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疳積怎麼辦?中醫認為:「積食為疳之母,無積食不成疳!」

2019-07-10   素檏育兒莎莎姐

摘要:疳積分為積證和疳證。積證多表現為寶寶不愛吃飯,吃下的食物不能消化,停留在胃中,肚子脹滿,大便不正常。中醫認為:「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如果積證不能得到及時治療,時間長了就會發展成為疳證,表現為身體消瘦,面色發黃沒有光澤,精神萎靡不振,動作及智能的發育都比較遲緩,而且有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目前重症疳積(即疳證)的寶寶已經明顯減少,但輕症疳積(即積證)的寶寶仍較多見。

基本處方:

掐揉四橫紋(穴在手掌面,第2至第5指節第1指間關節橫紋處,拇指甲依次掐之,繼以揉之)3分鐘。

掐揉四橫紋

揉板門(穴在手掌大魚際平面,用左手托住患兒之左手,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上做揉法)3分鐘。

揉板門

順運內八卦(以掌中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畫一圓圈,用拇指面順時針方向運內八卦)3分鐘。

順運內八卦

根據症狀加減 :

1. 寶寶不愛吃飯,吃下的食物不能消化,停滯在胃中,肚子脹滿,大便不正常,面色發黃,身體瘦弱,沒有精神,小便顏色混濁,像米泔水一樣,一般屬於積證:

清補脾經(穴在拇指橈側,赤白肉際處,由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自指尖推向指根,來回推)3分鐘。

清補脾經

清胃經(穴在手掌腕橫紋至拇指根部,橈側緣赤白肉際處,自腕橫紋推向拇指根部)2分鐘。

清胃經

2. 寶寶面色發白或萎黃沒有血色,身體非常瘦弱,精神萎靡不振,有些寶寶比較煩躁,哭鬧聲較弱,不愛吃飯,大便稀溏,生長發育都受到影響,一般屬於疳證:

補脾經(穴在拇指橈側,赤白肉際處,由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自指尖推向指根)3分鐘。

補脾經

揉二馬(穴在手背無名指掌指關節與小指掌指關節之間後陷中,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3分鐘。

揉二馬

捏脊(雙手用捏法自尾骨端向上捏至大椎穴,每捏三下將背脊提一下)5次。

捏脊

預防與調護 :

1. 哺乳期寶寶儘可能母乳喂養,母乳不足時要及時添加輔食。

2. 喂食要定時定量,不要讓寶寶養成愛吃零食的習慣。

3. 治療要注重合理喂養,精心調護,堅持不懈。

4. 如果本病是由於長時間腹瀉、腸道寄生蟲病等原因而造成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5. 可給寶寶吃點中成藥以配合治療,如肥兒丸、消乳丸等,按說明書服用。

覺得文章還不錯,可以點擊一個右上角的關注,收藏起來轉發給身邊的朋友看一看!有什麼問題可以私信我,或者在文章下方留言。推拿手法都是只推左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