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支醫療隊一天內來一天內走,這是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最後的撤離

2020-03-31     武漢晚報

武漢晚報3月31日訊(記者田巧萍 王愷凝) 3月31日早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劉繼紅院長5點20分起床,趕往智選假日酒店。6時15分,他要在這裡將寧波援鄂國家醫療隊一隊送上歸程。

一封感謝信,一份小小的禮物,一個大大的擁抱,一句真誠的感謝——薄薄的口罩,令他們還是彼此看不清對方的臉,但依依惜別的情緒感染了每一個人。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共有17支國家醫療隊。2月9日凌晨4時,第一支醫療隊來院報到,最後一支醫療隊當天夜間11時左右到達。

(醫護人員正在清理空置病房裡的醫療器械和生活垃圾,並進行消毒工作 記者苗劍 攝)

17支醫療隊在一天內齊刷刷地到來,3月31日這一天,17支隊伍又要集中離開。寧波隊是這天第一支離開的隊伍。

在撤離前,他們在曾經戰鬥了51天的病房拍照,他們與並肩戰鬥的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醫護人員告別……

撤離,講不出再見

同濟光谷醫院的撤離準備是從3月25日開始的,這一天,擁有1000多張病床的醫院,住院的新冠肺炎病人只有400個了。這一天,醫院戰時臨床醫務處要求各醫療隊將在院病人都評估排查一遍,將在一周內可以出院的病人和仍需要住院治療的病人進行分類統計。

「當時預估有150人需要轉院進一步治療,其餘病人在一周內可以出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戰時醫務處主任祝偉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

3月26日,對於仍需住院治療病人的轉運工作全面開始,此前,每天都有病人出院。這天ICU里還有9位病人,全部進行了氣管插管。插管小分隊里唯一的麻醉護士、華山醫療隊隊員洪姝進到病房,像往常一樣為他們吸痰,給呼吸機更換細菌過濾器。為病人做完護理後,她又與醫生一起清點來武漢時攜帶的儀器。

「真的要撤離了,很捨不得,講不出再見。」洪姝告訴記者,捨不得同濟同行,捨不得病人。「這是我們拿命拼了近兩個月的戰場,此生為傲。」

(醫護人員在防護服上籤下姓名 記者田巧萍 王愷凝 攝)

「講不出再見」的還有95後護士崇家懿。3月26日,撤離倒計時,她看著即將清空的病房感慨萬千,「特殊時期產生的特殊醫患情,此生難遇。」

有一次,她給一位80歲的奶奶送飯,15分鐘後她發現奶奶並沒吃,崇家懿意識到可能是因為咀嚼困難所致,便跟醫生申請換成了白米粥。不一會兒,奶奶就吃完了整碗粥。

崇家懿喜歡在防護服上寫暱稱「蟲蟲」。第二天,奶奶看到這個名字,拉住崇家懿,跟她說「你可能跟我孫女差不多大」。

寧波一隊的朱鶴霏從不說近兩個月來的自己的辛苦,她牢記著武漢病人的感激:「醫生進艙查房,他們說的第一句話,永遠是你們那麼遠來給我們治病,給你們添麻煩了。護士進艙治療護理,他們不說自己不舒服,而是先說謝謝你們。」

轉運,提前一天完成

《光谷院區批量新冠肺炎患者轉運方案》在3月25日完成。確認的需要轉運的134個病人按輕、中、重和核酸陰性、核酸陽性兩個維度進行了分類列表,每一個病人的情況均傳給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以方便他們提前安排好對應的病區。劉繼紅說,確保病人安全是第一位的。

27日,計劃轉25個能坐輪椅或能自己行走的。結果順利轉了28個病人。第二天,2個插管病人轉走。第三天,插管病人轉了6個,第四天,轉了6個。共15個氣管插管病人,就這樣安全轉走。

每一個病人的轉運,同濟中法新城院區都會有人來接,同濟光谷院區的管床醫生會帶上出院小結,穿上防護服全程護送,到那邊的病房交接好。

3月30日早晨,偌大的同濟光谷院區還剩一個等待轉運的氣管插管和上著ECMO的病人和6個待出院的病人了。

(醫護人員合影 記者田巧萍 王愷凝 攝)

「轉運下坡時,頭在後,腳在前,保證病人安全。」為了這個氣管插管和上著ECMO的病人安全轉運,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和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醫務部門,召開了2次討論會,商討了每一個細節,確定了病房、救護車上、轉運途中每一個部位的負責人,並形成文字,提前發給每一個參加轉運的醫療隊員。每一個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有預案。29日,祝偉還帶人走了一遍這個病人轉運要經過的地方。

10時20分,由3輛負壓救護車組織的轉運車隊載著這個病人從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駛出,第一輛車上是病人和護送的6名醫護人員。第二輛車是相關設備,第三輛車是應急保障人員。

一路暢通。11時40分,病人被安全順利送達同濟醫院中法院區,這個最艱難的轉運宣告成功。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新冠肺炎病人隨之清零,從2月9日開始收治病人到最後一個病人轉走,51天,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共收治了1462名新冠肺炎病人。「我們原計劃是6天內完成病人出院和轉運的,結果提前了一天。」祝偉告訴記者,清零後的同濟光谷院區,4月1日就開始大消殺,為分步收治非新冠肺炎病人做準備。

查房,最後一次叮嚀

(一位醫護人員防護服背後的畫 記者苗劍 攝)

3月30日,廈門二隊接管的病區還有最後三名病人待出院。上午10點,護士長陳德梅最後一次進病房查房,病人已經收拾妥當,在病房踱著小步,迫不及待想出去看看久違的陽光。

「來,讓我看看你的眼睛好些沒有?」53床病人李先生有麥粒腫,陳德梅仔細看了看,之後又再次教他點眼藥水,叮囑他出院後要記得按時點藥。

這天和陳德梅一起查房的還有另外8名醫護。查房時,他們對三位病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祝賀你,可以回家了。」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的醫生肖雄換防護服時感嘆:「這是最輕鬆的一次查房。」

2月10日,廈門援鄂醫療二隊領隊、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尹震宇帶領138名醫護接管同濟光谷院區E3區9區的50張病床,50個病人中有3個危重症,47個重症。

51天,這支醫療隊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收治142名病人,康復出院128人,出入院人數為光谷院區的雙第一,其餘尚需治療的病人均在31日前悉數轉往定點醫院。

「終於可以回家了。」肖雄重複了兩遍這句話。

告別,病房裡的歌聲

(醫護人員一起唱歌 記者田巧萍 王愷凝 攝)

3月30日早晨七點半,寧波一隊的朱鶴霏在從酒店來醫院的班車上,堵車了。看著堵著的車隊,她止不住淚流滿面。

來武漢51天,每天從在酒店和醫院之間來回,朱鶴霏看到的是按下了暫停鍵的武漢,街道上無人,道路上無車。「武漢人民為這次抗擊疫情做出了多大的犧牲和努力啊。」

為了方便進艙出艙清潔消毒,剪下自己齊肩秀髮時,朱鶴霏沒有哭;生理期戴著厚厚的成人尿褲在隔離病房連續照顧病人6小時,她沒有哭。第一次看到武漢堵車的街道,她哭了。「堵車了,說明武漢重啟了,武漢人民會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了。」

朱鶴霏的同事、病區主任王志宇正帶著護士和醫生送病區的「關艙病人」、25歲的黃林(化名)出院。黃林送給他們一封寫在軟抄紙上的感謝信,他代表曾經在這個病區住過的87位病人與他們告別。黃林說:「疫情會散,但甬鄂人民的情誼不會散。到明年等我們完全好了,你們再來,我帶你們游武漢!」

病區里20多個病人,有的出院,有的轉走,大家知道關艙的日子不遠了,離別就在眼前。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病區護士長張子云和護士們商量好,一定要給這些逆行而來的醫護人員一個隆重的告別儀式。她組織病區16個護士商量,怎麼送別他們?

送走黃林,王志宇和他的隊員從隔離病房出來,迎接他們的是病區里18個同濟醫護給他們精心準備的送別節目。

「我說寧波姑娘 你的肩膀

為人民把家扛 釋放出無限力量

寧波姑娘 你的光芒

我把你放心房 希望你別受傷」

一首由《橋邊姑娘》改編而來的《寧波姑娘》在小型的歡送會上唱起,這是同濟醫院的護士為遠道來武漢的寧波醫護人員唱出的歌。

寧波醫療隊的姑娘們向同濟的姑娘們發出熱情的邀請:「6月15號我們的梅子熟了,你們一定要來!」「7月我們的桃子熟了,我們釀成酒,你們一定要來喝喲!」

他們來時,東湖有落雪。他們走時,武大有櫻花繽紛。病區的同濟護士很想帶他們去看看武漢最美的景,但是抗疫戰鬥正酣,他們不能去。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同濟護士聯繫了武漢志願者,用櫻花的花瓣做成了書籤,在這個小小的熱烈的歡送會上送到寧波醫療一隊隊員的手上。

51天的攜手並肩,共同抗疫,讓來自全國145家醫院的17支醫療隊與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融為一體。

3月30日下午3時,撤離前的15小時,同濟醫院與上海華山醫院、上海瑞金醫院分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據了解,17支醫療隊大部分都提出了與同濟醫院合作的意向。

「以後我們會慢慢來落實。」劉繼紅院長說,「因為我們是一家人了。」

【編輯:劉明 戴容 蔡婉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Vm0MXEBnkjnB-0zWR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