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總體規劃與城市設計優化工作,以省委、省政府批覆的《太原都市區規劃》為綱領,強化高質量發展內涵,堅持特色化發展路徑,充分發揮總體規劃的戰略引領、城市設計的剛性管控以及行政區劃調整的資源配置作用,從總體發展目標、區域協同、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工業強市、品質提升六個方面,強化高質量發展內涵,堅持特色文化發展路徑,在國家戰略中謀方位,在區域格局中謀方向,在城市特色中謀方略,實現重點突破、後來居上。
太原都市區一體化發展示意圖 (圖片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
明確新目標 找准新定位
提出建設以「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國家轉型創新基地、內陸開發開放高地、山水宜居錦繡龍城」為定位的「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目標。
實施區域協同戰略 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建設大通道、大樞紐,融入國家戰略。發揮好京昆、二湛、青銀三大通道交匯的國家級樞紐城市的作用;構築縱向二湛大通道、絲綢之路第二通道和京太西通道;形成六向聯繫的放射型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改擴建武宿機場,規劃第二機場,選址建設第三客站,加快建設京太延高速鐵路,形成空鐵聯運綜合交通樞紐。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全面融入「京津冀」建設。
促進空間協同,強化交通支撐,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面向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重點推進太原都市區一體化建設,提升省會城市的綜合承載力、輻射帶動力和區域競爭力。太原都市區構建「一主一副一區多組團」的空間結構、「三橫、六縱」幹線鐵路網和「一環、八射、七連」的高速公路基本格局;加快建設太原二環高速公路,調整現狀繞城高速為城市快速路,破解高速環對城市空間拓展的束縛,形成「兩環、五橫、八縱」的快速路體系;加強組團間和組團內軌道交通聯繫,帶動新區發展。加快行政區劃調整,將清徐、陽曲、古交納入城市發展框架,空間上堅持組團式發展,形成與中心城市緊密聯繫、功能融合的發展組團。
構建生態體系 建設綠水青山森林之城
錨固生態安全格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確定市域戰略支撐性生態空間,劃定「三區三線」。持續推進生態修復治理,構築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
構建生態網絡體系。結合太原市「三山環抱、汾水中流、九水環繞」的地理環境,將環城生態資源引入城市,建設東西向山水滲透空間,打通山城聯繫,構建生態網絡體系,建設森林之城。
整合文化資源 建設國際文旅名城
整合區域文化資源,融入京—太—西中國傳統文化帶,聯動五台山、平遙等地區;整合機場、高鐵站,構建「空鐵一小時旅遊圈」,建設國際旅遊集散地。
培育自身旅遊品牌,打造西山文化名片,建設西山國家文化公園,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突破。打造晉陽湖景區,形成晉祠—天龍山,青龍古鎮、崛(山圍)山—汾河二庫、雙塔公園、明太原縣城及汾河等5A級景區,建設國際旅遊目的地。
實施工業強市戰略 建設轉型創新示範之城
壯大北部經濟活力。依託中北大學等科研資源,聯動太鋼、不鏽鋼園區和陽曲產業園區,建設高端製造業和新材料為特色的活力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太鋼綠色集約高質量發展。
增強南部產業動力。重點建設綜改示範區瀟河產業園區,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戰略新興產業。山大、晉中高教片區統籌發展,形成人才、科研、高端產業密集的創新區域。依託南部空鐵聯運樞紐,建設太原國際港經濟區,爭取自貿區政策,帶動太原成為內陸開發開放高地。
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市域範圍共布局7個開發區,一個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一個「生態文化旅遊」特色開發區;三個工業產業主導的開發區;兩個圍繞農業與生態資源為主導的開發區,打造新興產業集群。
提升城市品質 建設山水宜居錦繡之城
彰顯錦繡龍城特色風貌。以汾河為紐帶,太原府城、晉陽古城為核心,構建歷史文化空間保護與展示體系,劃定重點風貌控制區,彰顯古今交融的文化魅力。保護工業遺產,展示國家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的輝煌歷程。
建立城市地標體系。建立高層地標、顯著地標、門戶地標、歷史文化地標相結合的地標體系。在迎澤、長風、汾東等中心區域規劃高層地標;突出山西博物院、長風商務廣場、山西省體育中心等顯著地標;強化武宿機場、太原南站與太原站等門戶地標;提升雙塔、晉祠、府城等文化地標。
提高建築設計水平。強化城市設計、建築設計,打造豐富多樣、錯落有致的建築群、天際線。在重要節點和地段,規劃建設城市規劃展示館、城市專題博物館等一批高水平精品建築。
加強建設管控能力。探索「6+3」示範引領,構建城市設計體系。研究形成包含建築風格、色彩、第五立面等風貌要求的指標體系。降低中心城區建設強度,強化城市設計的法定作用,確保規劃落實。
加強地下空間利用。城市新區地上地下一體化規劃設計;舊區更新充分利用淺層地下空間,探索解決停車難等問題;軌道站點注重地上地下空間立體開發,有效延伸城市空間和城市功能。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分類指導鄉鎮、村莊規劃建設,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小城鎮和美麗宜居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