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天才憑金牌保送北大,最後從北大肄業,直言不會放棄學術研究

2019-07-24     龔老師說教育

1

付雲皓的天才光環曾經是多麼閃亮:他是唯一一個在兩屆相對困難的國際奧數競賽(IMO)中奪冠的中國選手。

奧數教育權威朱華偉曾認為付雲皓是中國數學界標誌性的人物,報道還用數據說明IMO參賽者成年後大多會繼續從事數學研究,其中不少人甚至會成為國際數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家庭的付雲皓,從小就對數學有著極大的興趣,平時最愛看的就是那些生澀難懂的數學知識,超強的數學天賦,付雲皓在小學期間,就已經自學完所有的高中數學知識。

而付雲皓不僅對數學精通,連物理等科目的成績也非常不錯,憑藉優異的成績升入重點高中之後的付雲皓,順利被選拔為奧賽國家隊中的一員,在此前的他,早已參加過數十場大大小小的國內數學競賽。

付雲皓的數學天賦,在連續參加的兩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獲得金牌不易,能夠獲得滿分金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付雲皓不僅獲得2002屆的滿分金牌,更是蟬聯了下一屆。

憑藉著兩塊國際奧賽金牌,付雲皓拿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成為當年最受關注的入校生之一。

在大一的時候,付雲皓的成績優異,而且再加上性格開朗、樂於助人,成為同學口中稱讚的「好班長」,但是好景不長,外界的稱讚讓付雲皓逐漸迷失了自己,在大二那年,付雲皓迷上了玩遊戲。

沉迷於玩遊戲的付雲皓,對平時的學習沒有任何關注,面對老師的勸說、成績的下滑,付雲皓依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在北大巨大的學習壓力下,數學外的其他學科課程中屢屢掛科,接連多次的不及格讓付雲皓接到了學校的退學通知,最終因為物理補考成績不及格只能從北大肄業

此時北大數學系的老師對付雲皓的天賦感到尤為可惜,付雲皓選擇了轉系,在勉強完成大學本科之後的付雲皓,選擇重新考研,但是這次他沒能留在北大,而是被廣州大學錄取。

2

這個曾經的「學術天才」在人生中走向庸碌,成為一名在廣州郊外教二本師範生的數學老師。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比他早兩屆的IMO滿分金牌得主惲之瑋在耶魯大學任職,成為幾何表示論領域領軍人物;

曾經與他一起熱烈討論高年級課程的北大同學孫洪賓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前往羅格斯任教、萬昕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

付雲皓與昔日同學之間的差距以及他不敢去參加北大同學會等細節,似乎都在無聲地述說著「天才墜落」後的悲哀。然而付雲皓在知乎上發表《奧數天才墜落之後——在腳踏實地處》一文,講述了他自己對「天才墜落」的理解。

直言自己雖然在大學期間的確有過頹廢消沉的時期,然而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心理落差了,「這麼多年的工作生活,讓我明白了在大學的象牙塔之外,有廣闊的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事情等著人去身體力行。

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有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因此他坦蕩地稱自己現在就是「一名普通師範院校的教師付雲皓」,目標就是讓廣東省多幾個靠譜的中小學老師,幫助更多的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更好的數學教育。

他本人不會因為當了教師就放棄學術研究。

3

在曹東勃看來,付雲皓的自白展現的是一個熱愛生活、充滿情趣、富於創造的真性情漢子,而非天才墜落的鬱郁不得志

在他看來,認為某某學科、某某大學就一定要培養某種類型的人,甚至細化到只能去某種類型的行業、某幾大公司去工作,是對年輕人人生的限制。

跳脫出功利主義思維,人的價值其實是難以比較的,關鍵在於自己內心的真實選擇是什麼。

就付雲皓的成長故事而言,一個更加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不是他的個人選擇,而是塑造了他的前半生的教育理念。

介面新聞評論認為,奧數作為數學領域的專業賽事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被過度神化,這直接導致了付雲皓在成長過程中獲得了許多不正常的制度優待、學校遷就和社會追捧,它們一方面將他培養成了一個戰無不勝的奧賽冠軍,另一方面也令他在無意識中輕視了其他學科的學習,造成了無法從北大順利畢業的局面。

《中國青年報》評論指出,為培養專才而忽略通識教育、把組織學科競賽等同於選拔創新人才的謬誤已經引起了社會和教育部門的重視。

評論認為,忽視全面發展、片面推崇「專才」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更全面的通識教育、文理並重才是防止「天才墜落」的最有效方式。

我是「龔老師說教育」,專注教育,分享教育故事,歡迎關注!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_ixKGwBmyVoG_1ZXb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