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四川人的終極逍遙

2019-08-30     看四川雜誌社

看山看水看四川

四川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孕育出極致的山水風光

當都江堰的驚世工程拔地而起

天府之國就像一瓶開了封的陳年佳釀

讓長江上游的文明開始熠熠生輝

「蜀道之難」,成了四川人逍遙的天然屏障

眾山之中,四川人對青城山尤其鍾愛

早已把青城山當做自己的後花園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這一山一水,相鄰。這一動一靜,相鄰。

這一清透一厚重,相鄰。

在這天府之國,如此兩處美景,讓人無不嚮往驚嘆。

都江堰位於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建於公元前256年,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眾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福澤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她潤物細無聲,成就了「天府之國」的美譽。她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以無壩引水為特徵,迄今仍在恩澤川蜀大地的一項偉大傑作。

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說:「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趙朴初先生也曾賦詩讚頌道:「長城久失用,徒留古蹟在。不如都江堰,萬世資灌溉。」

高原和平原在這裡交匯,激流和怒濤在這裡止步,青山如城,流水陌陌。

她就是都江堰。

帶著對古代文明的膜拜與崇敬,懷揣著對先賢的欽佩與追思,拜水都江堰,終於在遊覽了神奇的九寨和瑤池仙境般的黃龍之後成行。

通過景區門前那座古樸的秦堰樓,遠眺綠蔭掩映下的都江堰像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巨輪。一棵700年老樹,屹立在樓前。來到二王廟,參觀李冰父子治水的豐功偉績和他所留下來的治水三字經。那個微縮的都江堰景觀沙盤讓人直觀地了解到這項工程的全貌。

聽導遊講,都江堰渠首主體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處。這裡群山環抱,大江中流,氣勢恢宏,景色絕佳。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 的功效。

四六分水,含有順應自然,不獨占水資源的黃金法則。40%恰好是今天國際上公認的水資源承載能力。

「魚嘴」作為分水堤,把岷江水一分為二,分為內江和外江,「飛沙堰」溢洪道把多餘的洪水和流沙排入外江,「寶瓶口」引水口作為自行調控的節制閘,是自流灌溉渠系的總開關。

走出二王廟,來到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安瀾索橋,搖搖晃晃地走在橋上,腳下奔騰不息的滔滔江水不禁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雄渾和神奇。

站在護欄旁朝寶瓶口望去,滾滾岷江水夾雜著轟隆聲順勢奔涌而下,但它們一到了寶瓶口就好像變乖似的,水速驟然變緩流向成都平原。

在飛沙堰,不同形狀的石頭和許多泥沙躺在溢洪道上,既能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沉積,又能減緩水速。來到形如魚嘴的分水堤,十幾隻白鷺正在奔涌不息的岷江水面上戲水,有幾隻白鷺累了就在鵝卵石上小憩或踱步,一副閒情逸緻的姿態。

來到離堆公園中的堰功道,兩旁站立著的是自古至今為都江堰修繕立下功勞的臣子雕像。仔細地端詳著這些曾經為這片廣袤沃野留下萬代功勳的先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余秋雨先生在其所著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篇《都江堰》,此文篇首即言:「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我們會發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能留下千古美名的工程又能有多少呢?

都江堰因水而受到人們的膜拜。青城山作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其道家思想、音樂、武術、飲食和養生之道等都有著十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來到了都江堰,就一定要去青城山。

青城山有多好?

住在青城山後山的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有感,「搬過來9年了,我真正體會到這個地方的好處。真的是空氣好,負氧離子比外面多。我們這附近住的都是老年人,我今年79歲,老伴兒77歲,從沒有生過一次病。」

-青城天下幽-

位於都江堰市西南僅15公里的青城山,背靠岷江雪嶺,面向川西平原,為邛崍山系中的一個環扣。群峰環繞,狀若城廓,終年青翠,故名「青城山」。

遠眺著四周巍峨起伏的群山,仔細地揣摩著這其中的蘊意,這次的青城山之行的確收穫頗豐。

青城山是邛崍山脈南段的東支屬中亞熱帶四川盆地濕潤氣候區,常為雲霧籠罩,是道家眼中完美的洞天福地,因此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走過那些石制的棧道和一座座古橋。那長滿青苔的岩石,那些在山谷中流淌的小溪,還有一路上不時的飛瀑和水潭,讓一路上的疲憊頓消全無。

清幽的翠映湖,讓你在山間還能享受乘舟遊覽的樂趣。得名於陸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小茅亭赫然出現在眼前,是一個爬山歇腳的好地方,偶爾掠過樹梢的小鳥發出婉轉的啼鳴, 給這綠幽幽的山谷帶來一絲生機。

放眼望去,蓊鬱蔥綠,怎一個「幽」字了得,還有那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泰安古鎮,青石板下淙淙流過的溪水那麼清澈,群山環抱中的那一片青瓦白牆讓人流連忘返。

登高眺望,群峰環抱,奇峰疊嶂。在薄薄的霧幛之間,連綿起伏的線條,或蒼勁雄厚,或溫婉柔和。滿山的樹木蔥蘢青翠,正是它們用茂密的樹冠,畫出一幅讓人驚嘆的美景。

-神仙居住之地-

關於青城山的來源,有說法原名為「清城山」,因古代神話「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白素貞在此得道成人,八仙過海呂洞賓在此得道成仙。雖都為神話傳說,但足以說明青城山的靈氣。

-道教聖地-

作為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國道教發源地,青城山一草一物都在體現著隱、 藏、幽、奇

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

青城山現有道教宮觀11座,常住道士150多人,著名宮觀有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圓明宮等,從山麓至峰頂,棧道、丹梯到石橋亭閣、牌坊星羅棋布於游山道上。依山就勢 , 見水修橋,因高為殿 , 就洞為宮,與天地,與山泉融為一體。

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

後山白雲萬佛洞的一座古剎前,一位神態安詳的和尚,細心地講述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前世今生,他講只要常懷感恩之心,以慈悲為懷,尊老愛幼,珍惜自己擁有的現在,看淡所有的人情瑣事,自然會神清氣爽,健康長壽。

-遊走於青城山間-

遊走青城山間,就像走在一片無聲的寧靜世界。千年歷史沉積下來的濃厚的道教文化,讓你無形之間就融入到美好的大自然間。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無比,寧靜無比。這就是一片心靈的聖地,難得的祥和沉穩,這也應該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底色。

山上的青綠滿目。隱隱聽到鳥兒在林間輕輕呢喃,似乎不忍打破這清幽的氛圍。遊人們也是輕言低語,腳步輕柔。在這靜謐之中,心境慢慢沉靜,聞著樹木清新沁脾的香氣,仿佛在凡事無擾的仙境一般。

所見的花草,也是與世無爭般地舒展身姿。綠的青翠,黃的燦爛,粉的柔美,白的純凈,紅的艷麗,紫的優雅。靚麗顏色,交織呼應,形成婉約畫面,怡人怡心。

深深峽谷就在腳下,光禿陡壁側立兩旁,石路窄小,行走必須小心翼翼,注意腳下和頭頂,以防意外。樹根交錯盤踞在岩壁之上,在旁有「慧根」兩個大字,字體渾厚大氣。走近它,伸手去摸摸這交錯的樹根,欲沾染一身智慧。

看到它,突然想起看過一篇寫海與天的文字,作者曾用八個字來描繪它們:「天欲掬海,海欲溺天。」如此這般, 那這慧根,是否就是根欲附岩,岩欲生根?靜看這片擴散無章的樹根,裸露的樹根已有百年之久,是歲月血脈的青筋,突勁有力,扎人眼目。

行走山間石徑,秀麗景色,瞭然於目。挺俊樹木中,總有一絲小小的驚喜,闖入我的眼眸。萬樹叢中一抹嬌羞的緋紅,使這一片山像一位含羞少女,一樹燦然開放的紅艷花兒,是她臉頰上浮著的紅暈,亦是她脈脈含情的眼。

乘索道而下,腳下的山谷間,一樹樹的玫紅桃花讓人內心湧起淡淡的歡喜,潔白寧靜的花樹更讓人心底沉靜。這花兒細細密密綻放在心田,盛開在眼帘。繁盛的綠葉,在身邊緩緩流動著,不同的葉形,相同溫潤的色澤,在暮色中,和著絲絲涼氣,升騰起它們獨特的清淡香氣,伸手即可觸摸它們清冷的身軀。

在這裡,時間走得很慢,身體和心靈都會鬆弛下來。

在這裡,推開窗就是青山疊嶂,也可以隨便找處茶樓,或山谷溪水澗開啟養生國粹活動。

對會享受,會找樂子的四川人來說,都江堰是他們的終極逍遙。

- THE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_5m5mwBJleJMoPMAs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