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鳴
昨天刷微博時,被一個小小男子漢感動的不行。
在河南汝州,五年級的閆一航原本有一個溫暖的家,弟弟生病後,日常全部被打亂了。
他每天6點起床,去菜園裡去拔菜,拔完一天要賣的菜,趕在上課前去擺攤賣菜。
菜攤上,有一個放錢的奶粉罐,上面寫著一元一把。旁邊還有一張紙板,上面是他親手寫的自己家庭的情況:
弟弟換了血液病,已經一年沒回家了,我很想他……
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爸爸媽媽的想念,以及對弟弟深深的牽掛。旁邊有個奶粉桶專門用來放錢,上邊寫著一元一把。有一些好心人也會多放些錢進去。
傍晚,他把賣剩下的菜和賣菜賺的錢再帶回來。
他的弟弟閆策被確診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已經治療4年了,花費超過70萬。爺爺奶奶要種菜,賣菜。爸爸為籌醫療費去打工賺錢,媽媽要在醫院裡照顧弟弟。
弟弟嚴重的病情已經讓這個普通的家庭捉襟見肘了。
家裡人都在想辦法幫弟弟度過難關,對他的照顧也就微乎其微。相反,他用稚嫩的雙肩承擔了那份沉重的擔子。
當記者問道:你讓大家捐款就好了,為什麼自己還要辛苦賺錢?
他的眼圈立刻紅了,含著淚說:「我不救我弟弟,誰救,不能光靠捐助,我也要儘自己的力量賺錢。」
內心強大的孩子,心中都有光。就算有一天陷入困境,也不會畏懼,因為內心的光亮會源源不斷地給他提供能量,讓他有能力與之抗衡。
在一個正能量的家庭里,才能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他們會擁有寬廣的眼界和遠大的格局,因為只有強大的內心才能支撐他們站的更高,看的更遠。
每一位父母都渴望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那麼正能量的家庭有什麼特點呢?
一、父母的好情緒
在不久前的2019清華大學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點名了四個孩子,其中就有來自雲南宣威阿都鄉的學霸林萬東。
收到錄取通知書時,他正在工地搬磚賺錢。
他出生在雲南深度貧困地區一個貧寒家庭。爺爺85歲,常年獨自生活。爸爸的腰傷和腦梗讓他失去了重體力勞動的能力,家裡的經濟壓力全壓在了媽媽一個人身上。
林萬東的媽媽孔大桃,今年才41歲,是一位農村婦女。
為了供養三個孩子讀書,給丈夫和公公看病,她來到昆明一家工地上,每天和男勞力一樣和泥沙、背磚頭、運材料。
孔大桃說:「壓力最大的時候,我心裡仍然非常高興,只要孩子聽話,我一直都能吃苦耐勞。」
家庭負擔這麼重,貧困生活這麼苦,工地勞作這麼累,但媽媽從來沒有在他面前抱怨過。她一直非常樂觀的面對生活。
丹尼爾·戈爾曼曾在《情商》一書中寫到:
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歸於智商的高低,80%取決於情商。
管理情緒最能看出一個人的自制力和修養,能管理好情緒的人,才能有大的擔當。
父母對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情緒負責,孩子才能擺脫愧疚感和負罪感,在自信和舒展中活得陽光洒脫。
二、懂得示弱
成人版《爸爸去哪兒》中徐錦江的表現讓大家哭笑不得。
生活中的徐錦江是無所不能的超人加硬漢形象,而在徐錦江的家庭中卻是幹啥啥不行。但兒子徐菲卻對巨嬰老爸有求必應。
「不會做飯,不會生火。」
「幫我訂外賣外賣,需要我給錢嗎?我該怎麼拿呢?」
面對老爸的奪命連環call,兒子徐菲細心溫柔的一一解答,把老爸的生活安排的妥妥貼貼。
網友們毫不吝嗇地誇獎徐菲,覺得這樣的兒子懂事又體貼,獨立有眼光絕對是家裡那個連接油瓶倒了都懶得扶一下,遇到事情就會找爸爸媽媽的熊孩子的好榜樣。
但是,家長卻很少意識到正是因為徐錦江向兒子展露出來自己不會做,做不好的一面。才促使兒子變得更獨立更懂事。
好多家長都喜歡在孩子面前展示其「無所不能」,可是,你想過嗎,有時候,無所不能的家長反而會阻礙了孩子的人生髮展。
作家李月亮曾說: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出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
每一個獨立的孩子,都有一對懂得「示弱」的父母。父母越「強」,孩子越依賴;父母越「弱」,孩子越獨立。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也說過:
父母要學會示弱,遇到問題可以向孩子尋求幫助,讓孩子幫忙出主意,這樣孩子才會去思考,成熟的更快。
比如,新買的書架求助孩子來幫助安裝,孩子感到自己被重視,也一定會盡力而為,不僅提高他做事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生活中,很多小事適當利用,都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好品質,長久以來,長大後肯定會比別的孩子更懂事明理,情商更高,未來更優秀!
三、勇於放手
前不久,00後復旦新生曾健宇「借錢」上大學,引髮網友熱議!
曾健宇告訴記者,暑期已掙得部分學雜費,其餘是找父母「借」的,會歸還。
他現在每月生活費1700元,父母也沒有因為自己有了女朋友而多打錢。
父親和他說過,「你18歲以後的錢都是向我借的。」曾健宇高中後開始自學管理課程規劃支出,打算大學做程序開發賺生活費。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忍孩子勞累,要求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其他事情都不用操心」,在生活上給予過度照顧,忽略了對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
敢於放手,才考驗了父母的心理素質、價值判斷和控制能力。而且,它需要父母付出更多心力。
父母勇於放手,孩子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能力,或許孩子會帶來你意向不到的效果。
四
娜奧米·阿爾多特在《完美的教養》中所說:與一個優秀的孩子分享生活,他的優秀不是來自懼怕,而是來自快樂和愛。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謊言?」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這句話不是謊言,只是用錯了對象。孩子人生的起跑線不是孩子自己,而是來自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影響。
孩子沐浴在正能量的氛圍中,才能擁有充滿陽光的心境,不僅能使自己強大,還能給他人的心靈注入能量。
只有正能量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即使未來的道路荊棘叢生,他們也會無所畏懼,從容不迫地走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6O8aW4BMH2_cNUgmRI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