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孩子的班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驚動了家長群。起因是這樣的:班長一向橫行霸道,因為私下裡向某個同學要錢,導致該同學偷偷的從媽媽的錢包里拿了500塊錢。後來這個孩子的媽媽發現了,追問孩子錢哪去了?孩子哭著說給班長了,因為班長朝她要錢。
於是孩子的媽媽在群里問班長的家長:"為什麼向我家孩子要那麼多錢?孩子偷偷的拿了錢,我們都不知道。"班長的家長卻很冷靜地回答:"我們孩子說了,只拿了你們50塊錢,已經還給你家孩子了。至於剩下的錢,我們不知道去哪了。"同學媽媽接著問:"明明說是500,你怎麼說是50呢?"班長的家長態度強硬地說:"你別冤枉人,我家孩子說就拿了50,已經還了。"
這個同學的媽媽沒有辦法,最後也不了了之。聽說是把孩子狠狠的打了一頓,讓孩子以後長點記性,不要再偷偷的拿錢了。
對於班長的行為,我們家長是早有耳聞,從一年級開始,就朝同學們要錢,少則一元,多則五元十元,沒有想到隨著年齡的增長,竟然膽大到朝同學要幾百元,關鍵是家長還不承認。對於孩子的縱容竟到了如此地步,真的是讓我們這些家長汗顏。
對於孩子的錯誤,是包容好?還是教訓好呢?事件中的兩位家長的做法似乎都欠妥當。
首先作為被傷害的一方,孩子被班長逼著偷偷的拿錢,家長竟然毫不知情。在發現孩子的行為之後,只是採取粗暴的方式狠狠地打孩子,卻忽略了自己平時對孩子的關心少,沒有及早的發現苗頭,進行制止。
作為班長的父母,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錯了,卻一味的袒護,力證自己的孩子沒有錯,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觸犯了道德的底線。
那麼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應該怎麼樣做,才能讓孩子既認識到錯誤,又能讓孩子長記性呢?
1、 以共情的心態來了解事情原委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害怕和慌亂的。我們父母要先壓住自己內心的怒火,儘量以平靜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怎麼這次沒有考好呢?是不是題目有點難?"
"班長經常這樣欺負你,你是不是很害怕?"
"這次的作業寫得不好,是因為時間太緊張了嗎?"
"你為什麼要拿別人的東西呢?是不是很喜歡啊?"
通過共情形式的對話,引導性的讓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到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讓孩子意識到哪裡做錯了,然後針對性的想出解決的辦法。
2、 懲罰是必要的措施
孩子做錯了事情,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一種手段。懲罰有很多種,我們父母經常用到的就是"打"。"打孩子"是對孩子的一種體罰,這種懲罰方式到底對不對呢?要因事而異。
如果孩子所犯的只是行為上的小錯誤,比如寫字不好看、上課不認真聽講、和家長頂嘴、馬虎、沒有考好等,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我們好好的和孩子溝通,認真教育,採取一些必要的懲罰措施是可以的。比如:罰站、沒收零花錢、限定玩手機時間、增加作業量等。
如果孩子所犯的錯誤關乎品行道德、是非黑白,那就要狠狠的教訓孩子,讓孩子長記性,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因為這關係到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如果家長不及時干預製止,孩子的人生就會走偏。
記得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在外面玩,看到一隻雞,於是他便偷偷的把雞抓回了家。媽媽看到了,不僅沒有責怪孩子,還把雞殺了,燉了一鍋香噴噴的雞肉讓孩子吃。從那以後,孩子就養成了偷雞摸狗的毛病,長大後成了小偷,被抓進了監獄裡。有一天媽媽去看孩子,結果孩子卻對著媽媽大罵:"我第一次偷雞的時候,你為什麼不管我?害的我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媽媽老淚縱橫,悔不當初。
3、 約法三章
在弄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父母要和孩子約法三章:
以後遇到事情,不要害怕,要及時的和父母說,我們是你最堅實的後盾。
如果犯了錯誤,要勇於承認,知錯就改,我們一起解決問題。
要做一個是非分明的好孩子。
有了父母的支持和關心,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內心才不會六神無主,不會在慌亂中做出錯誤的選擇,也會更約束自己的行為,明確自己的目標,做一個誠實勇敢的好孩子。
4、 父母的反省
孩子犯錯都是有原因的,更何況古人有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孩子有了錯誤的時候,作為父母,不只是想到要懲罰孩子,更要進行自我的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就像案例中的孩子一樣,因為班長的強勢欺壓,因為父母的不關心,沒有注意到孩子心理所承受的壓力,導致孩子只能偷偷的拿錢給班長,以免遭受班長的欺負。
被發現後,父母除了責備教訓孩子之外,更應該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平時對孩子的關心是不是太少了?為什麼在孩子最無助的時候,沒有向父母求助?
而作為班長的父母,更應該對孩子的這種行為進行思考,孩子為什麼一直欺負同學?是受到家長強勢的影響,還是家長對孩子關心少?而一味的袒護,真的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嗎?孩子以後會不會走上偏路?
每個孩子的人生都是一張白紙,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畫家,在自己的人生上塗畫著美麗的顏色。家長的監督和引導,能夠讓孩子的人生圖畫多一些綠色,少一些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