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學」
「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 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 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
經部:指儒家學說,儒家經書開始有五部,即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從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經,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紀、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指記載歷史興衰治亂和各種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歷史書,遠在四千多年前,中國即有歷史的記錄。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都屬於這一類。司馬遷的《史紀》為中國正史的開始,以後幾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誌、職官、政書、時令等,凡記事的書籍均歸入史部。
子部:指記錄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書籍。春秋戰國之際,學者輩出,百家爭鳴,哲學、名學、法學、醫學、算學、兵學、天文學、農學十分發達。每家著書一種,後人因為次於經書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稱為子書,道教、宋明理學、清朝的考據學也都歸入子部。
集部:凡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曲等集子和文學評論著作,均歸入此類。屬於一人所有的稱為別集,匯選若干人的作品稱為總集,有關詩的集子稱為詩集。
狹義的「國學」
「國學」:是關乎中國人的生命氣質、生命情調和人生格局的古典之學。狹義的國學,其支柱、核心,就是儒學、道學、佛學,其載體就是儒釋道的經典,我們姑且把它稱為「經典國學」。
經典國學對人生的意義(一)
儒、釋、道,三家有別;但其義理又多相通之處。
儒、釋、道的經典,是中華文化的思想之根,是炎黃子孫的精神之源,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幾千年來得以存續和壯大的基石,也是經歷了一百多年苦難的中國重新站起來之後,要繼續強大的軟實力!
一個中國人,如果對儒、釋、道的思想、義理沒有一點認知,就可能讀不懂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就解不透我們的經典古詩、文,就領略不了我們傳統藝術的大美,也學不好中醫,安頓不了自己的心靈,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在整個社會越來越浮躁的當下,研讀儒、釋、道的經典,才能建立起我們對天地、人生的正確認知,並進而找回我們為利慾而丟失的心魂……
我們需要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要「明明德」而最終向「止於至善」不斷靠近;不然,我們就空活一生 所以,走進國學,讀懂國學經典,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福祉!
細讀、品味上圖中這些儒釋道的經典句子,就會發現,國學經典關乎中國人的生命氣質、生命情調和人生格局,對每個中國人的一生的影響,都是持久而深遠的;國學經典通過影響個體,進而深刻影響整個中國社會,牽動著國家、民族的命運。
經典國學對個體生命的影響,或許可以用下圖來概略表現:
個體生命的境界,或許我們可以把它區分為四個層次:1、墮落者:做人沒有原則,不講道德,甚至為惡多端。2、苟活者:平平淡淡,吃吃喝喝,玩玩樂樂、庸庸碌碌。3、創造者:積極上進,努力創造,建功立業,造福人類。4、覺悟者:明悟正理,清凈自守,行善積德,努力向「道」回歸。
個體生命,如果終其一生,都沒能實現生命的自我覺醒,那他(她)的一生,可能連天賦的壽命都難保全,更談不上生命的意義和質量;這樣的一生,不過是行屍走肉的一生。
從向外求,到向內心的回歸,進而實現生命的自我覺醒,走向人生的月朗風清,僅靠自己的努力是挺難實現的;我們需要藉助古聖先賢的智慧,需要藉助經典的力量。 因為當今這個時代的我們,已經不具備禪宗六祖慧能那樣的慧根。
經典國學對人生的意義(二)
經典國學對人生的意義,可以用《大學》的「三綱領」和「八條目」來闡釋。
《大學》的「三綱領」就是——明明德、親(新)民、止於至善。 《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解為新)民,在至於至善。
學問之道,有大人之學,有小人之學。小人之學,講藝也;大人之學,明道也。大學之道,就是學成為「大人」之道,是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是要使人棄舊向新,是為了使人達到最完善的人生境界。「止於至善」,就是「止於一」,就是「止於道」。
《大學》為闡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三綱領」,接著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意思是說: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沉靜,沉靜才能夠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夠思慮詳審,思慮詳審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人一生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道」了。
《大學》的「八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第一章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大學》在闡釋這「三綱領」、「八條目」的時候,還說——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意思是說:上自一國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分先後、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將應該重視的事情忽略了,應忽略的事情卻重視起來,想要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這也是從來沒有的事。
學做「大人」是從「格物」開始的;但是我們今人根器愚鈍,如果僅靠我們自己去摸索,去探求,我們今人終其一生,都難以明白天地、人生的道理,這樣的話,我們一生都會活在黑暗之中。《朱子語類》說:「天不生夫子(仲尼),萬古如長夜。 」以孔子為代表的古聖先賢給我們留下的經典,包含了我們今人難以企及的智慧(今人在科技文明上的成功,能證明今人仍然聰明,但是這種聰明並不等於「智慧」)。研讀古聖先賢留下的經典,能讓我們明白天地人生的道理;這樣我們研讀經典相當於「格物」而「知至」。我們明白了天地、人生的道理,就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我們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我們才能開始修養品性。修養品性、安頓身心、弘揚光明正大的德行,遵「道」而行,是我們走好人生之路的基石和保障;沒有這個基石和保障,不僅難謀事業的成功、難獲生命的福祉,甚至連天賦的壽命都難以保全!
經典國學對人生的意義(三)
經典對個體生命的重要意義,還可以引證如下:
《周易.繫辭下》——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周易.繫辭下》(孔子說:君子先安定其自身然後有所行動,先平和其內心然後發表言論,先確定其交往然後求益於人,君子能修美這三種德性,所以於人於己兩全其益。)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坤.象》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周易.繫辭上》(《周易.大有》上九)說:「從上天降下祐助,吉祥而無所不利。」孔子解釋說:「祐助,就是幫助的意思。天所幫助的人,是順從正道的;人所幫助的人,是篤守誠信的。能夠踐履誠信而時時考慮順從正道,又能尊尚賢人,所以『從上天降下祐助,吉祥而無所不利』。」)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第27章)(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中庸》第十七章 (孔子說:「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宗廟裡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周易.繫辭上》(孔子說道:「創作《周易》的大概知道盜寇的事吧?《周易.解》六三爻說:『背負重荷而身乘大車,必致強寇前來奪取。』背負重荷,是小人的事務;身乘大車,是君子的車具。小人卻乘坐君子的車具,盜寇就思謀奪取了;上者任人輕慢而下者驕奢暴虐,盜寇就思謀侵伐了。輕忽於收藏財物就是引人為盜,妖冶其容貌姿致就是引人淫蕩。《周易》說『背負重荷而身乘大車,必致強寇前來奪取』,盜寇就是這樣招引來的啊!」。)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周易·繫辭下》(孔子說:才德淺薄而地位尊高,智能窄小而圖謀宏大,力量微弱而身任重負,這樣很少有不涉及災禍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繫辭下》(孔子說:凡是傾危的,都曾經逸樂安居其位;凡是滅亡的,都曾經自以為長保生存;凡是敗亂的,都曾經自恃萬事整治。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傾危,生存而不忘滅亡,整治而不忘敗亂,自身則可常安而國家可以永保。)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德薄而位尊,都很少不涉及災禍;大秦丞相李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不僅僅是德薄,還欺心、欺天、為惡,欺心欺天為惡便是在自掘墳墓——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史記.李斯列傳》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huàng逃避)。——《尚書.商書.太甲中》
《周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周易.繫辭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太上感應篇》
人為善,福雖未至,但禍已遠;人為惡,禍雖未至,但福已遠。(《了凡四訓》)。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無門總在自心。
人生於世,會有所求;但是,不能妄求,妄求必凶。儒釋道的經典,都在告訴我們,天地人生的道理,一個人,只有明理,才能正心、正言、正行,進而走向生命的自在和自由!如果你覺得,經典中的這些關乎吉凶禍福的句子,都不過是些騙人的鬼話,那只能說——你的人生已經無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