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鍋飯」竟能私人定製!「舌尖上的養老」就在普陀這裡→

2019-12-28     上海普陀發布

飯菜不夠香、就餐地點遠、送餐不給力,當下的為老助餐,服務質量還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間。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普陀區緊緊鎖定老人就餐訴求從「吃得上」到「吃得好」的持續升級,找問題、抓落實,力求更漂亮地答好「舌尖養老」這張考卷。

民以食為天,但是對於一些空巢、獨居、懸空的高齡老人來說,要想吃好一餐飯卻不那麼容易。近年來,普陀區各街鎮新增了不少助餐點,初步構建起一張助餐服務網。不過,隨著網的鋪開,各種新訴求也隨之而來。

老人甲

吃飯最好就是豐富一點。

老人乙

對老人來說送餐最好,最好有點餐,不是固定的。

社區養老顧問劉振鳴也聽到過不少老人提意見:「老人說飯太硬,我們就適當地去調整爛,但是又有老人說太爛太軟,我們要慢慢地摸索改善。」

為了收集更多的心聲,今年9月以來,普陀區多部門實地走訪了各街鎮的居民區和助餐場所,並訪談了一百多名老人,發現助餐點目前存在分布不均衡問題。

就這一問題,區民政局、市場監管局、發改委、規劃資源局以及各街鎮迅速聯動,重新研究網點布局,並通過區域化黨建,充分調動社會餐飲服務企業參與助餐,成為這張網的重要補充。以長征鎮為例,就通過打好「時間差」,在白領密集的天地軟體園附近的片區食堂,為老人開闢出一個清凈的就餐區域。

長征鎮老齡辦工作人員劉佳介紹

「分時用餐,白領11:00~12:00是用餐高峰期,那麼我們將老人就餐時間調整在10:30就開始,這樣就可以錯開來。」

織密這張網後,如何更好地激活每一個網上的「點」,實現從「一頓午餐」到「一日三餐」,從「工作日供應」到「全年無休」,從「上門就餐」到「上門送餐」,是更大的挑戰。首先,要讓老人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入手。

大廚:「這個鍋有鍋氣,好吃的話就是多放點料……」

從選料到火候,每家食堂的大廚都被要求做菜「要走心」。劉佳介紹,為了避免口味長期不變,最近他們還開啟了一場大廚輪崗行動。

「社區食堂的廚師定期地在兩個地方調換,這樣口味會不一樣。」

在此基礎上,打破「大鍋飯」式的助餐服務,打造智慧點餐系統,像外送平台一樣提供最便捷的送餐服務,都成為普陀下階段提升為老助餐服務的目標。在趙飛看來,要甄選出能夠給力落實這些計劃的社會第三方運營機構,首先就要打破助餐服務補貼的「大鍋飯」:

「要抓緊推進以獎代補,就是說做得不好,我不補貼你,不是你做的好不好,我都給錢。老年人到底有多少人來,商家報數據給我,真實性我們要把握,我們打算要和銀聯去談,因為敬老卡它涉及到六大行,它都可以統計去對比它的真實性。」

資料來源:同心的力量

編輯:謝雨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w5HSW8BMH2_cNUggk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