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後沒多久,CFO和我去畢馬威在上海恆隆廣場的辦公室,和負責我們這個項目的合伙人開會。
會議的主題除了要確定今年審計業務約定書的一些細節,譬如審計費用、現場審計的時間安排,包括預審、盤點、正式審計等以外,對方特彆強調了上一年審計發現的整改情況。由於上一年是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所以今年的審計費用又比去年有所增加。
義大利總部要求畢馬威做的審計同時包括國內法定報表審計(Statutory Report)和國外集團報表審計(Group Reporting)。
對於畢馬威上一年度的審計發現,我仔細閱讀過管理建議書和相關資料,大部分都是可以改進的,有些所謂的審計發現其實本身沒有問題,而是去年在審計的時候公司同事不配合所導致的。經過一個多月對公司的全面了解,我完全有信心把今年的審計工作做好;唯一有些擔心的是國外集團報表的審計,畢竟我在這方面是毫無經驗。
十月份畢馬威來公司進行預審,這個時候距離我加入公司也就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我對公司的情況已經基本都了解了。憑著以前和四大審計師打交道的經驗,我和他們做了大量的溝通工作,開誠布公地把我所知道的、也可以讓對方知道的信息都原原本本的告訴我了他們;他們也坦率地告訴我,在他們的審計經歷里極少碰到像我這樣的財務經理,大部分的被審計公司的財務負責人都是非常謹慎、問什麼就回答什麼、很少有主動和審計師進行溝通的;對於我的這種坦誠,他們也非常願意配合我把去年的那些審計發現做好整改。
中方股東和財務部的同事應該都知道去年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嚴重性,所以在今年的預審階段,用畢馬威審計師的原話來說,今年公司的整體配合情況明顯要比去年好,預審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
同樣,年底的存貨盤點和現金盤點,也很順利地完成了。
緊接著一月份就開始正式審計。
對於一家既有生產製造、又有批發零售的企業來說,要準備大量的審計資料;雖然財務部同事的配合工作比去年提高很多,但整個公司的財務基礎工作還是很薄弱的,或者說財務部同事是做了很多基礎工作的,但是距離審計師的要求還有不少差距。好在我有這方面的經驗,對公司的整體情況也比較了解,審計師也發現他們只要有問題的話,問我可以直接得到權威的回覆,這樣不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也確保了審計過程中得到的回覆都是統一口徑的。
所以在正式審計的時候也沒有碰到太多的問題,國內法定審計報告出來的時候,我發現調整事項已經從去年的二十多個,下降到今年的五個以下,其中部分調整事項還只是一些重分類,不出意外的是今年我們拿到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國外集團報表的編制對我來說就有難度的,涉及很多的重分類。CFO給我很大的幫助,他原來就是在總部財務部工作,熟悉這些報表的編制,只是不太熟悉中國的會計準則,對於具體的數據如何填列,我還得自己去摸索,為此,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去年是怎麼做的。
最終還是順利地完成了國外集團報表的編制,並通過了畢馬威的審計。
通過這次審計,我對公司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