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凝媽
這幾天孩子有一項作業是讀書做批註,平時並沒有關注孩子做批註的問題,只是知道他讀了,至於讀的效果如何,並不了解。一直以為孩子都這麼大了,讀書讀了十多年,還能不會讀書嗎?
但是交作業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的批註實在是太簡單了,最多的批註就是生字的注音、畫出好詞好句,對語言描寫的感嘆、寫作手法的註解都少得可憐,更別說是自己的共鳴、思考、收穫和感悟了。
問他,讀過的文章講了什麼內容,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很明顯,閱讀不夠用心、不夠深入。讀了一遍認識了上面的文字、簡單的圈圈畫畫就算完成任務了,並沒有達到閱讀的效果。
從不到一歲就開始讀書,到了小學已經讀了1000本書的大有人在。從小學起,閱讀的書目不再是簡單的繪本,逐漸轉變為文字較多的章節書,孩子的閱讀速度會慢下來。現在學校也非常重視閱讀,每一周或者兩周就會推薦一本書閱讀。按2周讀一本書計算,一年讀24本書,6年也能讀144本書。
但是很多孩子在讀完書之後,並沒有很深刻的印象,或許能記住書的名字,但是裡面大概講了什麼內容,幾乎想不起來,如果再提問故事情節,孩子更是抓瞎。但是故事情節其實很重要的,我記得孩子小學的時候考閱讀,經常要考故事情節,人物是在哪本書出現,哪個人物在哪個地方做了一件什麼事情等等。
還有很多孩子害怕寫作文,寫作文的時候很空洞,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不知道如何運用一些優美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若是問他,這類素材在你讀過的書中都有啊,拿過來用上不就好了,孩子感覺很茫然「我讀過這本書嗎?」曾經讀過那麼多書,卻一點也不能用到寫作上。
不認真讀書,不注意積累,讀再多書只是浪費時間而已。消磨了人生最好的時光,表面看上去讀了很多書,成就感滿滿,其實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
現在的教學理念已經更新為啟發孩子思考,杜絕填鴨式灌輸教學,留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在閱讀問題上,更是要讓孩子學會自主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以前的學習,就是背一背老師劃的重點,作者的朝代、生平、作品、名言等等,只要記憶好就能學好。當然以前的考試就考這些知識點,所以出成績相對簡單。現在不同了,考的是語文素養,是孩子的閱讀廣度和深度,既要博覽群書又要能深入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才能應對新形勢變化。
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專家推出了批註式閱讀的方法,讓孩子閱讀的時候能深入進去,把自己的一些感想、經驗和知識融入到閱讀過程中,能做到較深地領會書中的內容,而不會演變為完成任務式的敷衍閱讀。同時能引導孩子學會品味文字,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
所謂批註式閱讀,《讀寫相長》中這樣定義:運用簡潔精鍊的書面語言或符號在讀物的空白處作注釋、寫評語、留標記,記錄自己在閱讀時產生的聯想、感悟,對文本內容、形式作評價與賞析,突出重點,啟發思維,以幫助理解和評論讀物的讀書方法。
批註式閱讀,準備的工具很簡單,就是一支筆,或者不同顏色的幾支筆,建議不要太花哨,分散注意力,一黑一紅兩支筆就夠了。黑筆用來劃線,紅筆用來寫字。
劃線的方式也不要太複雜,《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認為劃線太多,重讀的時候影響心情。如果一本書全是重點,跟沒有重點也沒啥區別。就用直線劃出重要的內容、用曲線劃出非常重要的內容、用圓圈劃出一些關鍵詞就可以了,簡潔明了,重點分明。
孩子在開始做批註閱讀的時候,技巧還不是很嫻熟,劃線很容易學會,也知道把生字的拼音查找出來,還知道劃出好詞好句,但這是最最基礎的閱讀。批註式閱讀的最終目標可不是簡單的圈圈畫畫,要達到這些層次,閱讀深入就沒問題了。
01、查閱資料、擴充知識
最基礎的做法,也是思考比較少的做法就是查閱資料,這樣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識,幫助理解。
做好詞語注釋:在閱讀過程中肯定要遇到生詞,這就是積累的好機會。不明白詞語的意思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去查字典,了解詞語的意思,做好注釋。比如「心凝形釋」這個詞,意思是「不再想任何的事情,忘記了自己的存在。」
了解寫作背景:了解寫作背景對理解全文內容意義重大,有些文章是和歷史背景有關係的,了解了歷史背景,才能體會作者的心情,把自己代入到文章中,而不會感覺不符合邏輯。比如《小石潭記》,是因為柳宗元貶官之後,內心憤懣,常常不辭辛苦探山訪水,排解心情,具體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所以有一種淒清的感覺。
了解作者: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可以產生聯想記憶,豐富自己的知識,對進一步理解文章很有幫助。比如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寫有600多篇詩文,但是官場上不是很得志。他寫景物,不是單純遊山玩水式寫景,而是寄託自己的感情,要注意體會。
02、體會寫作手法
體會寫作手法可以為自己的寫作助力,以後在寫作上加以靈活運用。常見的寫作手法有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對比、襯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見大等等。判斷出寫作手法以後,還要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內容分析表達效果,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等等。
比如這句「今棄是州也,農夫漁夫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有孩子聯繫上下文是這麼批註的「對比突出柳宗元對小丘的喜愛和讚美」。寫作手法和作者的感情都體會到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說明走進了作者的文字中,以後寫作的時候,他也會使用這種寫作手法表達自己的感情。
03、領悟語言
要學會領悟語言的精妙之處,不僅要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能夠分析出描寫方法和好處,還要進行啟發性的思考。在《讀寫相長》這本書中,看到一個案例,作者用了這樣的方法啟發孩子思考。
分析下面這個句子: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
孩子們寫出了列數字、做比較、打比方的寫法,之後又寫出了對自己的啟發,有的說「把小艇的樣子寫具體了」,有的說「把小艇的樣子寫活了」,有的說「以後要嘗試運用這種寫法。」孩子們能體會到遣詞造句的精妙,並且有了應用的意識。
04、欣賞內容
做批註最終極的做法就是,通過欣賞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悟,這個感悟沒有標準答案,怎麼想就怎麼寫。可以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經歷、經驗和知識,進行發散性思考。贊成的、質疑的都是可以的,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孩子們往往感覺無從下筆,寫什麼好呢?想不出來呀!不妨學習下列4種批註方法,這樣思考,總會有話可說。
聯想批註:要學會聯想,如果讀到一篇似曾相識的文章,可以聯想到以前的同類文章,把幾篇文章進行對比分析,可以鍛鍊歸納整理、觸類旁通的能力。比如看到寫春天的詩句,就聯想到一系列關於春天的詩,這就是很好的批註。
看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聯想到同樣是寫二月春天的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鑑賞批註:要學會品味語言、感受深意、把握蘊味。能做到這一點,必須要用心思考,從細節入手分析作者意圖。比如根據一句話中的一個關鍵詞,體會出當時所處的環境和作者的心情、心態等等。
在柳宗元的文章中看到「心凝形釋」這個詞,有孩子這樣批註:忘記自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柳宗元讚美大自然的同時,也將身心投入其中。
比較批註:可以比較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比較不同作者的相似文章,還可以是一篇文章中相同的內容使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或者是更換一個新詞會有什麼效果,不同文章的不同人物也是可以拿來比較的。
有孩子讀完柳宗元的幾篇《永州八記》以後,總結到:他的文章看上去是寫景,但是滿滿都是情感,雖然不像蘇軾那麼樂觀,但是卻讓人沉迷,沉在字中、沉在景中,沉在他洋溢的心情里。
質疑批註:要敢於對文章進行質疑,學會和作者對話,不管正確與否,在尋求真理的路上都會更近一步。鼓勵孩子的質疑精神,會有更多孩子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8歲的福州男孩小馮對《羿射九日》提出質疑,「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羿是怎麼蹚的?人教社承認「蹚」字用得不恰當,下個版本的教材會解決這個問題。
批註式閱讀,可以讓孩子通過讀書、思考、寫批註(筆記)這個過程深入閱讀一本書,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還能讓孩子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不僅對孩子應付現在的考試有很大幫助,也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