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爸|養育男孩(ID:breedboy)
在親子閱讀交流時,有很多媽媽跟我提到:孩子堅持一段時間的閱讀之後,突然不想讀了,每次要他讀的時候,感覺他很難受,有一種被逼的感覺。
的確,我也發現小小魚在起初的閱讀階段(1至3歲),也是一陣一陣的。有時我給他讀,他不來,感覺沒有了之前的興趣。
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剛開始,我想培養他的興趣,所以就給他找新的書,滿足他的好奇心,專門找一些他喜歡的書。
他喜歡看車,我就給他找車車書,喜歡動物,我就給他找動物圖冊,還有各種翻翻書、互動遊戲書……
應有盡有,總有他特別喜歡的,於是繼續補充,把他小小的胃口抓住。
到了如今,他已經6歲多,基本上是自己獨立閱讀的時間更多。而在四、五歲的時候,他已經養成了閱讀習慣。
有時不看,我也沒有太大的擔憂,就讓他停一下。結果發現他過一段時間後閱讀的興趣反而更濃一些。
總結一下發現,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就是適度保持孩子閱讀的飢餓感,這有利於孩子愛上閱讀。今天分享給大家。
保持閱讀的飢餓感,
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慾
我們這一代父母,很多都是從圖書極度缺乏的童年裡走出來的。每次一說起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故事,大家都是紅著眼眶圍成一堆憶苦呀!
有朋友說,一本書被每個小夥伴輪流看,最後都變成了油渣子了。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最希望得到的禮物就是書,所以每年過生日時,家裡人就會讓我去新華書店選一本書,那時候的書很貴,從不打折,一本書5塊錢,可以買10塊豆腐,讓家裡改善10次伙食呢!真的希望每年多過幾次生日就好。
那時候一本作文書都能啃幾遍,家裡的那些農業技術報,箱子裡叔叔們讀書留的老教材,親戚家壓箱底的書,哪怕是老爺爺的黃曆都被掏了出來,借到手上。
那是一個真正的「飢餓年代」啊!但我覺得也是閱讀的黃金年代。也許正因為匱乏才更珍惜吧。
有朋友說到了中學,書山題海中,唯有見縫插針的幾本《讀者》《意林》《青年文摘》,就這還得做好保密工作,在很多老師眼裡,這些都是干擾學習的毒草。
但就是在那樣閱讀飢餓的年代,我們的求知慾遠遠超過了現在的孩子們。如今的孩子,能讀的書本太多太多,而且大部分家庭有給孩子置辦圖書的經濟能力。那我們可以怎麼來讓孩子「餓一餓」呢?
陪孩子讀的時候不要全盤包干,記得留給孩子一些思考和想像的空間和時間。
在給孩子讀的時候,有很多父母喜歡不停地講道理。就好像一定要學到一點東西不可。
比如有的父母喜歡將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拿書上的人來對比,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結果恨死了書上的人。如果圖書給孩子只是帶來了痛苦的話,他還會喜歡嗎?
所以在親子閱讀的時候,不要急著把知識和道理塞給孩子。因為有可能適得其反。
德國醫生內特爾認為,在智力培養中,過多給予被動刺激造成集中、飽和狀態,也會使孩子出現求知活動中的「厭食症」,即對求知缺乏興趣,求知慾減弱,從而妨礙智力活動的發展。
所以,我們在給孩子刺激的時候,也要注意刺激的數量、程度,既要讓孩子「吃飽」,又要使孩子感到「還想吃」,使孩子在求知和學習中保持一定的「飢餓感」,這才有利於激發孩子的興趣、求知慾和積極性。
德國大文豪歌德的母親給小歌德講故事時,總是在最要緊的地方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去想像後續故事,第二天再給他講下去。
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想像、判斷、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產生了一種迫切了解故事的心理需要,這就是一種「飢餓感」。
孩子的人生真正比拼的是內力,
閱讀能幫孩子增強內力
魚爸覺得童年是黃金閱讀期,在這個階段讀到的書都會成為一種沉澱,化作孩子的內力。
孩子長大以後,在14歲以前所閱讀的東西、所體驗的東西、所經歷的東西,還有那些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基本價值觀,比如感恩、慈善、友愛等都會被用於實際的生活工作。
一個人的品味和精神格局如何,跟他的所學所為息息相關。
童年是閱讀的天堂。不僅僅有學習的時間和場所,還有最好的想像力空間。
很多成人讀書都帶著功利的目的,因為成年後,總是需要為工作、為家庭打拚,哪裡還能純粹地在自己的喜好里流連徘徊呢。
我們的人生,真正拼的是內力。而且不要被孩子小時候的成績給欺騙了。
如果一個孩子從沒有讀過一本好書,甚至從沒讀過一本超過10萬字的書,而是把大量時間都投入到學校課本和大量作業里去了,那麼這個孩子的天賦聰明有可能會被餓死的。因為課本內容的單一性,遠遠不能滿足一個孩子的大腦成長的需求。
只有博覽群書、海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經典,廣泛涉獵百科常識書籍(如天文、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哲學、藝術等等百科知識),才可以讓孩子的見識和能力不斷成長。
到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愛上了閱讀後,好像永遠是飢餓的狀態。
如今小小魚回家就捧著書讀,像被黏住了一樣。我們擔心他的視力,也想著讓他多運動,反而會進行一些提醒和限制。可這些也無法阻擋他對閱讀的喜愛了,就好像一顆種子在石頭下面,朝著陽光瘋長一樣。
因為閱讀地更多,你會發現越喜歡閱讀,因為讀書越讀越餓。就像蕭伯納說:「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
而對於孩子們而言,閱讀帶來的應該是一種熟悉的感覺:比如爸爸媽媽給自己講故事時的溫暖,或者精彩故事帶來的感官刺激。
當然,我更覺得,閱讀是一個孩子對於「更強、更好」的追求,是一種內在的驅動。
越讀越餓,越餓越讀,在這樣一個往復循環的過程中,孩子自然就會擁有閱讀習慣與能力了。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新書《剛剛好的養育,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熱售中,歡迎關注。
往期精彩文章
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是「超前教育」!
讓孩子擁有這些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父母這幾種無意識行為,影響孩子一生的情商
60歲倪萍與45歲董卿驚艷同台:
活得漂亮,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本事
2019小學入學政策新調整,
關乎孩子上學,家長必看!
爸爸越愛做家務,孩子的未來越成功
800年巴黎聖母院大火,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紀念這一藝術瑰寶
孩子閱讀興趣培養的關鍵期,
如何調整和學業的矛盾?
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
給兒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
孩子出不出色,80%的取決於爸爸有沒有這樣做
爸爸愛媽媽,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編輯|依妍、吳冰
設計|袁果
如果喜歡,就朋友圈吧
公眾號:91讀好書(jiuyaoduhaoshu)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91讀好書【微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