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段時間,我看了太多民國的大師故事。還感覺那是一個大師閃耀的時代,比起傳統的舊中國,有著開眼看世界的西方啟蒙狀態。
這些看似先進的思潮,似乎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顯得既高級又有國際范。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自媒體作者,在重讀民國這些故事,傳播這些人物的故事時,總是不斷驚嘆,感覺恨不得穿越到民國,親自感受一下大師們的指點。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的確是不少文學作品記錄那時的民國名媛與文學家、藝術家們,表現出的中西合璧的那種洋氣感,顯示出超越時代的感覺。
但很可能這只是一種幻覺。
以我們普通人的資質和條件,穿越回民國,真的只能痛哭自己生不逢時。
02
長久以來的中國,都是農業為主的國家,底層的民眾,其實都是以種田為生。
這種濃濃的鄉土氣息,才是中國的真正底色。
我們太習慣看到一些土味的東西,而回看民國的時候,感到了一種脫離世俗的精英文化。
但這看似充滿高級感的精英文化,其實和你我這樣的普通人真的沒啥關係。
尤其是最近我看到一本名為《興隆場》的人類學著作。
這本關於1940到1941年間的中國農村「鄉野調查」,據說與社會學界最出名的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齊名。
這是一部由三位不同的女性共同完成的一部「調查手記」。
第一作者伊莎白深入到中國西南四川的一個場鎮,用自己西方女性的細膩和獨有的關注視角以及扎紮實實的一線採訪和調查,真實的再現了中國底層社會女性的生存狀況。
由於講述的獨特性和真實性,讓這本書既屬於地方史志,又屬於人類學研究成果,成功實現了跨界結合。
女性作者更關注女性問題,在整個鄉野調查記錄中,對女性的經濟狀況和婚姻問題,有著更加細緻的觀察和記錄。
看到了民國時期,真實的中國普通女性的生存境地,我還真是倒吸一口冷氣。
合上書就只有一個感受,慶幸自己是遠離民國時代,否則在那個時代絕對沒有活路的。
03
先看看普通女性在當時的婚姻狀態吧!
經濟條件稍好的鄉紳階層或者經商家庭,包括城市貧民,幾乎是沒有什麼可以跨越階層的機會,社會的階級固化非常的嚴重。
經濟條件困難的城市平民,很早就會把女兒作為童養媳,給有男丁的家庭。
一方面是換得一些錢,另一方面是省下養育女兒的口糧。
那是一個重男輕女非常嚴重的時代,養女兒的那口飯錢,不如省下養男孩,很快成為家中的重要勞動力划算。
畢竟,那時大多數父母都覺得,女兒遲早是別人家的。
對於那些有男丁的家庭,之所以樂意養童養媳。畢竟,比起以後正兒八經的娶親,這個途徑,還是要便宜划算太多。
最重要的是,這些女孩稍微大一點時,就可以幫忙照顧家、做家務,相當於也是家中的一個勞動力。等這女孩長大了,圓房後繼續生兒育女。
可以說,只要是養活了一個童養媳長大成人,就會在未來把這個女孩的全部的使用價值,發揮到了極致。
04
就算是條件稍微好一點兒的鄉紳,或者是經商的家庭,也會根據門當戶對的原則給女兒早早的定下一門親事。
至於婚後有沒有感情,那根本不在考慮的範圍內。遇人不淑,那也是常有的事兒。
如果遇到丈夫身故或者家道中落,要是想繼續生存,女性根本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就只有改嫁這一條路,繼續生存是婚姻的唯一目的。
這樣的婚姻很難說,有什麼幸福可言?
而我們在書中所看到的那些大戶人家的女兒,能夠為了愛情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婚姻,真的是鳳毛麟角的精英階層。
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可能過上她們那樣的理想生活,畢竟大多數人都是普通女性。
在那個普通女性幾乎沒有任何逆襲可能的時代,投胎是個技術活。
為什麼這樣說呢?
畢竟,女性的地位高低直接和經濟狀況相關,而這又和受教育程度有密切的關係。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去學校上學、接受教育,那是必須的。
可7、80年前的中國,民國時依舊崇尚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
大多數男性都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更不要說女性。
以興隆場為例,全場15歲以上的人口,統計結果顯示,70%的男性和98%的女性從未進過學堂。
這意味著,除了極個別鄉紳大戶的女兒,有過進學堂的經歷。先不說她們學了些什麼?是否成績優秀?或者是真正學到了什麼?
只要認識字的本身,就比98%的女性文盲強太多了。
「知識改變命運」,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現在很多書裡面記錄的那些,民國的名媛或者是女性知識分子,我們總是驚嘆別人有才有貌。
卻忘記了,這些取決於投胎技術好,家庭有財力接受教育才是前提。如果自己家不是大戶人家或者是書香門第世家的精英階層,一個女孩,在當時,極大機率也就只能當個睜眼瞎了。
沒有知識,很難有工作,更難有收入,要想生活得好一點,女性唯一機會就只有結婚這一件事兒了。
05
這就又得先看自己家的出身了。
生在一個貧苦人家,哪怕再貌美,再溫柔體貼,多半也就只有童養媳的命了。
據伊莎白的調查,1940時的中國,整個興隆場的女性婚姻,90%以上的女性都是童養媳出身。
也有極少數,忍受不了家暴或者是惡婆婆的剛烈女性,採用了最極端的方式,告別人世,結束婚姻。
那時候的女性很難單獨生存。
就連四川常見的水地和旱地,女性也只能在條件更為艱苦的旱地上去勞動。
而種植水稻這樣需要和水牛配合,要有力氣又要有巧勁的活兒,女性就連接觸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說,哪怕孤兒寡母為了生計,都只有帶娃改嫁一條路,到了新的家庭繼續生兒育女,日子總要過下去。
個別堅持帶娃獨立生活的,只能在貧困線上費力的掙扎,一天一天地熬時光。
伊莎白就曾記錄了一個女性,起先和丈夫成了家,有了兩個孩子,結果丈夫被抓了壯丁。
一年沒有消息,雖還沒有滿現在兩年失蹤,可以解除婚姻關係的條件,但女孩的父親就做主把她改嫁,隔壁45歲的一個手工匠。
當她跟這個比她大很多的手工匠,有了一個女兒之後,才聽說自己前一個丈夫還活著。
聽說這個事情,最後解決的方法是這樣決定的:「
「要是妻子繼續跟現在的丈夫手工匠生活,就要賠給原來的被抓狀丁的丈夫一筆錢。
要是妻子決定返回前一個丈夫一起生活,那前一個丈夫,就要給現在的丈夫賠一筆錢。」
妻子更多的時候,只是一種物化的衡量標準。離婚、結婚、再婚,都是用一筆錢可以解決的問題。
感情本身的事兒反而不重要了。傷心不傷心,都沒有錢來的踏實和真實。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女性生存狀況,現實的讓人心酸。
原來真實的民國,只是極少數精英階層的盛世,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真的只是亂世而已。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