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婚戀市場」羞辱過的中國女性,現在都過得怎麼樣?

2020-04-08   六層樓醫生

點擊頭像關注六層樓醫生,學習更多女性健康知識和兩性交往知識哦~

圖片設計: 番薯丫 | 責任編輯: 柴君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繫:business_6team@163.com


導言


「剩女」,指的是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仍未結婚的女性。


一個「剩」字,似乎瞬間就將一群活生生的人變成了市場上可供挑選的商品,順利結了婚的,是「被選中的」優質商品,而沒結婚的就像是商店關門時還賣不出去、只能等著被倒掉的廢品。


「剩女」一詞,從2007年正式成為漢語詞語至今,已存在了13年。現在看來,這個詞在部分人眼裡已經有點過時、土氣,這十幾年來其他更新鮮、流行的表達層出不窮,表述在變,最核心的部分卻沒怎麼變過:到了適婚年齡卻不結婚,就是不好的。


這樣的價值觀深深滲透進中國大部分的家庭里,家裡如果有個到了適婚年齡還不結婚的人,哪怕ta事業有成,生活獨立,ta也必將成為「眾矢之的」。


前段時間,一部名為《剩女》(Leftover Women)的紀錄片火遍網絡,通過對三名適齡未婚女性的生活記錄,我看見了依然充滿矛盾的、尖銳的現實。今天,就著這部紀錄片,我們從女性的角度切入,再一起聊聊「適齡未婚」這個話題。


那些適齡未婚的女性們……


街上人來人往,為迎接七夕而特地布置的紅色、粉色的裝飾喜慶又醒目,鏡頭裡,一位女性走進了婚戀介紹所。


她是這部紀錄片的第一位主人公,34歲的邱華梅(Qiu HauMei),出生於山東濱州的某個山村,大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律師。家中的5個女兒,她是最有出息的那一個,卻因為還沒結婚生子,成為了家裡的「老大難」


「你讀書讀傻了。」

圖片來源:《剩女》


受不住父母與姐姐們的拷問,她去了婚戀介紹所,面前的「紅娘」說她「不漂亮」「年紀不小」「不吃香」;她去相親,但對方表示「不接受外地」「希望女方不要比我強」;她去公園的相親角,大媽一聽她是律師,連連說「放過我吧」「不聊了」。


「律師太強勢了,如果你搬出法律法條,我們都吵不過你。」

圖片來源:《剩女》


因為不結婚,好端端的人生過成了戰爭,幾番掙扎後,華梅選擇了逃出桎梏,出國留學。


「好端端的人生過成了這樣,就因為不結婚。」

圖片來源:《剩女》


第二位主人公,28歲的北京女孩徐敏(Xu Min),中傳畢業,工作出色,家裡買好了房子車子,就等她有個著落。她有過感情經歷,也參加過不少相親活動,但因為母親看不上,最後都不了了之。


小時候不聽話就被母親丟在街頭的陰影,讓她習慣了逆來順受。只要母親不點頭,結婚這事永遠遙遙無期。


第三位主人公,36歲的蓋琪(Gai Qi),北京一所大學的助理教授。與前兩位女性不同的是,她在一年內迅速完成了相親、結婚、生子的過程,走了她母親口中「常人都走的路」


婚禮當天,親朋好友臉上喜氣洋洋,但作為當事人的她,坐在喜床上面無表情……


圖片來源:《剩女》


適齡未婚者的壓力來自於哪裡?


影片的內容介紹暫時就到這裡,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這一切是通過外國導演的鏡頭展現給我們的,雖然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里,中國的婚姻現狀、婚戀市場、兩性擇偶觀、社會主流的婚姻觀念等問題被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


從三位女性的故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家庭背景、人生經歷不同的她們在「婚姻」大海中的掙扎,也看見了如今適齡未婚者的壓力來源。


童話里的結局大多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年少時,我們中的大多數也曾以為兩個人最終步入婚姻的殿堂是為了給愛情畫上圓滿的句號,但隨著成長和經歷,我們慢慢地明白有些時候結婚也可能只是因為合適


現實中,又有多少人連合適的、符合內心基本期望的人都遇不到呢?於是,這成為一部分大齡未婚者的壓力來源之一。


Ta們並不是不想進入婚姻,而是還在尋找可以一起步入婚姻的人,就像邱華梅一樣,曾經的她尋尋覓覓都尋不到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尊重女性」的人。


「最重要的是,必須尊重女性。」

圖片來源:《剩女》


那麼,是要繼續等待,還是隨便找個人湊合湊合一輩子?不管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這對於每個人而言,都不是能輕易做下的決定。


第二層壓力來自身邊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親戚。家長不對兒女的婚姻加以干涉是極其罕見的,即使是兩情相悅,最終能否結婚也不全看當事人的意願。


比如邱華梅,儘管她是個有獨立思想、視野開闊的女性,面對親人「不結婚可不就是判刑」「不結婚,你再幸福也不叫幸福」「她不結婚就像入了邪教一樣」的話時,也只能節節敗退、崩潰流淚;又比如徐敏,明明自己已找到覺得不錯的人,卻因為家人不同意,每段戀情都不了了之。


被父母催婚、阻攔大概是當代年輕人共通的痛了,每一次聊到這個話題,作為兒女,我們都像在接受一場拷問。歸根結底,是因為幾代人之間觀念的不同,在大部分父母眼裡,婚姻是責任、是傳承,是每一代人的必經之路,但事實上,婚姻是人生的一種選擇而不是必需


「我們不能打破規則。」

圖片來源:《剩女》


最後一種壓力來自於我們生長的環境。雖然越來越多人注重自我,倡導自由,但目前的社會觀念仍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適齡未婚的人,不管是否主動選擇單身,作為少數的那一批,必定要承受大環境的壓力。


寫到這,我又想起了那個「紅娘」的話:「你覺得你34歲的年紀在婚戀市場還算好嗎?」


「你覺得你的年紀在婚戀市場還吃香嗎?」

圖片來源:《剩女》


對於女性而言,她們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給出的壓力是呈正相關的,很多專家認為女性最佳受孕年齡是23~30歲,過了35歲就是高齡產婦,風險要大得多。


在所謂的「最佳生育年齡」面前,女性通過自身努力創造出的閃亮璀璨的人生,似乎也變得一文不值了。如果到了年齡還沒結婚,再等下去,連孩子都不一定能生,怕是要孤獨終老一輩子。這一系列在世俗眼裡「不正常」的做法,難免要被各路人士說一些閒話。


貼「剩者」標籤,到此為止!


年齡到了,既沒有結婚也沒有生孩子的女性,就該被貼上「剩女」的標籤嗎?只因為不走大多數人走的路,就該被否掉自身的所有價值嗎?


不,她們不是結不了婚,也不是被挑剩下的。優秀的她們,能獨立生活也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有權利也有資本去尋找那個對的人,或者選擇不婚。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中國女性對本國GDP的貢獻率是41%,這個數據在全球名列前茅。


亞太地區各國女性對本國GDP的貢獻

(點擊可查看大圖)

圖片來源:麥肯錫《平等的力量:亞太地區性別平等之路》


無論是在學業,還是在職場,女性創造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像的,無論是在人來人往、繁華的CBD、SOHO,還是在鄉間田野,依靠自身努力推動社會發展的不是只有男性。


這麼說並非想引起男女性別對立,只是就目前大環境來看,在「適齡未婚」面前受到更多歧視的,仍然是女性。當然,適齡未婚的男性,也不該被貼上「剩」的標籤,被催著成家立業,並成為家中獨挑大樑的那個人


結婚生子,從來都不是每個人唯一且必須走的那條路。


如果你選擇了它,你要面對的可能是大小家庭的各種瑣碎,兩個人甚至是兩個家庭觀念的碰撞、磨合,你要花時間、精力去經營守護家庭,但當然,你也可能同時擁有了更多的愛,更多的溫暖和陪伴,有著貼心的伴侶、兒女繞膝的煙火氣息;


如果你選擇了其他路,也許你要面對的就是獨自生活,不確定的陪伴和深夜回家無人守候的黑暗,但當然,你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不需花費精力去操持家庭的瑣碎,可以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


總之,只要你做好了承擔後果的準備,無怨無悔,那就請自信地邁著大步朝著你選定的方向勇敢走下去


結不結婚跟幸不幸福無關,不結婚不代表不可以有伴侶,而且也不是只有捆綁在另一個人身上的幸福才叫幸福,一個人也可以有一個人的自在美好。



《剩女》紀錄片拍攝於2015~2017年,在它正式面向觀眾時,邱華梅找到了她心中的那個人並定居德國,堅定做自己的她,得到了自己追尋的答案。


旁人規劃好、擺在你面前的「To Do List」,即使你一項項打鉤完成,但違背了自己的內心,這些事又有什麼意義呢?自己的人生,為什麼要任由別人指指點點?我就要這樣,又有何不可呢?


當你堅定地想要做自己時,那些迫不及待跳出來反對你的聲音,或許就只是你背景音樂里的一點點雜音,無須過於在意,畢竟你的人生,是由你自己負責。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點擊頭像關注六層樓醫生,學習更多女性健康知識和兩性交往知識哦~


參考文獻

[1]McKinsey Global Insitute.The Power of Parity: Advancing Women's Equality in Asia Pacific[R].McKinsey&Company,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