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一段時間用心給大家實驗的幾種配方,其中熱度最高的就是我那個「奇香炒雞粉了」,是由原來我配製的「十香炒雞粉」,加了幾種西式增香料,進化而成的。
我發過之後,很多有實踐精神的朋友,也去試製了效果,反響還可以,而以此為基礎,再加上其他復合味配製的新品種,效果也不錯。我這裡呢,可能由於炒雞的製作比滷製品相對方便,再加上佐酒下飯都是佳品,所以親朋好友應酬間,有機會試驗了兩次,反響還真的不錯,對於我這種喜歡玩兒配方的人來說,這也是一種小小的快樂。
不過有些時候一個配方的形成,總會有一個在實踐中進化的過程,就好像我們塑造一件工藝品,一開始只是粗線條,然後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再雕琢出細節,才能成為精美的藝術品。
這道炒雞粉,雖然從一開始的效果已然是不錯,但是百人百味,我還想從大家的反響中,去找到突破點,尋求一個更好的效果。
結果這個機會,今天從我媳婦那裡得到了,我媳婦和我之間在做餐飲時,有一種絕妙的配合關係,我喜歡研究配方,而且可能由於是個左撇子的原因,經常標新立異,推陳出新,但我有一個短板,就是飲食不挑剔,酸甜苦辣咸,皆能入口。
這就造成了我的品味能力比較差,對於成品中各種味道的把握不是很精細,而我媳婦就不一樣,她的味覺,我覺得至少高我三個檔次,總是在我去品一樣東西,沒有啥感覺的時候,她就能把其中的口味層次說的頭頭是道,尤其是哪裡的調味不平衡,她能明確的點出來,經常被我戲稱為是「長著狗鼻子的人」。
這當然不是貶義,而是一種幽默的誇獎,今天我媳婦就對這個炒雞粉提出了她的一個見解,說總感覺其中有1~2種香料不平衡,在總體不錯的香氣之下,有一股藥氣,造成一種整體的不和諧,如果去除掉這股藥氣,這個炒雞粉的效果還能上升一個層次。
挑戰來了!於是我拿出了配方,在裡面尋找有可能產生藥氣的香料,後來我拿出白芷讓她聞,她說像,但又不完全是,良姜她說不像,陳皮不是,葛縷子不是,迷迭香不是,桂皮似乎有些沾邊兒,我靈機一動,拿白芷和桂皮放在一起,讓她品一下是不是這這股味兒,他說好像對了,應該就從這裡調整。
有了方向的我,心裡就有了底氣,可能也來自於對我媳婦一貫的信任,其實我的每一個配方,只要最終過了她們幾個人的關,就基本能得到市場的認可了。
經過把這整體的配方再次審視,最後我做出了6種香料的調整,香菜籽10克減為9克,白芷減半,桂皮減半,香味有特色的葛縷子6克升為9克,迷迭香4克升為6克,孜然3克升為6克。
調整完畢的配方是這樣:
八角16克、花椒14克、小茴香12克、陳皮12克、香菜籽9克、葛縷子9克、迷迭香6克
孜然6克、芥菜籽5克、白芷5克、桂皮4克、良姜3克、丁香6個
配比好之後磨成粉,讓我媳婦比較了原來的那種和今天的這種,她得出的結論是:今天的這種藥味小了,香氣更足了,總體效果好於之前的那種,於是我們的「奇香炒雞粉」,又有了今天的這一次進化!
一個成熟的配方的內涵,很多時候,不是來自於固守和一成不變,而是來自於突破和變化的快樂!
最近很多朋友和我探討配方的話題,我由於自己時間的安排問題,也沒能一一回復到位,實在有些失禮和歉意,之後兩天我就和大家說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對「配方」的一些理解和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