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區罕見的大型方形土樓,縣級文物,福建省德化三班大興堡

2019-12-28     視覺秀旅遊

大興堡,俗稱"大興土樓"。位於福建省德化縣三班鎮碩傑村,始建於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元月。 大興堡系當地富人鄭晟所建,後人因此稱他為"大興公"。大興堡是泉州地區罕見的大型方形土樓,1985年頒布為縣級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興堡為單檐歇山式土石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城牆東西最長為64.5米,南北最寬為56.96米,高10.2米,上蓋灰瓦。全堡占地面積約為364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為4.36萬平方米,共有房間240間。城牆底部呈封閉式,壘砌溪石,高達4.5米,寬達3.6米;上部運用傳統的"大牆版" 夯築三合土牆(黃土、小沙石、石灰等),高5.7米,厚0.43米,四周開有40餘個銃眼,東、西辟有大拱門各1座。東門為正門,門楣上鐫刻"大興堡"3個端莊遒勁的楷體大字。門高2.7米,寬1.94米,深1.73米。西門為後門,略小,高2.5米,寬1.53米,深1.38米。西城門用青條石(俗稱"青溝石")砌成,質堅光滑,石塊嵌接緊密。原來每座城門安裝有內外2道4扇厚達0.2米的木質門。


整體結構中軸對稱,軸線分明,以橫貫東、西門的通道為軸線,沿中軸線有面積206平方米的寬敞天井。地面由鵝卵石砌成,依道教教義組成各種圖案。天井兩側呈東西走向,建有廡殿式屋頂的閣樓,兩廂大體對稱,北樓為尊,比南樓略高些。

南北二樓上,分別有五個房間,木門邊刻著"長房"、"二房"至"五房"。大興公有兩個老婆,各生了五個兒子。大興公在建土堡之前就按名分設計好了一切,北樓給大老婆和她五個兒子,南樓給小老婆和她五個兒子。


民國十一年(1922年),匪首徐飛龍進駐三班,曾侵占大興堡為兵營;後來閩南匪首陳國輝攻陷三班,殺徐飛龍,揚言剷平大興堡,因託人納金求情,大興堡雖倖免化為灰燼,但寨屋被拆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族人重修大興堡,恢復原貌;抗戰結束後,國民黨九團侵占大興堡,把土堡當作兵營。解放後,當地農民在大興堡成立農會。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日益繁榮,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堡內住戶陸續遷出,另建新居。現有居住人口僅數十人。大興堡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工藝水平,至今猶為人們嘆為觀止,讚賞不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w5rSW8BMH2_cNUgvZ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