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可能刮來死神?某些公號誰給你的底氣這樣胡說?中國中醫藥報

2019-12-17   經方學堂

刮痧可能刮來死神?某些公號!誰給你的底氣這樣胡說?

堅持正確科普的 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小編說:最近小編在瀏覽微信公號的時候,注意到有些公號散播的有關中醫的謠言,小編認為有必要在這裡做一些正確的科普。

比如小編看到的這篇黑刮痧的漫畫,

摘錄一些裡面的內容與大家分享:


直接放出了刮痧可能刮來死神這樣的言論。


小編不禁想問:

誰給你的底氣這樣說?

下面關於刮痧的一些科普,

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

刮痧只有瀉沒有補?

刮痧療法又稱「砭法」,是傳統的中醫治療手段,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古書中記載的「砭、針、灸、藥」四法之一。砭法由於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材料,只需要雙手或者刮痧板,並且只要懂得醫理和經絡就能隨時隨地為人們治病,因此是最方便的治療手段,被古人列為四法之首。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中醫的基本治則之一,也是刮痧療法的基本原則。從表面看,刮痧雖無直接補益或瀉邪的物質進入體內,但依靠補瀉手法在體表一定部位刺激,即可起到促進或抑制機體功能的作用,其本質屬於補或瀉的範疇。刮痧療法的補瀉作用,固然與腧穴的治療作用有關,但主要取決於刮痧操作力量的輕重、速度的急緩、時間的長短、刮拭的方向、刮痧的次數等因素,是依靠補瀉手法來實現的。因此刮痧並非只有瀉沒有補,而是因手法有異。

出痧就是皮下出血嗎?

很多人爭議刮痧是損傷毛細血管造成的皮下出血,那麼為什麼有的地方不出痧呢?為什麼每刮一次出痧都會減少呢?中醫認為,刮痧時體內致病因素由經絡溢出,積聚皮下,出現形狀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成片,或融合的「痧」,也稱「痧毒」。痧是滲出於脈外含有毒素的離經之血,出痧的過程是排毒的過程。

西醫認為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由於細菌、病毒的侵害,產生毒素、毒性物質,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在體內出現不同程度的瀦留而成為危害機體健康的內毒素。這些毒素使毛細血管通透性異常,以至於黏膜、肌膚之下充血或出現充血點。這與中醫對刮痧機理的認識不謀而合。

臨床發現,健康人刮痧後不出痧,一些有潛伏病變的人則會出痧。一般會因病變部位、病情輕重、病程長短不同,出痧的部位、顏色、形態也不同。同一種病症出痧的部位、顏色、形態又有一定的規律性,這種規律與經脈循行分布、全息穴區及臟腑經絡的病理狀態有直接的關係。

出痧是不是越多越好?

有人認為出痧是排毒的過程,那是不是出痧越多就越好呢?刮痧時我們要求「徐而和」的手法,操作時通過透皮入骨的手法達到臨床效果。切忌使用暴力手法強行出痧,但也忌諱僅僅在皮膚表面刮拭,這樣不但沒有治療效果,還會形成表皮水腫、皮膚破損。每一板刮拭都應速度均勻、力度平穩,避免忽輕忽重、頭輕尾重或頭重尾輕的現象。一些肥胖、肌肉發達或是氣血不足者不易出痧,腹部頭面部等部位也不易出痧,因此不可盲目暴力刮痧。現在美容院的所謂儀器刮痧,刮拭後全身通紅,每個部位都是一模一樣的痧象,且在刮拭過程中未做到辨證、循經,是不可取的。

刮痧注意事項

注意保暖 在冬季應避寒冷與風口,夏季應迴避風扇,不可直接吹刮拭部位。

刮痧順序 一般原則是先刮頭頸部、背腰部,再刮胸腹部,最後刮四肢和關節部。每個部位一般先刮陽經,後刮陰經;先刮拭身體左側,後刮拭身體右側。

刮痧方向 不要來回刮,原則上應由上而下,由內向外。面部由內向外刮,頭部由頭頂向周圍,項部由上向下,背腰部由上而下及由內向外,胸部由內向外,腹部由上而下, 四肢由上而下。應刮完一處之後,再刮另一處,不可無次序地刮拭。

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進行刮痧,要有時間限制 每個部位的刮拭時間為3~5分鐘;用補刮手法刮拭每個部位的時間為5~10分鐘。通常一個患者,應選3~5個部位進行刮拭,對不出痧或出痧較少的患者,以皮膚出現痧點、紫斑即可,不可強求出痧。

結合體質 體弱年邁、兒童及特別緊張怕痛的患者宜用補法刮拭,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及全身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意外情況。

病情重、病灶深,但體質好或疼痛性疾病患者 刮痧宜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進行刮拭,病情輕、病灶淺、但體質較差的患者,宜用補法。

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時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一般3~ 5次為1個療程。

凡肌肉豐滿處(如背部、臀部、胸部、腹部、四肢)宜用刮痧板的橫面( 薄面、厚面均可) 刮拭,對一些關節處、手足指(趾)部、頭面部等肌肉較少、凹凸較多處宜用刮痧板稜角進行刮拭。

刮痧禁忌

1. 重度心臟病、腎衰竭、肝硬化腹水者、全身重度水腫者,禁忌刮痧。

2. 大血管顯現處禁用重刮,可用稜角避開血管用點按輕手法刮拭,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水腫的患者,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刮拭,用輕手法。

3. 皮膚高度過敏、皮膚病,如皮膚上破損潰瘍、瘡癤、新鮮或未癒合的傷口及外傷骨折處禁刮。

4. 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及婦女的乳頭禁刮。

5. 眼睛、耳孔、鼻孔、舌、口唇五官處、前後二陰、臍窩(神闕穴) 處禁刮。

6. 醉酒、過飢、過飽、過渴、過度疲勞者禁刮拭以免出現暈刮現象。

7. 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頸部禁用刮痧。

8. 對尿瀦留患者的小腹部慎用重力刮痧,以輕力揉按為準。

9. 刮痧出痧後30分鐘以內忌洗涼水澡。

此外,刮拭完畢後,宜飲一杯開水,以利於排毒。

小編想說:

希望廣大公號做中醫科普的時候,

至少先了解中醫,

不要憑著自己的想像,

做出不負責任的科普。


編輯|徐婧

審核|陸靜 白曉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