最後還是競爭不過街邊小店和菜場,黯然倒閉了。

另一家是盒馬鮮生,生意非常好。盒馬依託龐大的產業鏈,還有很多合作店家定製生產產品,而且選品團隊也很強,能選到最多最全的商品,前端用天貓國際帶來的進口商品,還有整個菜鳥網絡及盒馬鮮生自營的配送網絡,所以從前到後是非常龐雜的體系。

盒馬鮮生有很龐大的體系支撐,但你卻需要通過自己的方式一點點建起來,花的錢很多,效果並不好,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盒馬鮮生的實體店,不僅是店,也是一個前置倉,很多時候既可以通過送貨到家APP方式訂商品,也可以直接去門店購買取貨,然後為了吸引顧客,有各種各樣的包括88會員、滿減、雙十二這些活動,通過各種各樣的產品搭配,把人氣帶起來。

所以說盒馬既做了菜場的事,又做了超市的事,還做了飯店和酒店的事,同樣的資源投入,商業模式就非常的多元,這其實才更符合做零售的邏輯,但是作為一個電商只賣生鮮,但是用戶需求是不是只有生鮮需求?不一定!可能還有很多的一些食宿,還有比如說進口啤酒需求,就覆蓋不了了,客單價永遠提升不了,獲客成本也降不下來,最後就變成生意很難做。

眼下的生鮮賽道內,除了傳統的生鮮電商模式之外,還有一類是以叮咚買菜、朴朴、吉及鮮這類的純雲倉類前置倉模式,以及類似阿里系、騰訊系、物美系、沃爾瑪系圍繞大賣場做數字化改造,通過前置倉布局的模式。

目前生鮮電商是資本角逐的時期,舞台上剩下的也是一些大品牌在較量,小玩家其實在參戰資格上都沒有,如果說流量和燒錢都行不通的話,決定生鮮電商是否能夠突圍的首要也是最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供應鏈的建設。

蘇寧年初提了個方案,叫做「包山包湖包海」,其實這就是供應鏈建設,下半年他們又啟動了一個新玩法,叫做拼購村,就是某個村裡生產的一種商品,原來通過淘寶賣的話,其實沒有渠道非常難。但現在有蘇寧這樣一些大玩家開始深入到上游農產品的基地,保證貨品真實和新鮮,就可以加快整個生鮮的供應鏈建設,不需要全國各地去收貨。

誰控制了供應鏈,上游的農產品的生產基地,誰就能夠持續性提供比較有價值的生鮮電商的服務,對他們而言,既然說標準化這麼難,自己索性來列一個標準。

事實上,生鮮電商本質上是存量爭奪的市場。零和博弈拼的就是誰有錢,「剩」者為王。

在未來,生鮮行業發展到最後可能剩下的就是那麼兩三家,就像是滴滴、快滴,也如百團大戰之後的美團和點評,在這些背後後仍是BATJ等投資方的身影。

對於生鮮電商未來哪種模式才能最終跑贏,展望未來,生鮮市場應該會呈現菜市場、超市和社區生鮮(手機App+前置倉)等多種業態共存的局面。

菜場有時效性,部分區域超市覆蓋又不夠密集,再加上一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加快,時間和便利性成為不少上班族的優先考量因素,這使得手機買菜有著較大的用戶需求。

網經社電商研究中心 主任 曹磊

作者:虞雯

編輯:侯憶楓

監製:王俊稷

聲明:本文系第一財經廣播微信公眾號獨家內容,轉載前請聯繫後台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KuDFm8BMH2_cNUgEJ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