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的「自戀」與「自毀」

2019-07-11     娜姐的光影筆記

TITLE圖片來源鄭爽相關照片

文/李娜yuer

01

隨著新劇《流淌的美好時光》熱播,鄭爽又霸屏了好幾波熱搜。

這一次的爭議,主要圍繞著她的演技,以及她作為演員本身對待演技的態度。

簡單概括,就是不專業不敬業的態度激怒了粉絲,引發大面積的脫粉,甚至有粉絲髮起眾籌讓鄭爽退出娛樂圈,覺得她目前的狀態和演技都不適合在娛樂圈發展,如果退出可能會生活得更開心。

粉絲也真是為愛豆操碎了心,然後鄭爽小公主又跑出來滿腹委屈地道歉。

鄭爽的熱搜體質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

關於她的任何小事都能引起大規模的討論,比如她交了新男友,上節目說想生三個小孩啦,比如此前出新書籤售,別人都是妝容精緻狀態飽滿,她卻純素顏頂著黑眼圈出現啦,比如她在公共場合旁若無人地抽煙,還自爆整過容啦。

任性,神經質,反叛,不按常理出牌,又非常敏感和脆弱。這些真實的小女生心境,帶著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和自戀,太容易令年輕受眾共情了。

而那些紛紛擾擾,熱熱鬧鬧的擁躉和非議背後,其實承載的情緒,還有令人費解的困惑:她到底怎麼了?

一個人身上必須兼具相反的氣質,足夠矛盾與複雜,才會令人困惑,想要一探究竟。這種探究欲和好奇,本身就是奇異的魅力。

鄭爽是分裂和矛盾的。

一方面,她有著非常優秀的履歷。

16歲跳級考上北影,之後的星途也一片光明。雖然一直被質疑演技,但毫無疑問,年少成名,順風順水,被萬眾矚目已經是她從小就習慣的生活方式。她所有的出格言論,也似乎有著一個共同的需求,被看見。

另一方面,她又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似乎有著自毀的傾向。

不在乎正向穩定形象和價值觀的持續輸出,鄭爽對於公眾的態度,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她更樂於展現破碎,倉惶,迷惘,真實到令人瞠目結舌的一面。

因此,她仿佛一直活在極致的矛盾旋渦里。似乎被困住了,想要打破牢籠,又無法離開這個牢籠給予的喂養和堅不可破的價值體系。

02

自戀與自毀,其實是一體兩面。

從鄭爽的原生家庭,可能會窺見她矛盾性格形成的某個側面。

1991年,鄭爽出生後,原本是普通職員的母親,辭掉了工作,傾注全部的心力培養女兒。

在某個採訪里,鄭爽的母親理直氣壯地說,「培養她,就是實現我的夢想。」

母親的夢想是當明星。

於是從小開始,鄭爽就被按照明星的標準來培養,她人生是被精密「設計」的:

4歲開始登台演出;5歲學習鋼琴,長笛和舞蹈;12歲離開家求學;16歲,就進入全國頂級的表演殿堂。

父母在用一種超越自我的方式培養她,不容許任何的差錯與失誤,這種高壓與控制下的優秀小孩,其實內在是極度壓抑與破碎的,她被剝奪了自我探索和自我表達的機會,這一切必然會以另一種方式反噬。

因為,沒有人願意做一個「傀儡」,活在別人的意志里,就像我喜歡的作者蕎麥說過,「人們追求的並不是絕對正確,而是甘願犯下屬於自己的錯誤。」

鄭爽並不享受表演這件事。

她給我最大的感覺,是對於愛和安全感的需求,遠遠大於專業上的精進帶來的自我認同和成就感。

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她喜歡公布戀愛的細節,不吝一次次坦露對於世俗圓滿和溫暖的嚮往。

雖然一直被詬病演技配不上名氣,她就真的志不在此。上《演員的誕生》被章子怡批評,她也是一臉懵的,演技是什麼?寶寶不知道啊。

「自戀」是慣性認同,認同外界的評價體系可以定義我;於是「自毀」是一種抵抗,這種抵抗是被動消極,向內攻擊的——她沒有力量真的去打破固有的模式和評價體系。

寫到這裡,忽然發現很多人在鄭爽身上感受到共情,可能真的和傳統的家庭教育有關。

多數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是控制和安排,恨不得替孩子過一生的;於是多數人對愛和自由,是極度匱乏,這種匱乏甚至不允許被表達,所以只能消極抵抗。

03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其實鄭爽擁有成為好演員的天賦。

這種天賦,就是敏感。

敏感的人,神經纖細,對於這個世界的感受力異常精微,可能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不經意的話,就能觸動她們的情緒洶湧,排山倒海。

無論文學創作還是表演,其實都需要敏感。

張愛玲晚年的時候寫《小團圓》,時隔半個世紀的滄海桑田,她依然對於曾經的那一場愛戀與決絕,有著雕刻刀般的精微描摹,每次讀這些文字我都感慨,什麼是天才作家?這就是天才作家。

神經粗一點的人,早就忘了。那些曲折蜿蜒,那些愛與痛,並不是普通人生活的必需品。普通人的生存邏輯,是趨利避害的,因此粗線條,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做藝術家。那些看起來誇張的,被顯微鏡放大的情緒,才能打開普通觀眾心靈的密碼,才能凝聚到動人的力量。

為什麼鄭爽無意於在演技上自我精進?

其實這也是我最近的一個洞察:

只有理順了自己的人生,不再自我消耗和糾結,內心真正抵達了平和與安靜,才能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專業上。內心簡單又堅定的人,才有能量追求事業上的浩瀚。

引申到普通人的生活,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很多人都活在內耗里,活在黏稠的情緒和糾結里,這些內耗和糾結,就動用了他們大部分的精力與時間,他們沒有多餘的力量和清明的內心去好好做事。

鄭爽的幸運是,她早早被鋪就了一條通往成功的金光大道,可這或許恰恰也是她的不幸:

一個早早喪失了自我探索和自主意志的人,哪怕她的狀態已經抑鬱了,哪怕她已經癲狂地抵抗了,可那些固若金湯的牢籠,她依舊沒有力量去突破。

這個用金線編織的牢籠,是名利,是父母的希翼,是萬眾矚目的掌聲,亦或是別的什麼,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穿越這些重重迷霧,你是否獲得了現實人生的快樂,真正的自由與安寧。

鄭爽所有的任性與放飛自我,或許都是在一邊恐懼著,一邊抗爭著,——那麼,祝你早日獲得力量,找到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END

作者:李娜,坐標北京,一個水瓶座文藝女青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N_-_2sBmyVoG_1ZFO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