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官場故事

2019-08-25     孟話歷史

方誌遠 史策無名



江西的讀書人從官本位中獲益多多。有一篇文章談到,解縉做首輔時,幫助不少江西人考取了進士,特別是永樂二年,解縉既是主考官,又做讀卷官,這一年從第一名至第七名的進士全是江西人,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一甲進士前三名有一個永豐人,兩個吉水人,四至七名不是泰和人,就是安福人。江西人會讀書這是事實,但這其中有貓膩可能也是事實。解縉這個人膽子比較大,有些恃才傲物,敢於泄露題目。就以進士來講,第一名叫曾是永豐人,第二名第三名都是他的學生,而且還是兩兄弟,無論怎麼湊巧都難以自圓其說。當時科舉是實行糊名制,也有類似於現在高考試卷的防作弊措施,即考生寫好姓名、籍貫等內容,然後把名字糊掉進行編號,再專門由一批人統一抄錄試卷,主要是怕考官辨認考生的筆跡。然後再分房閱卷,考《春秋》的由一個考官閱卷,《考禮經》的又由一個考官閱卷,再由這些考官將自己認為好的試卷推薦給主考官。但不管這些制度再怎麼嚴格,只要你把試題事先透露給考生,考生又把自己試卷的內容告訴考官,怎麼也能考上。所以一個人如果讀了書、做了官,便可以大大提攜自己的同鄉,這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叫「朝中有人好做官」。

做官了,自然便能發財。小官發小財,大官發大財。今日一個叫胡潤的英國人在中國搞出來一個類似福布斯百名富豪排行榜,在嘉靖時期,嚴嵩之子嚴世藩就與人搞出來一個當時京城富豪的排行榜,榜上有17家,都是家產在100萬兩以上的大戶,他把自己家列為第一家,接下來是兩戶晉商和一戶徽商,另外還有一家是錦衣衛都督陸炳。明前期時,官員們退休回家如果有誰搞到了銀子,多帶了箱子,那是不光彩的,被人們斥為貪官。到了明後期時,哪個退休沒有搞到銀子,不能蓋起高宅深院,那是沒本事的人,鄉人都瞧不起。這說明這時候的官員已經敢於先讓自己富起來,而且公開露富,社會風氣發生了深刻的轉型。江西人通過官本位領略到了好處,從政治、經濟乃至經商各方面都有好處。

江西人還能通過術士和宗教的力量來參與和影響政治。明太祖在江西一帶的活動得益於兩個人,一個是撫州的「鐵觀道」人張中,還有一個是南城的周顛,在廬山有記載的周顛仙就是這個人,這兩人幫助朱元璋在江西戰勝了陳友諒。在寧都還出了一批風水師,前些時間中央電視台曾經播出了一個關於江西的「樣式雷」家族的節目,這個家族的六代人為清朝皇帝的紫禁城和陵墓看風水,尤其是選墓址,在這方面江西人也很擅長。明朝成化年間,江西有一個叫李孜省的術士會搞扶乩術,憲宗皇帝要他搞一次占卜,他不知通過什麼手段,向皇帝上了一句「江西人赤心報國」的乩語。就是因為這句乩語,當時一共起用了6個江西人,其中尹直入閣,謝一夔等5個江西籍官員任命為吏、戶、禮三部尚書或侍郎及都察院都御史。江西的術士經常參與政事,他們自稱會預言,用現在的南昌話來說就是能「唆泡」,皇帝居然很信任他們。像張天師每年去見皇帝的時候,朝廷給他派的都是頭等車船,而孔廟的孔夫子,朝廷是只送不接,而且派的車馬是三等車馬,所以孔府的地位不如張天師的地位。當時孔府說天下有三家,一是朱家,即理氣;二是張家,即指道家之氣;然後才是孔家,也就是儒家之氣。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江西人的官本位意識幾乎是全方位的,不但是在朝的,連在野的跑江湖的都神馳廟堂。

江西人科舉中榜的多了,在外做官的多了,便讓江西人腰粗了,口氣也高了,往往不怕官,而是告官。但是官員們有一個很怕去赴任的地方,那就是蘇州。明清兩朝的新科進士在分配實職的時候,往往受到權貴的干預,為了抵制干預,無奈之下,有一些正派的官員竟然想出了「掣籤法」,用抽籤的方式來安排中下級官員的職務,把各地的官位做成簽,由大家去抽,抽到哪個地方算哪裡,這是中國吏治中的一個千古笑話。有一個進士是陝西人,抽到吳縣當知縣,結果嚇得哭哭啼啼不敢去。吳縣是蘇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為什麼不敢到吳縣去?吳縣也是讀書人最多的地方,其訟風之熾不亞於江西的吉安府。為什麼兩地人能動不動就告官呢?當時的吉安、吳縣讀書人多,出的官員也多,很多人家在外有官,在朝中有人,他們不將地方官放在眼裡,地方上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不管與他們有關無關,他們就往上告,有的是爭是非,有的則不管告的是芝麻還是西瓜,他要的就是這頭角崢嶸的膽氣……

江西人衡量一個家庭或家族在一個地方是不是顯赫,主要看三點:首先是不是有人在外面做大官;其次是不是有人在外面賺大錢;再次是不是家裡生了很多兒子。

與此相對應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江西人雖然不怕官,卻養成了聽命於中央集權的習慣。除了有那麼短暫的幾年一度是革命話語中心——江西在其他時期從沒有成為過獨立的政治中心。贛文化的主要特點就是廟堂提倡什麼,江西就膜拜什麼;中原追求什麼,江西就緊跟什麼,甚至比中原地區乾得還好,跟得還緊。由此可以形成三種對應關係;一是廟堂文化與本土文化;二是附庸文化與異端文化;三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而在這三種對應關係里,贛文化基本上都是以前者為主體,對後者多有排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成了天條律令,江西人的其結果便大大影響了明朝江西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這主要體現在:

第一,全民考科舉。只要有條件,所有家族都願意走這條路,都資助家庭或家族裡最聰明的孩子讀書考科舉。一人當官,全家乃至全族蓬篳生輝的事例從古至今讓江西人津津樂道。江西人衡量一個家庭或家族在一個地方是不是顯赫,主要看三點:首先是不是有人在外面做大官;其次是不是有人在外面賺大錢;再次是不是家裡生了很多兒子,可以打遍當地無敵手,充當老大。一個家族在這三條中只要有一條,就可以在一個地方有地位,有勢力。

第二,對於科舉不第的人,家庭或家族要儘其所有來為他買一個功名,買一個出身,幫助他走上官路。明清的國子監都是可以買的,《儒林外史》中經常有國子監之類的人物出現,這些人大都是買來的功名。《三言二拍》中關於監生的身份進行了統計,其中包括故事《杜十娘》中的李甲、孫富的監生都是買來的。監生不是正式的功名,大概介於舉人與秀才之間這樣一個角色,但可以直接出職,按當今的話來說屬於第三梯隊。獲得監生以後,可以直接參加全國的科舉考試,還可以免除家中兩個人的勞役,有事上了公堂可以不下跪。

我看到一份材料,乾隆年間買一個國子監監生需要180~200兩銀子,那些年江西每年平均有2000人左右出資買監生,可見江西人對官場是多麼嚮往,每年要花多少錢在這上面。除了買監生,還有很多人買替補官名。我們在一些縣市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碑名上寫著「州同知」,簡稱「州同」,這種官基本上也是買的。當時中國的地方官也是省、府、州、縣,縣官叫知縣,州的長官叫知州,府的長官叫知府,省的長官叫巡撫。州的副手即叫州同知,這個職務其實是虛銜,不需要到任,坐在家裡就可以,但有一個官員的身份,相當於現在的助理巡視員、助理調研員等非領導職務。

第三,曲線做官。當某個人考不取進士、舉人的時候,就放棄讀書去經商。經商賺了錢以後,培養自己的兒子、孫子去讀書、做官,讓第二代第三代人去解決官位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fd44mwBJleJMoPMCH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