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活不能自理,而這一噩夢因「神經重布」手術而得以終結。
保羅·魯賓遜(Paul Robinson)的噩夢始於2015年2月。當時他從自行車上摔下來,傷到了頸部脊髓神經,手徹底無法動彈,只有上臂和肩膀勉強能動。事故發生後,他不得不搬到父母處居住,連吃飯都需要幫忙。
「神經轉移」手術讓癱瘓者重獲自理能力
當年聖誕節前夕,他去醫院做了「神經轉移」手術,這是個無比痛苦的過程。術後經過復健和理療,他學會了如何移動自己的手和手臂,現在又可以靈活使用刀叉、扭鑰匙開門、打字、寫字。
現在,保羅在大學學習工程學,還可以去運動,如輪椅橄欖球。這是他癱瘓後從不敢想像的生活。儘管只是恢復了部分功能,但這種改變對他來說已經是天翻地覆的了。
「神經轉移」手術是什麼
這種神經轉移手術針對的是因脊髓神經受損而四肢癱瘓的患者。患者需具備挪動上臂的能力。手術中,醫生把部分非關鍵神經切斷,重新接到關鍵神經上,使患者可以伸開手臂,開、合手掌。比如,醫生可以把控制旋轉手腕的神經改連到控制伸展手指的神經上,這樣當患者想轉腕時,他能就伸開手指。
該神經轉移手術給了癱瘓患者一個全新選擇,使患者可以具備手臂和手的基本功能,患者因此重獲獨立生活的能力,投入到家庭和工作中去。
並非萬能,只適合部分患者
但神經轉移手術並不能解決所有癱瘓患者的問題。患者受損的脊髓神經不能太高,那樣就沒有可重新布線的神經,也不能太低,那樣這個手術根本沒必要,因為這種情況下手臂是不受影響的。
研究人員稱,世界上每年有25萬可用該手術解決癱瘓問題的患者。
毫無疑問,這種手術無法使患者重獲全部功能。手術目的主要集中在兩個區域,一個是開合手掌,一個是伸開手臂去取東西。
也就是說,手術後,患者的手臂實際就像汽車生產線上的自動機械臂。去取一個東西時,要控制著把手伸出去,張開、旋轉,然後抓住、捏牢。
此外,手術也不是百分百成功。臨床試驗研究中,醫生對16個患者做了59次神經轉移手術,其中有4次失敗,導致兩名患者該部分神經永久喪失功能。
手術的最佳時間是最初受到傷害半年至一年的時候。
華盛頓大學的艾達·福克斯(Ida Fox)博士稱,對於脊髓神經損傷所致癱瘓患者,神經轉移手術在修復其手部功能上取得了巨大進步。她指出受傷後儘快進行手術十分重要,並希望該手術可以讓全世界類似患者受益。
參考資料:BBC:「Rewiring nerves」 reverses hand and arm par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