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要避免的6個輔食添加誤區?兒科醫生:輔食這樣添加,更健康

2019-07-24     小書蟲媽媽

胖寶寶人見人愛,大人也總是希望自家寶寶長得胖一點,認為這樣才是吃得好。朋友小金的兒子也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胖胖,她曾以此為豪,經常在朋友圈裡「曬一曬」:寶寶這個月又重了五斤,媽媽輔食功勞真不少!

前幾天她又更新了朋友圈動態,但這次的風格卻不一樣了:誰能告訴我,如何幫寶寶減肥?急!急!急! 看著她焦急的樣子,我忍不住私聊了她。原來她最近帶寶寶去做體檢,7個月的寶寶體重已經達35斤,嚴重超標了。醫生建議她馬上改正添加輔食的錯誤方法,給寶寶減肥,不然會給寶寶健康留下隱患。

我接著問了她給寶寶添加輔食的方法,她說,寶寶最喜歡吃甜食,她就在每餐輔食里加一勺糖,零食也喜歡給寶寶吃些糖果、蛋糕、糖水、果汁等糖分比較多的食物。平時給寶寶做麵條時,也喜歡用雞湯、骨頭湯、肉湯做輔料,以增加麵條的鮮甜味道。由此看來,寶寶體重超標,問題出在媽媽用了不正當的輔食添加方法,如多糖,高脂肪。

兒科醫生說,寶寶吃輔食後肥胖,主要是因為飲食結構不合理和過量進食導致的。媽媽們給寶寶添加輔食時,要儘量避免一些誤區,這樣寶寶才會健康成長。

那麼,給寶寶添加輔食,媽媽要避免哪些誤區呢?下面這幾個誤區,媽媽們要儘量避免哦。

1.將配方奶作為輔食添加

在媽媽群里,經常聽到一些母乳喂養的寶媽說,4~6月後,我家寶寶添加輔食,我就給他添加配方奶,這樣的營養最豐富全面了。其實,配方奶不是輔食,它起不到輔食應起的作用。

配方奶從本質上來說與母乳是一回事,都是奶類食品,只有在母乳不夠時,才考慮加配方奶來補足,絕對不是在母乳充足的時候用來補充營養之用,更不會因為沒有添加配方奶就缺少營養。

2.長期只給寶寶吃米粉

有寶媽跟我說,現在寶寶一歲多了,從寶寶添加輔食後,就一直吃米粉,這樣方便省事,不用每天想著給寶寶做什麼輔食好。這樣做,媽媽是省事了,但寶寶卻會營養不均衡,影響正常 發育。

寶寶輔食可以從添加米粉開始,但不能只以米粉喂養,必須以奶為主,同時漸漸地增加蔬菜、水果、肉、魚、蛋等食物,絕不能長期只吃米粉。因為米粉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含量較少,但寶寶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必須從奶中獲取,所以即使添加了輔食,奶也同樣要保持。

營養專家說,米粉吃得多了,寶寶吃其他食物就會減少,長期如此,營養不勻衡就會導致寶寶身高增長緩慢、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

3.認為輔食越碎越好

寶寶的輔食一開始的確要精細一些,不但要碎,而且要碎得徹底,便於寶寶吞咽、消化。因此,很多爸爸媽媽就陷入了一個誤區,以為寶寶的輔食越碎越好,這樣寶寶才消化得好,不被卡到,其實食物的精細程度是必須隨著寶寶的月齡增長而變化的。

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說寶寶馬上要一歲了,可是輔食一直吃不好,只要稍微做的粗一點,寶寶就會嘔吐,這是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是因為寶寶沒有得到咀嚼訓練,通常一歲的寶寶多數能夠接受小碎塊食物了,如果寶寶一直只吃很碎的食物,就一直得不到鍛鍊,得不到鍛鍊又會導致吃不了粗一點的食物。

爸爸媽媽必須讓寶寶多練習,慢慢地改變食物性狀,泥末、碎丁、絲、片、小塊循序漸進,不斷嘗試,寶寶是能夠逐漸適應的。由此可見,輔食過細會影響寶寶咀嚼能力,必須隨著寶寶的月齡增長而變化。

說到這裡,可能有爸爸媽媽會問,輔食粗細程度如何隨寶寶年齡增長而變化呢?別擔心,小書蟲媽媽為你做好功課了,按以下方法去操作就可以了。

4~9個月的寶寶

這階段的寶寶剛剛學習吞咽動作,此時輔食以糊狀、泥狀和半固體狀為好,如米粉糊、南瓜粥等,6個月後可適當增加一些顆粒狀食品,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

10~12個月的寶寶

寶寶進入了旺盛的牙齒生長期,這時可做一些爛麵條、肉末蔬菜粥、烤麵包片等小塊狀食物,並逐漸增加食物的體積,由細變粗,由小變大,而不是一味地將食物剁碎、研磨,這樣不但能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還可以幫助他磨牙,促進牙齒萌出。

12個月後的寶寶

到了這階段,軟飯、餃子、餛飩、細加工的蔬菜和肉類都可以幫助寶寶鞏固咀嚼功能,由於牙齒越來越多,寶寶的咀嚼、吞咽動作更加協調,慢慢地還能學會「吃飯」。寶寶會用牙齒將粗、硬的食物咬磨細碎,然後再吞下,這些動作能鍛鍊舌頭及整個頜面部的肌肉,為寶寶日後語音發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歲以後的寶寶

寶寶的牙齒髮育已經成形,食物的軟硬、粗細程度基本上和成人一致了,這時基本上完成了從輔食到主食的過渡。

4.認為輔食吃得越多越好

相信很多爸媽,特別是家裡老人家都希望寶寶多吃,並且羨慕能吃的寶寶,在喂輔食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多喂,寶寶不想吃了,仍然抱著「也許哄一哄還能再吃幾口」的心態。你是否也是這樣?

兒科醫生提醒:輔食吃得多了不見得好!輔食吃得太多,而寶寶的消化能力還不是很高,就有大部分的食物消化不了,不僅增加了寶寶的消化負擔,還導致食物的營養吸收不充分,時間久了,寶寶的消化會出問題,可能是長期消化不良等。

過量喂食,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滿足了爸爸媽媽的心理需求,因此,父母切忌不可給寶寶喂食過多輔食。

有些寶媽會問,我怎樣知道寶寶是不是吃得太多啊?方法很簡單,寶寶吃得是不是太多了,可以從他的大便上看出來,如果大便量比平時明顯增多,而且其中很多粗糙的食物殘渣或者形態完整的食物,那麼很顯然是寶寶吃得太多了,下一餐就要少喂點。

還有些寶寶會擔心,如果寶寶沒有吃飽了怎麼辦?其實真不用擔心,如果寶寶餓了,他自然會來找媽媽尋吃的。只要寶寶的體重、身高增加正常,精神狀態良好,就說明寶寶吃的量剛剛好。如果寶寶確實每次吃的輔食很少,就要考慮寶寶是否已經處於消化不良的狀態,或者輔食不符合寶寶口味等問題。

5. 認為給寶寶多喝湯營養好

很多媽媽做輔食時, 都喜歡用到高湯,認為高湯營養豐富,寶寶喝了好吸收,身體好,於是經常煲湯給寶寶喝。有些寶媽認為用魚湯、雞湯、肉湯、骨頭湯沖調米粉、熬粥、煮麵,營養一定差不了。還有些寶媽認為寶寶不愛吃輔食是因為食物不夠鮮美,所以經常利用高湯的鮮味來增加寶寶的食慾。

營養專家提醒,在煮肉的時候,大部分的蛋白質遇到高溫都會凝固在肉里,真正能溶到湯中的蛋白質非常少。同時,寶寶胃容量小,喝大量湯後,其他食物的攝入就會減少,更容易影響營養攝取。

除此之外,只吃湯不吃肉會導致寶寶缺鋅,缺鋅引起的味覺遲鈍又使寶寶食慾差甚至厭食,長期缺乏鋅,寶寶會在生長上顯著落後於正常吃飯的寶寶。

因此,無論是給寶寶煲湯喝,還是利用高湯來做輔食、調味,都一定不要捨棄肉,將它們一併做給寶寶吃。

溫馨提示:寶寶越小,對食物的味道和成人區別越大,不要用大人的喜好去衡量寶寶,寶寶的食物口味清淡,大人吃不慣,但寶寶卻能夠吃得津津有味,他還並不太需要咸、鮮這樣高級的味道。

6.正餐吃得少,零食來幫忙

有些媽媽看寶寶上一餐吃得少,總擔心寶寶會餓壞,於是在下一餐飯之前不斷地給寶寶零食,認為吃點零食總比什麼都不吃強。其實這樣做就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寶寶零食吃得多了,本來胃容量就不大,被零食撐滿了以後,下一餐飯又不會好好吃。這樣不但媽媽累,寶寶的營養也得不到滿足。

正確做法是,吃零食的前提一定要是當寶寶感到飢餓的時候,一般安排在兩頓正餐之間,且食用量不能超過正餐。每天的食用次數不要超過3次,否則即使每次都吃得很少,次數過多的話也會積少成多,影響寶寶正餐的食慾。

最後,兒科醫生溫馨提示:寶寶的輔食和大人的飲食是不同的,給寶寶烹調輔食要少加糖、不加鹽、不加調味品。寶寶的健康成長,需要爸爸媽媽的細心呵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_qpKmwBmyVoG_1ZF9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