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奇
從左至右分別為廣惠寺華塔、臨濟寺澄靈塔、天寧寺凌霄塔
正定人常這樣說起自己的家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樓」,這講的就是正定城內重要的古建築。
開元寺內除了鐘樓還有一座平面方形的磚塔,這便是正定「九樓四塔八大寺」中四塔之一的須彌塔。須彌塔塔身青磚壘砌不做裝飾,疊澀出檐,造型古樸。不過雖然開元寺磚塔的形制看來頗早,其實現存的塔身是在舊塔坍塌後於清代康熙初年重修的,在正定四塔中是最年輕的一處。其餘三座塔分別是天寧寺凌霄塔、廣惠寺華塔和臨濟寺澄靈塔。
天寧寺凌霄塔位於隆興寺之西,宋代稱為「慧光塔」,今又俗稱木塔,平面八角形,共九級,高41米。塔上部為全木結構,下部則為磚木混合結構。廣惠寺華塔地處南大街之東,又叫作「花塔」,得名於塔的形制。塔身平面作八角形,第一層四面又另加扁六角形的小室,第三層平坐以上為一圓錐形的塔身,其上泥塑有單層塔、獅、象、力士、菩薩等,密密麻麻,使塔身狀若花束,極具特色。臨濟寺在廣惠寺之北,是臨濟宗的祖庭。臨濟宗是禪宗重要的一個支派,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一席之地。臨濟寺澄靈塔是一座八角九級密檐式塔,高30.47米,造型挺拔俊秀,斗栱布置別具匠心,是金代佛塔的典型之一。
這四座塔,沿著正定南大街一線排開,遙相呼應,撐起了古城的天際線。位於最北處的天寧寺凌霄塔,占據了古城的制高點,最為高大。登臨其上,東可俯瞰隆興寺,西可遙望縣文廟,南可將其餘三塔盡收眼底,伴著塔上金鐸隨風傳來的陣陣鈴聲,眼前這些建築、這座城就好像收藏了千餘年的時光,又「嘩地」一下子攤開來展現在你的眼前。若你徐徐走近她們,與其對視,她們似乎又向你慢慢述說那歷史。
正定隆興寺摩尼殿,是寺中現存最大、最重要的建築,它有著十字形的平面,重檐歇山樣式的屋頂
看,隆興寺天王殿那宋代雄勁的斗栱間分布著的一攢攢清式斗栱,分明在向你傾吐她歷史上曾經修繕的過往。走向寺內邁上大覺六師殿的殘基,遙想當年一座宋代偉構的舊貌,卻又扼腕歷史無情地剝奪了她的生命。寺內一對高閣——轉輪藏殿和慈氏閣——猶如一對雙胞胎姊妹,不由令人在殿外靜靜佇立仔細打量她們的區別;而分別走入殿內卻豁然看到內部結構的不同,尤其是轉輪藏殿為了安排碩大的轉輪藏調整了梁架的安排,內柱向左右移動加上使用彎曲的梁栿,結構的精巧使人拍手稱快,不禁由衷佩服當年那個負責營建藏殿的匠師,心底暗自讚嘆。還有轉輪藏,其實是古代存放經卷的經櫥,但國內現存可以轉動的輪藏實例甚少。環繞經藏,仿佛走在千百年來那些信眾之中,閉上眼睛,又似隱約還能聞得見藏中經卷的墨香。大悲閣前月台東側,立著書法史上那通赫赫有名的隋開皇六年(586)的「龍藏寺碑」,引頸貼近碑身,心思便悠遊於筆畫之間。然而,最使人難忘的還是第一次走進摩尼殿的那個剎那。那是一個初夏的正午,穿過抱廈走入殿中,殿外的喧囂和刺眼的陽光便一下子被舍在身後,高聳的內柱,滿堂的壁塑,略微昏暗的光線連同忽然涼下來的溫度,好似一壺冰水從天靈澆下,突然將時間也凝結了,久久才緩過神來。反覆流連後,邁出摩尼殿後那個回首,又和水月觀音對視,一足下垂,一足踞起,身微前傾,面容和藹,令人動容。
是的,這樣的正定城,如此多的古建築,如何能令人不嚮往呢!游過之後,真心愛著中國古代建築與藝術的人,一定會與她們產生共鳴,也難怪梁思成先生覺得「收穫卻意外的圓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