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品牌是人工成本最敏感的行業
日本和美國的貿易摩擦推高了日本本土企業的運行成本,高密集加工類企業需要再次轉移來獲得新生。以世界知名運動品牌阿迪、耐克來講,此時他們需要轉移陣線來降低製造成本。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標杆,服裝鞋革業具有了天然的飄逸性。以阿迪來說,最早的生產基地設在歐洲。隨著產業轉移,阿迪在生產在日本落地,隨後又流向了成本更低的韓國和台灣。而這一流動,正是產業轉移的風向標。
1、 美日貿易摩擦的根本是日本挑戰了美國科技領域
日本汽車衝擊了美國本土品牌市場
20世紀80年代,是日本經濟的超黃金時期。其主要成就就是代表工業品的汽車產量全面超越美國,而低能耗高效舒適的日本車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導致了日美貿易巨大逆差,與此同時美國工業卻陷入了滯脹狀態。
日本另外一個領域突破就是半導體,在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的生產領域,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在這之前,這一領域一直是美國的獨霸天下局面。隨著日本該領域崛起,美國市場占有率在不斷下滑,演變到80年代中期日本逆襲成為最大的DRAM製造國。
1982年,日本電器公司(NEC)開始涉足個人電腦行業。隨著本土文化個性化的設計,推出市場就把IBM公司打的落花流水。美國學者在不同場合舉行演講呼籲政府警惕日本,而日本本土依然沉寂在締造經濟奇蹟的功勞簿上。
終於,美國開始對日本動手。以廣場協議的方式逼迫日元升值,利用金融手段狙擊日本,最後日本經濟遭遇重創。半導體行業被完全瓦解失去往日活力,而日本的近鄰韓國瞧準時機,順利接手時至今日韓國都是晶片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
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經歷泡沫經濟後,高密集型產業已經不適合日本土壤,他們必須尋求下一個生存環境生根發芽。而得天獨厚的韓國、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承接,這一次的產業轉移直接把這四個地區經濟推向了另一個奇蹟。
2、 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
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奇蹟
廣場協議導致日本本幣升值,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刻不容緩,代工類企業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區域流動就成為了必然。這一時期的幸運兒是後期成為四小龍的韓國、香港、中國台灣以及新加坡。這幾個經濟體的共性是物資貧乏而人口綜合素質較高、臨海方便物流運輸等先天優勢。
對成本較為挑剔的紡織鞋帽類企業先行一步,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運動品牌,他們率先紮根於台灣。而隨著科技產業的進步,電子類代工企業開始嶄露頭角,比如現在不可一世的台企富士康。
隨著產業轉移東風,四小龍經濟完成了升華。我們看一組數據,中國台灣1980年的出口數據是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的出口是1970年的40倍、新加坡1980年的出口數據是1970年的10倍。在外向型經濟的幫助下,四小龍儼然成為了世界貿易的核心力量。
1985年後,日本企業在四小龍的投資首屈一指。幾乎在四個經濟體的合資企業中都能看到日本資本的影子,據聯合國統計數據表明,70年代到80年代跨國公司有上萬家與日本資本有關。
隨著亞洲四小龍經濟的崛起,他們表現就是國內外匯儲備增幅巨大。我們以中國台灣舉例,這一時期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我們總結這一次的產業轉移,主導者是日歐美為主導。表現為密集型產業的流動為軌跡,產業的流動為當地經濟帶來了資金與技術。但是也帶來了經濟隱患,幾乎在90年代末亞洲經濟危機時期四小龍受到的打擊也是最大的。
3、 高速經濟發展帶來的資產泡沫
泡沫在發展中生成
巨大的外匯儲備催生了本土資產泡沫,而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各種成本上升。主要表現為人工紅利的消失,土地成本的水漲船高。這一時期對成本最敏感的運動品牌阿迪生產基地準備再次轉移,他們這次瞄準的是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這次和他們攜手同行的是同樣對成本敏感的代工企業富士康,隨著大陸優惠政策,他們分別選擇在長三角與珠三角落地。而四小龍的故事並沒有完,他們還要面臨資本泡沫與經濟危機的考驗。
時間跨度來到了90年代末期,此時四小龍都經歷了經濟增長的奇蹟。他們本國的資本市場在狂歡中度過,香港股民這一時期可謂富得流油,鮑魚、魚翅撈飯成為了投機賺錢的便當。與此同時,四小龍的房價經歷了全民富裕時代。而亞洲經濟危機在97年卻不期而至,首先是金融市場的暴跌,跟上的就是房地產類價格腰斬後的腰斬。一時香港居民談樓色變,全民炒股的資本狂歡也變成了家家資產縮水。國際做空大鱷索羅斯在泰國的手後把對象瞄準了香港,他們通過金融操作準備做空香港,一時恐慌情緒密布。
這一時期因為投資破產的人開始增多,比較有名氣的就是影視明星鍾鎮濤,他有個敗家太太參與了香港樓市炒作。當香港樓市泡沫破裂,鍾鎮濤面對的就是個人破產。香港樓價經歷兩次腰斬後長達十年未能恢復生氣,而股市因為祖國母親的幫助並美元發生系統性風險,這一次索羅斯鎩羽而歸。
作為四小龍的其他三個經濟體卻並沒有那麼幸運,他們無不經歷了金融資產泡沫帶來的經濟創傷。而這一次的經濟幸運兒面臨了當初日本一樣的境遇,而產業轉移再一次發生在了亞洲,雖然有些先見之明的企業早早的已經開始布局。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準備好了承接密集型產業,郭台銘把握住了這一次機會,讓他的代工王國在大陸建立。
我們把產業轉移的故事講到這裡可以發現一個清晰脈絡,每一次轉移都是密集型代工企業最早動作,而承接產業的經濟體都會迅速的實現經濟奇蹟。這裡面還有一條暗線埋伏其中,就是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外匯儲備增加,美國就會以貿易逆差為藉口主動挑起貿易摩擦。貿易摩擦之後跟上的就是金融武器,80年代末的日本如此。90年代末的四小龍也是如此。
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到這裡基本完成,敬請關注大陸的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