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賺一個億的小目標」被刷屏以來,各路文案狗紛紛借勢,然而貌似除了那個賣安全套的占了些許便宜外,並沒有看到還有哪家占到了一丁點便宜。
整個事件從頭到尾,看似漫不經心,但實際卻「機關重重」。從年前年後的「唱搖滾」,到剛過去沒幾天的「賺一個億的小目標」。之前向來低調的亞洲首富,貌似一下子新聞不斷。試問,是什麼才能讓一位那麼有錢的大塊頭,到達人生巔峰之後還要拋頭露臉來博眼球呢?
我說「賺一個億的小目標」不是偶然的原因就是,在事件出來之前,已經鋪墊了好幾個小事件了,比如「韭菜盒子」,比如「讓迪士尼20年不盈利」……稍微有點PR小經驗的人也能看出來這裡滿滿的都是套路。
我們不用去深究萬達在近期會有什麼大動作,因為肯定會有大動作。我們要深究的是,如何能像首富先生那樣做PR。
企業為什麼要做PR?
我曾經聽一位網際網路創業者跟我說,他們不要做PR,因為PR不能當飯吃,他們只要訂單。
這話說的是沒錯,然而訂單從哪兒來呢?天上掉下來嗎?
對方的回答是做地推、做廣告。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都有些同感?都認為「訂單為王」才是創業根本?
然而我要說的是:訂單為王的思維沒錯,但是不做PR光想來訂單的思維完全是淘寶店思維,小商小販思維。
說這話我不是瞧不起淘寶店和小商小販,如果你的創業格局就是做個小商小販我當然也沒意見。只是,如果你是要做一個稍微格局大點的品牌,那麼PR就少不了,而且,PR可以大大增加你的地推、廣告轉化率,降低你的獲客成本。
為什麼蘋果每次出新機都要做很長一段時間鋪墊?即便發布會上發布了,也要隔好長一段時間才能買到?難道他們就不能等產品都出來了,再直接放進渠道里賣嗎?大家說這是飢餓營銷,其實這是PR策略。
一個產品出來後,直接拋到市場上銷售固然可以,但這就好比一個陌生男人上來就要和一個陌生女人上床。可以嗎?當然可以!約炮嘛。但是約炮對象最終走入婚姻的有多少呢?彼此日後珍惜的有多少呢?
所以,產品正式銷售前的發布會一直到產品正式開賣,你可以當成是一個產品與用戶的戀愛期。你喜歡,想要和對方啪啪啪,但是就是不給你啪!你心痒痒嗎?這個戀愛期時間只要把握得恰到好處,後面結婚後你就會更加地珍惜,不是嗎?
所以,那些不戀愛就上床的,是不是都在耍流氓?所以,你認為PR重要不重要呢?
把PR當成一種日常
很多創業的小夥伴都要說了,我們又沒有王健林那樣的身價和影響力,怎麼可能製造刷屏的影響力呢?
其實我要說的是,王健林先生的影響力也不是一夜之間擁有的呀!人家奮鬥了一輩子才造就今天這樣的身家和影響力不是?所以,千萬別光看見賊吃肉,看不到賊挨打。PR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實際並不存在一夜成名的神話。
我自打20世紀90年代末,就一直在給各種商業雜誌、刊物、網站寫案例點評和商業評論,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在這十幾年裡,我大概寫了有200多萬字。如果按照平均每篇文章2000字來算,我寫了有1000篇商業類文章了。一共寫了十六七年,平均每年大約60篇文章,幾乎是每周一篇的產量。
寫那麼多文章,給我自己印象深刻的最多超不過5篇。因為這5篇在我看來才是真正的爆款內容,讓我有過不小的收穫。
10年前,我還沒開始創業,還在給企業做營銷諮詢和策劃。那時候習慣把自己的策劃的案例編撰成文,在得到客戶同意的情況下發表在一些商業類刊物上。
起初只是出於愛好,但是後來發表的文章越來越多,就會有企業慕名而來找我做諮詢、策劃。
記得當年我操作過一個酒類品牌的營銷全案,那篇案例可以算是一個極大的爆款內容。通過那篇內容我的身價也翻了好幾番。記得最牛的時候,企業找我喝杯咖啡,個把小時也能賺十幾萬塊。
真正的爆款內容並不多,就好像爆款產品似的。但是,只要你不斷地去量變和積累,就總能發生質變。而PR恰恰和我寫文章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所以,創業者要把PR當成一種日常。不為別的,只為了量變之後一本萬利的營銷奇蹟和品牌奇蹟。
負面新聞搏出位,創業者你敢嗎?
沒有王健林那樣的影響力,如何才能低成本的一炮走紅呢?
無非是利用「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邏輯來玩。
今天早上刷微博的時候,偶然看到一個熱門話題「歌手XX被包養」,顯示的這位歌手名字我並沒聽說過,但是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個男的。於是出於好奇,就點了進去。
點進去之後才大呼上當:一有錢姐在夜店發飆,10萬,20萬,50萬當台叫囂,揚言包養男歌手。有網友曝出現場視頻,很快男歌手資料遭曝光:XX,知名歌手,擁有豪車、豪宅,和孫紅雷、小瀋陽都是好兄弟……
我勒個去,都知名歌手了,我竟然連他名字聽都從來沒聽過!再一看閱讀人數已經過千萬。討論人數也近12萬了。講真,這位在我看來並不知名的「知名歌手」是要開始「知名」的節奏啊!
再回想前段時間影響力蓋過奧運會的王寶強離婚事件。如果是寶強得了奧斯卡影帝,熱度也最多一兩天。但是為什麼綠帽子時間卻能熱那麼久呢?結合「歌手XX被包養」事件來看,恰恰就中了那句老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第一,拋棄吹牛B的PR策略,學習娛樂圈炒作好榜樣。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所以千萬別學當下流行的「吹牛B」PR策略,成天找寫手寫些融資幾個億美金咯,日單幾千萬咯,營收破億萬咯,騰訊阿里也害怕咯……這些都太low了,牛B吹久了你自己都不信,別說別人了。
那應該怎麼玩呢?
學學人家娛樂圈!某某和某某夜店私會、某某出櫃/出軌、某某車震被拍……為了博得關注,大明小星們都是不遺餘力地糟蹋自己啊。那麼回頭想想廣大創業者們,你的身家比那些大明小星們貴嗎?人家那麼貴都豁得出去,你為什麼就前怕狼後怕虎呢?
有人開玩笑說王健林混財經版,王思聰混娛樂版,父子倆相映成趣地占據了中國的主流頭條。於是萬達越來越火,王思聰投資的項目越來越成功。「一個億」的玩笑之所以被熱傳,多少是帶有諷刺意味的,而王思聰今天炮轟這個明星,明天惹怒那個明星,進而被那些明星的粉絲們噴口水……其實王思聰也不是天生那麼作的。可見,首富都豁得出去,何況是你呢?
讀者又要追問,他們都是名人啊,自帶影響力和粉絲關注度的。我等創業民工哪裡來的名氣啊?
「歌手XX被包養」,我們從來沒聽說過這個歌手啊?至於那個富婆我們也不知道啊?事件裡面的主人公我們其實也並不知道,但是為什麼就能吸引我們去看呢?是因為「歌手」和「包養」兩個詞之間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再加上中間那個「XX」是個男名,恰恰就是催化劑……
舉個例子:《某品牌CEO被美國石油大亨當街暴打,事出有因?》《創業做驗光車配眼鏡,目的只是為了車震方便?》《性感女星XXX豪砸X千萬美金,只為出軌男友創業?》……聰明人看到這些標題就應該懂得舉一反三了吧?
第二,負面新聞後如何收場?
是的!這才是關鍵!「寶馬事件」中,馬蓉和宋喆是火了,但是估計這輩子再也抬不起頭來了。所以,負面新聞的PR策略是把雙刃劍,玩好了你可以名利雙收,玩不好就相當於自尋短見。
那麼如何才能控制好輿論,把壞事兒變好事兒呢?
1.事後闢謠:這是最最常用的方法。明星惹事兒了,經紀人恰時的發表闢謠聲明。前段時間有個小事件,就是中國新歌聲XX學員遭遇導師潛規則。事後我們看到經紀公司用「紋身比對」來闢謠,然後公眾們就相信了。再然後這個學員就火了,在PK戰中也贏了,估計接下來就開始商演報價了……其中套路你懂的!
2.水軍倒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網際網路的地方就有水軍。這是公開的秘密,已經不足為奇,廣大讀者們雖然覺得這個很可惡,但是有時候對水文還是會信以為真。那麼我們創業者就沒必要藏著掖著的了。
這段時間有個比較著名的創業項目上線不久,鋪天蓋地地在各大媒體平台看到各種「軟文」,一篇質量並不高的文章,閱讀量幾十萬,評論數幾百條。正面評論90%,而那些真實的負面評論被壓縮到只有10%,你說這是誰幹的?
3.王顧左右而言他:還記得雷軍的「Are you ok」嗎?還記得郭富城開車時緊握某網紅的手嗎?很多很多紅紅火火的事件,當事人後來澄清過嗎?辟過謠嗎?都沒有!為什麼?因為他們正乘著熱度發布新產品、新專輯、新電影呢!
滿滿的都是套路,你搞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