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學習教育 | 青年vs五棚:過一過二不過三!

2020-06-17     上海崇明

原標題:「四史」學習教育 | 青年vs五棚:過一過二不過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自全區動員開展「迎花博、治五棚」專項行動以來,港西鎮青年爭當人居環境整治「宣傳員」「先鋒員」「表率員」,主動作為、奮力擔當、衝鋒在前。他們是挨家挨戶宣傳動員、一磚一瓦幫拆幫清,在農村優化人居環境中綻放青春光芒,不負青春韶華。

為展現港西青年在「五棚」整治專項行動中的力量和風采,鎮團委開設「青年與五棚的故事」專欄,講述青年「對抗」「五棚」的「鬥爭」史。

今天,讓我們聽聽

雙津村青年治「五棚」的故事

青年vs五棚:過一過二不過三!

01

十餘次上門,圓滿「收復」「五棚」

——By:薛丹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要保持耐心和恆心,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雙津13隊的黃阿姨是一名獨居老人,子女長期居住上海,基本不回崇明。為增加日常生活收入,黃阿姨就將家裡兩間房租借給外地來崇人員張某一家。為提高人均居住面積,張某一家私自搭建了7個彩鋼板棚,作為煮飯、居住等生活場所。由於張某私搭彩鋼板房以及不良的居住環境,引發周邊村民的不滿。今年以來,周邊村民多次到村委會反映情況。

作為13隊的片區聯繫人,薛丹承擔了解決這一矛盾的責任。正值疫情爆發期,溝通協調工作只能暫緩。3月初,疫情逐步好轉,薛丹決定上門動員黃阿姨清理宅前屋後環境,同時勸說張某一家拆除7間彩鋼板棚。薛丹笑稱:這就開啟了十餘次上門動員的「啟動鍵」。

第一次上門,March 3

當和黃阿姨說起宅前屋後環境整治的時候,黃阿姨爽快地答應清理。但當聊起租借房屋周邊環境以及拆除彩鋼板棚的時候,黃阿姨面露難色,表示張某一家因疫情還未返崇,無法自作主張拆除張某搭建的7間彩鋼板棚。

內心os:哎,只能等等了

第二次上門,March 10

張某妻子回到出租屋當天,黃阿姨主動向村裡報備,但當張某妻子知道村裡要拆除他們居住生活的7間彩鋼板房時,張某妻子委婉地表示要等老公回來才能決定。

內心os:我就不信,這個棚還拆不了!

第三次上門,March 15

了解到張某已回崇,我與駐村指導員周婷婷立刻上門,但張某妻子說丈夫在城橋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還要等15天。

內心os:媽呀,拖延這麼久,雞蛋都孵出小雞了

第四次上門,March 31

謝天謝地,終於見到了張某。張某講話很客氣,但隨後他的話,真的讓人哭笑不得。他說這是他們崇明唯一的家,現在仍在疫情期間,住的地方還沒定下來,貨物也沒有地方存放,根本搬不了。

內心os:我是不是還是太溫柔了?要不要狠一點!

在接下來的兩個禮拜,薛丹每周上門兩次,她說:「跑他家比我跑娘家都勤快。可能被我真情感動,或者他覺得面子掛不住,4月中旬的某一天,張某主動聯繫我,同意搬遷並拆除7間彩鋼板房。」歷時近2個月的「拆棚」記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薛丹說:「不管怎樣,這家人家都十分支持和配合我們,特別是張某的一句話讓我十分感動,他說:『其實我們也十分感謝你們村裡,給我們提供生活的地方,不管怎樣我一定會配合你們的』。」

01

靈魂三問,只能另闢蹊徑

——By 茅雯蔚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攀比」心理,別人家裡漂亮了,我們也要漂亮,抓住這個心理,「五棚」戰鬥肯定能贏!

頌平16隊的財富伯原為黨小組長,因為年紀大了,子女日常工作忙碌,照顧不周到,所以住到養老院。財富伯老宅西邊有個簡易的堆放柴草的彩鋼棚,是這次「五棚」整治的重點。茅雯蔚作為該片區聯繫人輾轉多次終於聯繫到財富伯子女,通過電話聯繫希望他們能將彩鋼棚拆除。

「為什麼要拆?」

「其他人都拆了嗎?」

「棚拆掉了,裡面東西放哪?」

財富伯女兒的靈魂三問,讓茅雯蔚意識到這個棚不是嘴上說一說就能解決的。

之後,茅雯蔚只要碰到兄妹倆,都會時不時地聊起彩鋼棚拆除的問題,大到講政策環境,小到講鄰里關係,但他們依然堅決的表示——不拆。

茅雯蔚說:「當時想,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弔死,他家不拆,那我先動員其他農戶,就像我們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一樣的作戰方式,講不定最終會有轉機。」

「農村包圍城市」的作戰方式的確有用。頌平16隊的隊長帶頭率先拆掉了自家3個「五棚」,並幫助周邊農戶拆掉了近7個棚250平方米。農戶家裡環境好了,都喜歡向其他農戶進行「炫耀」。「環境好了,心情好了,隔壁鄰居都喜歡到我家噶三胡了。」

為了讓財富伯子女有更深切的感受,茅雯蔚帶著兄妹倆挨家挨戶查看隊里「五棚」整治情況,當了解到隊里所有「五棚」都已經拆除,就剩自己家的時候。兄妹倆也覺得不好意思,當場同意村裡拆除彩鋼棚。

第二天,當茅雯蔚聯繫兄妹倆準備去拆棚的時候,兄妹倆電話里直接回覆說昨天下午就已經拆掉了,並表示,父親是老黨員,應該要起表率作用,不能什麼事情都麻煩村裡,我們自己能做的就先做了。

01

干群的「魚水情」是慢慢培養的

——By 陳嘉鋒

或許就是一份簡單的關心,讓村民與村委會的關係更加緊密。

雙津8隊顧氏兄弟家有間豬棚,原先以畜牧業支撐家裡生計,前幾年因響應政府號召開展生豬退養工作,導致豬棚空置很久。作為該隊的片區聯繫人,陳嘉鋒對接起該戶「五棚」拆除工作。「原本想,顧氏長兄作為隊長,肯定會帶頭拆除,拆除工作肯定非常順利。」陳嘉鋒回憶說。不曾想到,最終結果卻事與願違。

「我作為隊長,本該帶頭,但因豬棚並非我一家,其中有我兄弟以及我母親,肯定也要經過他們同意。」顧隊長無奈地和陳嘉鋒說。

要想說通顧隊長的兄弟和母親可以說是一場「馬拉松」拉鋸戰,因為一些歷史原因,顧隊長的兄弟和母親與村委會有很深的誤會和矛盾,顧隊長的兄弟甚至放狠話說:「我不靠你們村裡一分一毫,休想拆我家的一厘一地。」

「霸王硬上弓,可能行不通」,為了緩和顧氏與村委會的關係,陳嘉鋒每天早上跑一圈雙津8隊,向隊里其他村民了解顧家情況,並動員周邊與顧家關係好的村民幫忙去做思想工作。這一來二去,顧家思想上也有點鬆動了。正巧此時,上級相關部門對前幾年顧隊長兄弟的見義勇為獎勵下撥下來。陳嘉鋒借著上門轉交獎勵的契機再次動員他拆除「五棚」,並對他說:「你作為一名退伍軍人,是好樣的!我們之間不是敵對關係,而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周圍村民見狀,也幫著說:你看,見義勇為的人黨和政府不會忘記你的,現在政府需要你配合了,該拆的就拆了吧。

顧隊長的兄弟接過獎勵,沉默了片刻,委婉地表示,豬棚現在基本閒置,但家裡還是由老母親做主,只要她同意拆,我們就拆。顧氏老母親見倆兄弟都默認同意拆除豬棚後,表示:我年紀大了,只要兩個兒子同意拆,我不反對。

顧姓兄弟家的豬棚拆除工作塵埃落定後,「意外」也隨之而來,8隊的村民都主動聯繫村裡,表示隊長家的「五棚」都拆了,那自己家的破舊「五棚」也一併拆除吧。就這樣,8隊的「五棚」拆除進程順利而有序地推進之中。

哪有什麼一蹴而就的成功案例,都是一點一滴磨出來,一天一天跑出來的。港西青年的「五棚」故事,是印在他們手臂上黑白分明的色差;是掛在他們眼圈周圍的暗黑沉澱。

「五棚」整治,港西青年在行動!

作者:美麗港西

編輯:陸海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96PxXIBfGB4SiUwHfy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