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宅在家的這段時間,很多人都看了《傳染病》。
我也是,而且是三刷。愈發佩服這部電影。
2011年時,僅6000萬美元投資的該片,竟然請到了三位奧斯卡影后:瑪麗昂·歌迪亞、格溫妮斯·帕特洛、凱特·溫絲萊特。
男星方面,有馬特·達蒙、裘德·洛、布萊恩·科蘭斯頓(《絕命毒師》里的老白)和勞倫斯·菲什伯恩(《黑客帝國》里的墨菲斯)聯袂出演。
連一個路人角色,都是何超儀這一級別的明星在扮演。
怎麼做到的?
首先,這是有警世意義的一部電影。它或許沒有跌宕起伏和各種反轉,但卻擁有最貼近現實的視角,幫助人們從整體、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傳染病疫情時的事態。
其次,明星們在拍攝這類電影時,是不會計較片酬的。
在這裡我想插段私貨。有人反對演藝圈高收入,並將之同科研人員的普通收入對立起來——這樣的觀點是錯的。
任何行業,都只有金字塔尖的人,才擁有高收入,演藝圈和科研界都一樣。
而且,兩者並不是對立的,只是分工不同的勞動人民罷了。
在可以做出貢獻的時候,大明星們,會同樣願意付出——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戲子說穿了,跟我們一樣,都是社會皮毛罷了。
《傳染病》這部電影,也很好地展示了這一點。
格溫妮斯·帕特洛很大牌,但她扮演的美國本土0號感染者,卻在開場沒多久,就毫無作為地死了。
這給人很大的震撼。
許多人不習慣《傳染病》的風格,覺得過於太平了,沒有起伏。
但他們不懂,這是社會派的拍攝手法,要的就是儘量真實。
而真實,就是殘酷、冷漠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病毒就是天意的延伸,不管你是誰,它不挑人。
它上映的時候,我們已經忘記了非典時期的壓力,因此總覺得其中的情節是在危言聳聽,甚至覺得沒什麼意義。
知道今年。我們突然發現,這部電影,幾乎是預言和寓言的綜合體。之前被大大低估了。
1、無人永生
電影一上來,就是影后和小孩子過世。
這完全顛覆了好萊塢大片的規律:大牌明星的角色和小孩兒,都不容易死。
藉此表現出了病毒疫情的殘酷和無差別,死神即機率,沒有特例。
2、知情不報
雖然CDC(疾控中心)建議全面隔離和公開疫情。
但當地衛生部門以「擔心恐慌」為由,拒絕了他們。
這……唉。影片中,短短12點,瘟疫就傳播到了全世界,800萬人感染。
3、僧多粥少
疫苗研製成功後,來不及生產,於是決定搖號。
但是DCD的主任和他太太卻優先拿到了兩支。
只不過,這不是他的意願,而是上級的命令。
等到因為疫苗分配不公而引發事件時,主任就會推出來背鍋。
但是,他明知如此,還是同意了,無私與自私,人人皆有。
4、妖言惑眾
疫情時期,除了天災,還有人禍。
其中謠言的成本最低、傷害極大。
電影中,一個「公知」網紅,假裝自己感染了瘟疫,然後宣稱自己通過服用某種常見藥物,治癒了自己。
網紅得到了巨量的關注,同時引發了線下對該藥物的瘋搶。
許多人在踩踏中傷亡,還有人因搶藥而被感染。
砸破藥店櫥窗的,是大大的人血饅頭。
5、專業人士
電影《傳染病》沒有單獨強調人性的黑暗,也沒有過度誇張品格的高貴。
光與暗,永遠同在。
有的人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時,也有人默默地奉獻著。
薩斯曼醫生違抗上級,在條件不足的實驗室研究病毒。
最終,他研發成功,同時放棄了這個獲得巨額利潤的機會,將研究成果,分享給了全世界。
什麼叫專業?專業沒有那麼多騙人眼淚的作秀,專業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而已。
我們敬佩他人負重前行時,不應忘記「專業」二字,這讓普通人也可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貢獻,而非僅是淚眼婆娑。
6、萬惡之源
最終,人們發現了傳染病的源頭。
美國0號感染者所在的公司致力於砍伐森林。
野生動物諸如蝙蝠,失去了棲息地,只能去到城市中。
城裡的牲畜比如豬,接觸了蝙蝠帶病毒的糞便。
豬被運到高級餐廳做成美餐,廚師長在沒洗手的情況下,跟「美國0號」握了手。
這就是一次因果報應,但代價,電影中無人能負得起。
公元4世紀,雅典瘟疫爆發,一半雅典人死去。
公元6世紀,發生在地中海沿岸的查士丁尼瘟疫,每天可以殺死7000人。
橫跨半個中世紀的「黑死病」,毀掉了¼個歐洲。
公元17世紀倫敦大瘟疫,當時5個倫敦人就有1個因此而亡。
同樣是17世紀的米蘭大瘟疫,殺死了28萬人。
公元19世紀的第三次鼠疫流行,僅在中國和印度,就造成了1200萬人死亡。
歐洲人登陸美洲時,給當地的印第安帶去了腮腺炎、麻疹、天花、霍亂、淋病和黃熱病……土著們毫無抵抗力,死者不計其數。
……
這些絕非孤立,我們同病毒的戰爭,從未停歇。
《啟示錄》中的末日四騎士:戰爭、瘟疫、饑荒和死亡,其實一直在人類身邊徘徊。
這場進化戰爭是否有終點?沒人知道。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每個人,一刻都不能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