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前,在一部電影里有句預言式的台詞: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最近,華為就給這句台詞做了一個註腳:華為內部發文公布了8名頂尖學生的年薪方案,這8名人員全部為2019屆應屆頂尖學生,其中年薪最低為89.6萬元,最高為201萬元。
任正非說,要和谷歌等美國科技巨頭爭奪人才,華為對人才的尊重和高薪成為吸引力之一。
曾經在一本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傳記中看過一個故事:十幾二十年前,國外公司來中國大學招聘,這些企業,被中國學生視為「神」,投來的簡歷重到搬不走;而本土企業應聘者寥寥,來問情況的,有不少倒是「學渣」。
再後來,兩撥學生又做了同事,因為不少國際企業的業務板塊,被中國公司收購了。
所以,今天再看到華為世界範圍內爭奪人才,好像也不怎麼驚訝,除了「我就是華為得不到的人」這種小傲嬌之外,也談不上多少情緒波動。
今天人們走在國外街頭,拍一張風景照,結果鏡頭裡碩大一幅中國企業的海報,發朋友圈別人還以為是國內游。這樣的次數多了,大家也就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操作習慣了。
華為、小米的設備在國外已挺常見,抖音、快手也曾登頂國外APP下載榜,這對企業來說,就是要理解自己可能所處的方位:以前總愛說「走向世界」,現在回過頭來一看,自己就在世界之中。
為什麼這8個人這麼值錢呢?
根據報道,這8名博士的年薪分為了三檔,拿到最高檔的是鍾釗和秦通,年薪為182-201萬人民幣。部分人員的具體教育背景如下:
據中青報報道,上述名單中,排在第一位的鐘釗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級碩士生、2016級博士生,培養單位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碩博階段攻讀專業都是「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鍾釗導師劉成林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劉成林表示:
這個事兒確實引起的關注度比較大,這幾年人工智慧領域比較火,這幾年研究所從事自動化方向的出去找工作給的薪資都比較高。
去年超過60萬就比較高了,從我們的角度來說,自動化方向培養的學生總體來講都是比較優秀的,因為自動化大部分是搞人工智慧的,在人工智慧的各個方向,人工智慧領域的工資偏高。
國家有基本工資的政策規定,每月工資標準,碩士學歷比本科學歷高500元,博士比碩士高1000元。不過實際上,博士的薪資待遇不僅僅是基本工資那麼簡單:安家費、住房補貼、科研啟動經費等是「標配」,還有的直接分配商品房、安置配偶工作、解決子女入學問題等等。相信華為的這8位博士在高薪之外也會享受到以上福利。
博士畢業生的收入主要受到就業單位、就業地區、畢業專業和畢業學校的影響。
在高校,基本工資比較低,月薪在5—6K左右,但是福利待遇非常好,博士入職高校除了正常工資外,大多都會有安家費、科研啟動金以及各種補貼,安家費在5萬—25萬,科研啟動金在1萬—5萬左右,每月會有一些補貼,一年10w+。視就業學校的水平和地區而定。
在研究所,博士一年收入10-20w,有編制,有福利房,工作穩定,但是研究所的生活比較枯燥,一般都是對科研事業十分熱愛的博士畢業生選擇。
去國企和事業單位,工資基本上還是按照國家標準,博士工資相對於碩士只高1-2K,但是福利待遇不一樣,博士有單獨的公寓,晉升空間也大一些。比如醫學本科和碩士只能進縣市級醫院,但是博士可以直接進省級醫院。
在黨政機關,碩士轉正是副科待遇,博士轉正是正科待遇,具體薪資視單位情況而定;有些地方自行出台所謂人才政策,博士轉正直接掛副處,惹來很多爭議。
年薪百萬的年輕人都在靠什麼賺錢?
現在的中國,進入了更高層次的「資本經濟」的時代。
什麼是「資本經濟」時代呢?簡而言之,它就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加了一根「槓桿」,在物理學上「槓桿」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將「力量」放大,從而可以翹起更大質量物體。經濟上多了這一根槓桿,其活動空間和靈活性都大大增強,這也叫「資本思維」。今後的中國人必須深刻理解和運用「資本思維」這個工具。
資本思維
要想學會「資本思維」,必須先來深刻理解一下什麼是「資本」。「資本」僅僅是指錢嗎?不是。資本是對資源的「支配權」,通過資源支配帶來更多的支配權叫「資本運作」,通過「資本運作」優化和配置社會財富,實現社會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資本運作」的社會價值。
因為資本有趨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就會促使社會資源的配置朝著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會資源將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國家和地區、最有效率的產業、最有效率的企業、最有效率的項目、最有效率的個人。資本的逐利促進資源的優化,資源的優化順勢產生新的資本,並且不斷產生新的機會,如此一邊循環一邊膨脹。
從經濟層面講,今後
社會上只有三類人
第一,資源者。他們是資源的最直接擁有者,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比如農民靠耕地、工人靠體力、醫生靠技能、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律師等等。
第二,配置者。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這類人依靠配置資源掙錢,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以企業家為主,創業者也屬於此類。
第三,資本家/投資人。他們離資源最遠,但是所有資源卻統統歸他們掌控,他們只躲在幕後玩操作遊戲。風險投資者就屬於此類人,比如孫正義投資馬雲,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獲成功。資本家無國界,他們可以控制全球資源流向;可以通過金融體系支配大量別人的資產。
所以,資源名義上都是資源者的,實際上都是資本家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
按照這三種不同性質的角色扮演,今後的個人如何獲得財富?無非只有三條渠道:出售資源、配置資源、掌握資本。
- 出售資源
「資源者」通過出售自己資源生存,也就是資源者的技能,即:時間+體力,這也是社會上分布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業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換來財富。然而普通人的時間、體力都是相差無幾的,他們能夠出售的資源都是差不多的,於是為了讓自己的資源賣上好價錢,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練水平。
- 配置者
這種人不是資源的直接擁有者,他們往往通過腦力去設計資源的配置,通過優化資源去賺錢,企業家就屬於這一類。
在奴隸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隸);封建時代的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土地」,而資本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資本」,資本的本質就是資源的配置。
從定義上來講,企業家是從事資源的組織、管理並承擔經營風險的人。企業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設限。但同時也要為自己的資源配置承擔風險,下限就是破產。
為什麼很多人想去創業呢?就是因為他們想從第一類人努力攀爬到第二類人。一旦從「資源者」升級到「配置者」,就意味著不用再出賣自己的技能,而是開始經營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經濟都實現了自由,從而實現人格上的自由。
- 資本家
這個社會的財富,看似是屬於分散的「資源者」的,實際上卻是歸「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質上,更多的是屬於資本家的!
資本家的定義是:以資本運作為業的人。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掌握了科技與運用的企業家們,能迅速的積累起巨額的財富,他們的企業對一個國家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些企業組成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於是形成了壟斷,而這時的「企業家」開始坐在了幕後操縱這一切,演變成了「資本家」。
所以,不是房產、不是拆遷、不是娛樂明星,而是人才,要打贏未來的技術與商業戰爭,技術創新與商業創新「雙輪驅動」是核心動力,創新就必須要有世界頂尖的人才,同時要有頂尖人才充分揮發才智的組織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