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電影院:膠片電影黃金時代的見證者

2019-09-18     在長安

膠片電影黃金時代的見證者

「我小時候住在竹笆市,家旁邊有座電影院,每天放學路上,戴好胸前鑰匙,手裡捧著軍綠色水壺和月票,搖晃著裡面一塊錢幾袋的橘子粉沖泡的『高級飲料』,看著影院散場的人一群群走出來,看夠了,就回家,搬出兩條板凳,俯身寫作業。」

這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西安人關於童年的一段回憶。白雲蒼狗,荏苒變遷,曾經的懵懂稚子已步入而立之年,翻開記憶泛黃的相夾,總有斑駁,但是關於老電影院的記憶卻始終存於內心的深處,成為一段段道不盡的回憶。

20世紀90年代,文化界百花齊放,潮流分支齊頭並進。多年來累積的力量隨著祖國的日漸昌盛在社會各界強烈迸發,西安市的電影文化被夾裹在歷史的洪流中奔騰向前。

西安八大影院成為孩子們節假日最嚮往的地方之一。東大街的鐘樓電影院、南大街的光明電影院、西大街的群眾電影院、北大街的和平電影院、解放路的解放電影院、竹笆市的阿房宮電影院、東門外的紅光電影院和西北影城,共同見證了西安影業的繁華,成為那個匱乏年代不可多得的文娛生活代表。

1989-1999

十年演繹輝煌,我們更眷戀背後的情懷

阿房宮電影院作為西安最早興建的正規電影院,是由陝西最早從事電影藝術工作的周伯勛先生於1932年創建,院址是周先生自家位於竹笆市北口路東的私宅,初名阿房宮大戲院,1989年更名為阿房宮藝術電影院。作為西北第一家大戲院,阿房宮電影院同時兼具唱戲和放電影的功能,在那個物質匱乏的,精神上並不荒蕪的年代,為眾多的西安市民的心中播種了深厚美好的文化記憶。

20紀90年代,阿房宮電影院聲名顯赫。那時娛樂項目並不多,電影無疑是最佳的消遣方式,記憶中的阿房宮電影院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排隊買票買不到還需「託人」,放映叫好叫座的電影時,經常座無虛席。那個時代的阿房宮電影院,帶給人們極為豐盛的精神食糧,也讓單調而又枯燥的文娛生活因那片刻的歡愉有了更多的意義。

1999-2009

英雄遲暮,電影膠片黃金時代後的落寞

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21世紀的初始,阿房宮電影院絕對是西安最火爆的電影院,沒有之一。有時候當日來買幾天後的票都可能買不到,基本上場場爆滿,根本不存在賣不出去票的情況。然而,邁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開始實行徹底的院線制改革,電影市場的規模、體量發生了爆炸式的增長,中國的老膠片電影院也在潤物細無聲地發生著跨時代的質變,阿房宮電影院昔日的繁華和喧囂便也蕩然無存。

走進阿房宮電影院,推開厚重的大門,漆黑的放映廳里已經是斷壁殘垣,破敗的觀影椅訴說著落寞,昔日的銀幕不見了蹤影,很多舞台設施早已被拆除。時間埋沒的不僅僅是老式電影的設施,更多的是那個時代的珍貴記憶。

在數字電影和新興影院的夾擊下,西安的老電影院猶如燈油將盡的燭火,訴說著英雄遲暮的悲涼:或暮年垂老、或稍縱則逝、或崩塌瓦解、或積極改變、或涅槃重生。鐘樓電影院被拆;西北電影院、群眾電影院、光明電影院、紅光電影院隨著時間的流逝淡出歷史的舞台,不復存在;和平電影院現擁有著西安最大的3D廳;解放電影院被改建成了西安市第一個國營電影院;而阿房宮電影院也順應著時代洪流中,在歷史中搖搖曳曳,僅憑著一己之力,閃爍著微弱的希望之光,在承載和羈絆中漸行漸遠....

2009-2019

破繭蝶變 文化和記憶在承載中延續

老電影院的故事就像是一代人的故事。1990年代中期以來,數字化革命浪潮席捲了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工業,磅礴的數字特效及令人眼前一新的觀感,全面收割電影票房。中國電影也走過膠片時代,迎來了五彩斑斕的數字電影大時代。阿房宮電影院經歷過從人山人海到門可羅雀、從座無虛席到悄然隕落,也見證過電影從黑白老膠片到多彩數字化的變遷,充滿了記憶。2014年,阿房宮電影院關閉整改,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電影院,終究沒能成就百年。

2017年,西安曲江新區紀念「三八」婦女節宣傳演出便選擇在阿房宮電影院舉辦,經過多年的翻新和整改,老電影院變身現代化劇院,翻飛的旗袍裙擺迎來了阿房宮電影院的第二個春天。

作為記錄歷史的活教材,阿房宮電影院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展,也在歷史的必然潮流中積極轉型,開啟文脈傳承,為西安市民構建出深厚且美好的文化記憶延續。它就像是一部承轉城市故事與記憶的放映機,展現著老字號文化場所的吸引力和親合力,用自身的履歷講述著西安市民心中不朽的「影院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csnRm0BJleJMoPMcNB5.html










史記 張偉麗傳

2020-03-09





疫情下的西安

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