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中共黨史學會:新中國成立70年江蘇發展的經驗啟示

2019-09-27     群眾雜誌

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意氣風發地為建設美好新生活而努力奮鬥。

70年來,江蘇大地風起雲湧,萬象更新,勤勞智慧的江蘇人民勠力同心、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輝煌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江蘇大地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



人民群眾從毫無政治權利到當家做了主人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江蘇建立,全省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實現了當家作主的夙願,激發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完善。

省市縣人大常委會通過審議地方性法規、聽取審議「一府兩院」工作報告,開展執法檢查、辦結人大代表意見建議等,依法行使了國家權力機關立法、決策、監督的重要職能。

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鞏固發展,各級政協積極組織開展重點協商議政活動。

基層民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穩步推進,全省先後有十一屆村委會、六屆居委會完成換屆工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法治江蘇、平安江蘇建設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績效考核保持全國領先,2018年群眾安全感達97.6%。

國民經濟從一窮二白到繁榮昌盛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195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僅有48.4億元。

2018年,全省經濟總量達9.26萬億元,人均GDP達11.52萬元。

縣域經濟活力四射,2019年26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6個縣(市)名列前十強。

經濟活力顯著增強,2018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6.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73.5%;83家企業進入2019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家企業進入前十強。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2018年農業增加值達到4429億元。

工業經濟發展迅速,規模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2018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8萬億元、利潤總額8492億元。開放型經濟水平顯著提升。

2018年全省貨物貿易進出口額達到6640億美元,累計外商投資企業12萬多家,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4500億美元。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經費占GDP比重達2.64%(新口徑),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32%、43.8%。

城鄉面貌從貧窮落後到欣欣向榮

全省城鎮人口從1957年的471萬增長到2018年的5604萬人,城市化率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2.4%提高到69.61%。

全省城鎮布局日趨合理,服務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改善。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江蘇最美鄉村」88個。

紮實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全省公路總里程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不足200公里提高到2018年的15.98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4710公里,密度居全國各省區之首;鐵路營運里程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732公里提高到3033多公里,並有連淮揚鎮、滬通等8條鐵路同時在建,在建里程近1500公里;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天塹變通途,而今全省有14座過江通道貫通大江南北,同時有8座過江通道在建;組建東部機場集團,優化整合全省機場資源布局,2018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5164.6萬人次;蘇州港、連雲港港等8個港口吞吐量超億噸,港口貨物通過能力、萬噸級以上泊位數、貨物吞吐量等多項指標居全國第一。

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國家生態市縣63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9個,數量居全國第一;在全國率先實現所有設區市均建成國家園林城市。

社會事業從百廢待興到全面發展

教育事業成績卓著。新中國成立初期,江蘇全省成人中文盲占80%以上,到1996年全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18年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院校數量居全國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8.3%,在校大學生突破200萬人。

科技事業發展迅速,科研隊伍不斷壯大。解放初期,江蘇的科研機構僅有13個,截至2018年,全省有各類科研機構24500個,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5人。

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陸續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優秀文化作品不斷湧現。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群眾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人均期望壽命由解放初期的39.8歲提高到2018年的78.06歲。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競技體育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全民健身廣泛開展,2018年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口比例達37.1%,國民體質合格率為92.3%。

百姓生活從缺衣少食到全面小康

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1年的99.6元增加到2018年的4.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54年的88元提高到2.08萬元。

截至2018年底,累計超過199.4萬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實現增收脫貧。

消費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8.3%下降到2018年的26.1%,農村居民從71.5%下降到26.2%。

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根本改善。1949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積4.63平方米,截至2018年,全省居民人均居住面積50.2平方米,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46.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56.4平方米。

社會保障從無到有,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全省社會保險主要險種參保率均達97%以上,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居全國前列。截至2018年,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實現程度達97.6%。

江蘇人民開拓奮進,頑強拼搏,歷經70年的探索實踐,不僅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且也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啟示。

第一,始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

70年來,江蘇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全省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這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中國在飽經滄桑、歷經磨難之後認識到的真理。

江蘇人民深切地感受到,在新的歷史時期,黨要帶領人民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新勝利,就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二,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確保黨成為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證明,什麼時候堅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就取得勝利;什麼時候脫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就遭受損失。

只有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才能確保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行。

江蘇地處東南沿海的開放前沿,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產業轉型等都曾給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很大影響,但正是因為有黨的堅強領導,我們才能最終經受住風險考驗,並贏得長足發展。

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在新的形勢下,唯有始終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走向深入,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才能確保黨始終統攬全局、協調各方,領導江蘇再創新的輝煌。

第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70年來,我們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讓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凋敝,社會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全省各級黨組織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一手抓社會改革,一手抓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短短三年時間,就使國民經濟迅速得到全面恢復,財政狀況實現基本好轉,人民群眾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悲慘境遇得到了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初期,江蘇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基本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江蘇對蘇北經濟薄弱地區組織實施了多輪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累計幫助15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

新世紀之初,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改善民生工程,從農村五件實事到民生十件實事,努力解決群眾在上學、就醫、住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真情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努力讓發展指標有更多的「幸福指數」。

針對江蘇教育資源供需情況,系統謀劃推動教育改革,努力讓江蘇學生有更多選擇機會。

把蘇北農村住房條件集中改善作為鄉村振興的牽引性工程,堅持「四化」同步發展,推動建設一大批新型農村社區,幫助更多農戶過上現代城鎮生活。

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生活更幸福,正是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也揭示了70年奮鬥歷程的價值取向和力量源泉。

第四,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省情出發,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實踐上的每一個重大發展,理論上的每一個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前提,都是堅持和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

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江蘇的理論工作者為衝破「左」的僵化思想和「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作出了重大貢獻。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了重要的思想準備。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後,江蘇打破姓「社」姓「資」的思想束縛,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推進解放思想大討論,以此作為貫穿全省工作的一根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實踐證明,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今天,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只有繼續推動思想解放,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才能凝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第五,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70年來的歷史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江蘇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擔負「為全國發展探路」使命的重要法寶。

1978年,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率先開展農村大包干,大大解放了生產力,使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

1983年,江蘇總結推廣無錫堰橋「一包三改」經驗,推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蘇南等地以市場為導向的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江蘇從一個農業大省迅速發展成為工業大省。

上世紀90年代,江蘇又抓住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大機遇,積極與浦東開發開放接軌,成功創辦蘇州工業園區等各級各類開發區,為江蘇經濟開闢了新的空間。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緊緊抓住經濟結構調整等重大機遇,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創新型省份,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優化布局,構築發展新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目標定位,聚焦「六個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實現「三二一」歷史性嬗變,開放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建設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邁出堅實步伐。

實踐證明,只有堅持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勇立時代潮流,奮力開拓進取,才能不斷開闢江蘇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16期,原標題為《新中國成立70年江蘇發展的經驗啟示》

作者:江蘇省中共黨史學會

責任編輯:蘇勝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xz9cW0BJleJMoPMwp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