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水壩一天3人溺水
家長只顧拍照
前段時間,位於富陽湖源鄉政府所在地的龍鱗壩,發生了兒童溺水的意外。有個十多歲的女孩從溺水到被救,等了20分鐘都沒見到孩子的家人。
救援人員稱,光7月24日一天,在龍鱗壩就有三個孩子溺水:
「孩子不在家長視線範圍里,單獨玩耍的情況還是很多的。有的家長甚至把孩子丟一邊,自己在旁邊拍照干其他事情。」
幸好孩子安全得救,不然這些家長恐怕已經追悔莫及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去年,北京8歲雙胞胎姐妹在青島溺亡的新聞。
去年8月5日,8歲的雙胞胎姐妹裴元瑾、裴元桐在山東青島黃島區萬達公館海灘走失,家人通過網絡發布尋人信息並報警。
6日13時左右,警方發布通報稱,一名女孩在海中被救起,已無生命體徵。經家長確認是失蹤的大女兒。
幾個小時後,走失雙胞胎中的妹妹也在海里被搜尋到,她再也沒有了呼吸,心跳,脈搏……
據孩子媽媽稱,事發時她在離孩子幾米遠的地方,「看一會兒手機,看一眼孩子」、「發完朋友圈後發現孩子不見了」。
十月懷胎,八年養育,一朝海灘遊玩,兩個才開始綻放美好人生的小女孩,就這樣離開了……
每次發生這種事情,都不敢、不忍心去了解更多情況。
怕孩子太乖巧可愛,怕她們對未來還有太多夢想和期待……
這樣的結局,痛心、難過奔涌而來。
家長的疏忽,
最後都由孩子買了單
每年暑假,每周幾乎都有各式各樣的安全問題占據各大新聞的頭條。
去年的大概這個時候,米易5名兒童結伴玩耍溺水身亡,最大的孩子13歲,最小的才7歲。
網友一語道破真相:
之前有個報道:孩子就在媽媽身邊溺水,無法發出呼救,而這位媽媽就站在孩子 3 米外專注刷手機。孩子掙扎了三分鐘,最後慢慢沉入水中。
事後,網友直指母親看護不力,造成孩子溺水身亡。
還看過一則新聞,一名小女孩坐在購物車的前沿,出扶梯的時候,購物車被卡了一下。小女孩從車上掉了下來,頭部倒仰著重重摔在地上。
每一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讓人觸目驚心,無法接受。
「
據統計,在中國平均每年有54,194名(148人/天)兒童因傷害死亡。主要的原因有窒息、跌落、溺水、道路、跌落、燒燙傷、中毒等。且多發生在夏季暑期期間。
」
不誇張地說,兒童安全事故的背後,基本都與監護人的疏忽失職有關!
疏忽的背後,藏著的是無盡的可怕和危險。
也許100次的疏忽才會出現1次的意外,甚至意外只是千萬分之一的機會發生,可一旦發生,對於一個家來說,都是無法彌補的百分之百傷害!
每一個帶孩子的爸媽,都不能想當然地以為,我就放鬆這兩分鐘,孩子就不會遇到危險!
不管是在海邊,還是在遊樂場,一定要看好孩子,你刷朋友圈的那個三分鐘,孩子可能就沒了!
為人父母,什麼時候都不能鬆懈!!
不要忘記每個逝去天使敲響的警鐘!!
安全教育的核心,敬畏規則
我們都說要不遺餘力地做好安全知識普及,知曉各類安全事件的誘因、急救方法,做好孩子的看管監護。
然而我們窮其一生也不可能擁有所有的知識,也不可能24小時不眨眼的盯著孩子,今天有溺水,明天有火災,後天可能還會有別的不知道的危險。
比起時時刻刻追在孩子後面「護駕」,我們更迫切的應該是給孩子最正確的安全教育,教會孩子認知辨別危險的能力、對規則的敬畏和遵守!
雙胞胎姐妹青島溺亡,媽媽玩手機確實是原因所在。但今天想說的是,深究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對規則的漠視。
兩個小姑娘玩耍的地方,並不是一個正規的海水浴場。還有最重要的、最刺痛人心的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句警告標識:「禁止游泳」。
我們的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規則,制定這些安全規則的目的只有一個:保護。
進入幼兒園第一天,老師就會經常對孩子進行安全規則教育:上下樓梯靠右走、過馬路要一慢二看三通過、乘坐電梯不打鬧……
老師不說,做父母的也會掛在嘴邊,時時刻刻進行安全教育。
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什麼?
回家的路上,親眼目睹一位媽媽拉著大概4歲左右的小女孩,在綠燈還有2秒時,毅然決然沖向馬路對面。
馬路上的共享單車越來越多,於是越來越多家長親手把孩子往單車的車簍里一塞,帶著孩子騎車出行。
我們嘴上喊著重視安全意識,實際上卻一次又一次心存僥倖地打破安全規則。
家長在給孩子安全教育的時候,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一種思維方式:敬畏規則!
規則是用來保護生命的一道最終防線,萬不可心存僥倖去打破。
誰知道,哪一次僥倖的背後就是意外和危險呢?
讓孩子看到行為和危險後果的聯繫
兒童易發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其實主要源於生理和認知兩個方面:
1、從生理角度來講,孩子的身體耐受力、抵抗力都相對較弱,在面對很對外來傷害時都是不堪一擊。
2、從認知能力角度來說,孩子對於危險的認知能力較差,不能較好地評判危險係數、預估風險和傷害。
說白了就是,我們的孩子對危險,並不能正確的認識和感知。
所以我們的安全教育,就是要讓孩子看到他的不安全行為會產生怎樣的後果,讓孩子把「行為」和「後果」建立起聯繫。
如果孩子爬窗戶怕陽台,首先要做的是把他拉回安全的地方,跟孩子重申安全規則(不能亂爬窗戶陽台),解釋背後的原因(從高處跌落會受傷),並且警告他不可以再有這樣的行為。
如果孩子在警告之後,依然重複不安全的行為,家長可以試著在日常生活中,模擬一些危險場景,讓孩子去體驗。
比如寶寶經常爬陽台,孩子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危險。大人可在徵詢孩子的意見後,把孩子心愛的塑料玩具扔下去(不建議從陽台「高空拋物」做實驗,建議在家利用高台實驗或者室外安全地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塑玩具會摔得四分五裂。
有了切身體會,孩子就明白爬陽台是個危險的事情。
這時,大人可以試著再次跟孩子解釋他的行為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把安全教育,浸潤到生活細節里
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告訴孩子規則這麼簡單,你還要教會孩子如何去辨別哪些事情是安全的,哪些事情是危險的,並且教他去信任和發展自己的直覺。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也可以多利用生活場景,把安全教育過程變成日常生活。
比如,你可以問孩子:
- 如果有不認識的人來幼兒園接你,說是爸爸媽媽要你跟他回家,你該怎麼做?
- 有叔叔拿糖/玩具,讓你脫衣服,你要怎麼做?
- 過馬路時,最愛的發卡掉在馬路上了,要怎麼辦?
- 如果不小心把果汁打翻了,玻璃杯碎了一地,你該怎麼做?
- 如果你的好朋友,要你去做一件你覺得可能有危險的事情,你該怎麼做?
當孩子想不出答案,這時我們可以提供建議,或者給孩子幾答案讓他去選。
如果孩子給出很荒唐、錯誤的答案,也不要打擊嘲笑他,保持最認真的態度,嚴肅地告訴孩子更正確的答案和選擇。並在下次做同樣的遊戲時問他同樣的問題,加深他的學習。
每一次的平日練習,都是我們在給孩子內心種下安全意識的種子,不要嫌麻煩、不要怕囉嗦、不要覺得不會發生,安全教育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人世間,就必須護他一生周全,這是每一個父母最基本的職責所在。
轉發收藏,願這個暑假不再有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