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農村親屬關係里,姑姑和姨媽誰更重要

2019-12-30     農俗俱樂部

農村有很多奇怪的習俗,比如老以前有「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的習慣,說的就是哥哥死了,小叔子可以娶嫂子當媳婦兒,姐姐死了,妹妹可以嫁給姐夫。

聽起來很荒謬的吧,所幸現在這些奇怪的習俗已經被遺忘。

而說到農村的人情世故和親屬關係,那也是很有必要聊聊的。

農村結婚的夫婦,很多都探討過婆家人和娘家人,剛結婚的人吵架喜歡說,把你家那邊人叫來,你去告你家那邊的人等等話語。

那麼到底娘家人親,還是婆家人親呢?下面就借一句農俗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姑死了連著筋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姑姑去世了,家族之間還有聯繫,哪怕可能表面上來往少了,但幾家人還會來往,比如姑父和家人,可能還會經常走著。

小時候常聽父母說「侄女趕姑媽,外侄趕母舅」,說的是性格和長相上,女孩子會更像父親這邊的人,兒子更像母親那邊的人。

其實農村會覺得姑姑更親,是因為農村以往的生活決定的。

以前農村剛嫁進來的新媳婦兒最害怕的就是家裡有沒出嫁的小姑子,因為害怕與小姑子相處不好。

但哪怕是這樣,小姑子再怎麼壞,也不會遷怒哥哥的孩子,有個朋友常說,自己兒時的記憶里小姑姑的畫面比母親還多,一起玩耍的畫面大多與小姑姑有關。

比如我家,我哥哥結婚了有了孩子,我們逢年過節總會買東西回去,兩個孩子對我們特別熱情,每次打電話都說要和我說電話。

以前沒出嫁的小姑姑大多會

在家跟著干農活,外出的時間很少,所以一家人相處的時間也會比較多,時間久了,在小孩子的記憶中自然覺得小姑姑很親了。

很多小孩子都是姑姑看著長大的,以後哪怕是姑姑出嫁了,也會常回娘家看望,一來一往親屬關係也還是不錯的。

所以說,哪怕是姑姑去世了,後輩依然想念著,也會和姑父呀其他的人常聯繫。

姨死之後斷了根

而對於說母親那邊的關係,上面說到姑姑時沒說叔叔伯伯,所以這裡也不說舅舅這樣的男性關係。

就女性來說,娘家那邊的人就只有姨媽了。

很多人覺得,姨媽去世之後,這家人對姨父們就沒有什麼牽扯了,甚至斷了聯繫。

這和以前農村經濟落後和交通不便有關係,以前很多女孩子都是被父母安排的婚姻,雖然父母也不會安排得太遠,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遠嫁。

但以前農村到處都是泥濘路,車子也少,要走一趟親戚是很困難的。

大人們也是有事情才會走一次,帶上小孩子更是不可能。

我記憶中一次也沒去過小姨和幾個姨媽家,她們雖然只是嫁到其他鎮上了,但對於小孩子來說,大人不允許是不會隨便到人家的,而大人的時間比較緊,也很少會帶著小孩子去做客。

很多人從小到大見過姨媽的次數可能屈指可數,對於母親的直屬親人都是這樣,姨媽去世後,和本就沒有血緣關係的姨父一家當然也沒再來往的機會和必要了。

其實不是說偏見吧,而是相處時間決定的。

打比方說,我哥哥的孩子,我作為姑姑雖然平時要上班,一年回家的次數不多,但回去能100%見到他們,有時他們到市區也能帶著他們去玩,相處的時間是比較多的。

但我嫂子的妹妹,兩家雖然隔得不算遠,但騎車也要一個多小時,而且沒什麼事,人家也沒有來的必要,好幾年可能都不見一次,兩個孩子會覺得和誰親一些呢?

農村小孩子有時候會很好哄,誰給他好吃的,他就覺得誰對他好,長大些就更喜歡誰,覺得自己和誰更親些。

但事實上,不親,不常來往,誰會平白無故給小孩子買好吃的呢?

接觸的時間多了,自然就會覺得親。

所以如果你是小姨,但經常去看望姐姐或者妹妹的孩子,那麼這些孩子也會覺得你很親,但反過來說,你是姑姑,好幾年不回家一趟,回去也很快就走了,哥哥的孩子也不會覺得你有多親。

現在農村很多地方都已經修通路了,收入也高了些,想聚一下,就直接開車或者騎車過去,不再像以前一樣因為路途遙遠而怠慢了親情。

只是現在路修通了,通訊方便了,人們卻很害怕打擾,誰也不聯繫誰,親戚之間的關係反而沒有以前那麼好了。

那麼你們所在的村裡,對這句農俗是否也是這樣的理解呢?歡迎留言交流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SugWG8BMH2_cNUgHQ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