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繡花工藝是外砂毛織的根
外洋抽絲技巧是外砂毛織的魂
潮汕繡花歷史悠久、工藝精細,是我國的四大名繡之一。
南宋時期,中原地區日用繡品已十分流行,後因動亂而隨「宋室南遷」,高超的繡藝隨移民傳入潮汕,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就這樣紮根潮汕大地並不斷完善著。
400多年前的明代中後期,潮繡已形成專門的產業和產區,民謠「東門曬魚網,西門擺花規;南門削竹箸,北門梭腳腿」正是當時的寫照。清初,刺繡在潮汕民間更為盛行,《澄海縣誌》載「勤於女工,帛雖盈箱,不棄其治麻(刺繡)」,針法上也比此前更為豐富;清末民初,是潮繡最繁盛的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刺繡作坊和手藝精湛的民間刺繡藝人。
當年外砂姿娘就是這樣繡花打羊毛衫
這個時期隨著汕頭開埠(1860年)後,西方文化漸漸滲入潮汕地區,「西式花邊」(一種裝飾性布樣)就在此時傳入汕頭。1866年商魯鱗洋行的一位船主太太帶來花邊讓人練習編織,織出的產品統一運回德國出售。其後,浸信會又有一位英國修女從日本帶來檯布、手帕樣品,組織一定規模的生產。後來一個叫納胡德的女傳教士發現潮汕刺繡針法優美精巧,於是她請當地潮繡藝人參與到花邊製作上來,這一結合交融,使繡品益顯優雅細膩、絢麗多姿,與原來工藝有天壤之別。產品迅速轟動歐美市場,成為上流社會之尤物。
這種新款花邊、檯布也在潮汕地區迅速發展為一大產業,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手繡、機繡、挑繡、發繡、珠繡,以及繡衣、戲服、紙繡、香包,無不與潮繡親密聯姻,官方謂之「抽紗」,民間俗稱「鉤花」、「做花」。
外砂,處于澄海城和汕頭埠之間,易於接受外來工藝技術影響。清末民初,外砂就出現織廠,專業生產布匹和襪子。後來因洋貨傾銷,洋商品潮水般湧進國門(就連火柴都從日本進口),外砂新興的織布、織襪兩個產業,在浪潮中被淹沒,但為外砂留下紡織業的傳統和種子。勤於女紅的外砂姿娘一直是潮繡的主力軍,且世代傳承。東溪村著名家族「七家內」,就一直保留著「男耕讀,女繡花」的古老傳統。清末他們一家二代出了七八個秀才,他家至今還珍藏著當年女子繡花的花稿——《美華十字挑繡圖(第十集)》(1928年)。
東溪七家內珍藏的民國花稿
「日照堂前花蕊嬌,毛箸絲線手中挑。花隨玉指添春色,繡成相思滿園飄。」毛箸打毛衫,曾經是流行外砂大地的手工技藝,是不少家庭婦女的活計,會勾花,會織網,會打毛衣,就有了一項生存技能了。就在中原繡藝南下千年、外洋抽絲西來百餘年後,也即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外砂的毛織產業終於破繭而出,從小到大,成為一個朝陽產業,實現了外砂毛織產業的「三次跨越」和「二個積累」,形成產業集群。外砂相繼被定為中華毛衫名鎮、廣東省潮式毛衫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廣東省潮式毛衫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廣東省潮織小鎮創建示範點。
勤耕力作,刻苦耐勞的潮人品質
使外砂「潮式毛衫」從小變大
外砂人素有手織羊毛衫自用保暖的傳統,而出現機械編織毛衫,且形成專業鎮規模化生產,至今只有四十來年。
早在改革初期,外砂鎮根據本地既有「勾花」、「釘珠」、「刺繡」和手織毛衣等潮汕傳統工藝,又有大量富餘的廉價勞動力等優勢,積極引進毛衫加工項目,鼓勵農民各顯神通尋找渠道,從「小」做起。正是由於手織毛衣所需的生產規模很小,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產單位,所需的生產工具很簡單,只需幾根隨身帶的小棒針,這迎合了當時貧窮而勤勞的潮汕人的特點,形成了婦女們起早摸黑,隨時隨地織毛衫,男人和小孩一有空就幫忙紡紗、送貨的勞動氛圍。大量的勞動者使外砂鎮迅速成為毛衫的大加工區,吸引了很多商家慕名而來。大量的簡單勞動密集型工作,為農民增加了收入,更為外砂「潮式毛衫」的發展積累了原始資金。
外砂姿娘仍然熟練手打羊毛衫
敢為人先、團結協作的潮團風貌
支撐著外砂「潮式毛衫」以小取大
1982年 ,外砂龍頭村青年陳鵬生自籌600塊錢,在外面買了2台舊織機,悄然辦起一個毛織家庭作坊,做起「吃螃蟹」第一人。一家子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掙到「第一桶金」,創辦一家電腦毛織公司,引發當地農民群起仿效。剛起步時,大多是「夫妻店」、「兄弟檔」,小作坊式。由於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多人只能買一兩台織機,在自家騰出空間進行生產,全家都是工人,承擔著款式設計、原料採購、生產管理、產品銷售等所有工作。家庭作坊,屬於小本經營,客戶要求大批量供貨,這遠遠超出自己的生產能力和資金能力,卻又不甘心放棄到嘴的肥肉,於是想出沿用到現在的模式:一家接單,多家合作生產。實現生產模式從獨立單幹向聯合生產跨越。
早期的手搖織機
隨後,龍頭村陳遂芝等幾位企業主,積極與香港客戶合作,率先在全鎮辦起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專業從事毛衫加工出口,經濟效益尤為顯著,實現了外砂農民從加工產品向自主生產產品的跨越,這是又一次跨越。
開拓創新、好學上進的潮汕精神
驅動外砂「潮式毛衫」以小勝大
1996年,繡花女蔡愛華在自己的家庭作坊中,醞釀著外砂「潮式毛衫」的變革。深受潮汕文化薰陶的她,帶領同事突破機織毛衫只是作為「保暖內衫」的局限,創造性地把傳統的「勾花」、「釘珠」、「刺繡」和手織毛衫等傳統的潮汕工藝作為設計元素,糅合到毛衫的設計中,開發出具有獨特潮汕韻味、時尚美觀的外裝。
忙碌縫盤女
蔡愛華成功的華麗轉身,開闢了整個產業發展的新天地:在市場方面,從國內到國外得到逐步拓展和積累;在人才方面,傳統技藝和現代理念得到交融和積聚;在產品方面,實現了從「保暖內衫」向「時尚外衣」的跨越。蔡愛華因此成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彭佩雲親筆題寫「愛國愛鄉;華章勤織」的嵌名聯予以點贊。
團隊研發多出精品
隨著企業的發展,愛華公司深深地體會到「知識就是財富」、「管理就是效益」的道理。而這,正是外砂「潮式毛衫」5萬多產業工人一次次衝擊、一次次奮鬥的共同理念。
她們一方面不斷完善各項管理制度,通過聘請專家教授,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及時有效的調整經營策略,使企業向管理現代化、銷售網絡化、質量標準化、品牌國際化的方向努力;另一方面,積極同中山大學合作,創辦了中山大學汕頭愛華培訓基地,藉助中山大學中外管理研究中心的人才智力資源,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提升整個產業的水平,致力於提高外砂「潮式毛衫」品牌在全世界的知名度。2002年,愛華毛織工藝有限公司和安柏服飾有限公司先後晉升省級企業,「發運」成為廣東省著名商標,這些標誌著外砂「潮式毛衫」經歷一道道溝溝坎坎,終於把小家庭作坊磨練成能夠勝任國際競爭的大企業。
電腦織機車間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外砂的企業家深知「單憑力氣難發家,依靠科技能致富」的道理,針對發展趨勢和「用工荒」問題,積極引進電腦織機代替傳統機械織機,進行數字化設計、數字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愛華毛織工藝有限公司於2006年率先免稅引進德國斯托爾多針距電腦織機38台套,每台均價45萬元人民幣。至2016 年底,全鎮擁有電腦織機 1 萬台套。每台電腦編織機相當於 6至8個熟練工人的工作效益,有效的節約了勞動力,較好地解決了「用工荒」問題,使產業集群走向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外砂毛織產業版圖
外砂毛織產品銷往國內外
目前全鎮擁有毛織服裝生產、貿易、輔助等相關企業近2000家,產業工人近3萬人,專業設計人員超過1000人,每年至少開發10萬個花樣品種供客戶挑選,產品70% 銷往中東、西歐、南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總量7成以上,成為「潮汕毛織軍團」的主力軍、核心區,被媒體譽為「東方霓裳城」。2016年,全鎮毛織服裝行業實現產值52億元,穩坐外砂經濟半壁江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0WxlXEBfwtFQPkdp3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