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未來世界的主流

2019-10-10     尼古拉斯憶心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學文化,時至當下文化這個詞更為流行。試問,究竟什麼是文化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文化一詞由於其語義的豐富性,內涵的廣泛性,到目前為止,文化的定義竟然多達上百種。歷來文化學者、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等都從各自的學科出發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眾說紛紜。但文化作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物質和精神兩種財富的總和這一概念,基本上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文化在我國的漢語語系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 本屬精神領域之範疇,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等,如果只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中國文化的核心表現,則是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學問,是研究「天人合一」關係的學問,是研究一個「和」字關係的學問。所以說「和」是中華文化的主旋律。總結的說,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是與人類的本身一樣古老。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記錄著文化萌芽的痕跡,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是生命遷衍和歲月推移的歷史,更是演繹文化的進步和文明傳承的人類發展史。如果人類不產生文化,則不會有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呈現。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華文化的輝煌與燦爛,舉世矚目。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生命力最強大的優秀文化。四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加速了全人類的文明發展進程。燦爛不朽的中華文化,造就出了無數優秀的炎黃子孫,如:老子、孔子、孟子、屈原、蔡倫、畢昇、祖沖之、李白、關漢卿、李時珍、曹雪芹等,他們為世界文化和文明做出了傑出貢獻。

儘管當前我國的經濟尚欠發達,但縱觀未來世界文化的長遠發展,我深信中華文化在不久的將來,必將在經濟科技之先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它不僅是推動中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且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由此促進全人類的發展,譜寫出人類文明的新篇章。

為什麼中華文化必將成為未來世界文化的主流?


第一、世界文化的發展史印證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生存力。

在世界上幾大有影響力的古文化中,除了中華文化,其他文化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殆盡了,唯有中華文化綿延幾千年,依然輝煌燦爛,青春煥發,更顯強壯,更顯深厚,更顯博大,更顯活力。正如中華文化經典之一的《易經》中所說「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內涵,所體現著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的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1、隨著英國人的入侵,古印巴的社會形態發生了巨變,應用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字和語言被取代和淘汰。曾經燦爛一時的古印巴文化,一點點的淪落。甚至代表其文化核心的佛教文化逐漸在本土銷聲匿跡,一些研究佛學文化的學者和崇拜者不得不到中國的佛教文化中去查找考證。




2、古埃及文化曾經也是輝煌燦爛的。但是,當羅馬帝國的鐵騎像潮水湧入時,古埃及國門和城堡被衝破,軍隊和勇士被打敗,政權被推翻,它的文化也被淹沒在這鐵蹄踐踏的浪潮中,幾經沉浮,也像潮水一樣的退去,留在了歷史的河床中而不見蹤影。

3、雄壯無比的古羅馬文化,隨著亞歷山大帝的銀盔鐵甲,曾席捲亞、非、歐大地,當拿破崙·波拿巴的法蘭西人橫空出世時,古羅馬文化帶著古羅馬的殘兵敗將回歸到它的發源地,而被塵封於歷史的長河中了,只有文化的研究者,歷史的考證者,他們才能看到聽見雄壯威武的古羅馬帝國文化音律的迴蕩聲。

4、古巴比倫文化曾經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支點,但是它在歷史的發展延伸中,卻被拋棄在歷史的古道上了。

這些曾經輝煌、燦爛的各種文化,都被時間耗掉了它們的生命,讓歲月腐朽了它們的身軀,讓天地自然收回了它們的精神和靈魂,讓歷史的塵埃掩埋了它們的屍骨殘骸,就這樣在沉默中無聲無息地遠去……

當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過去的歷史中也產生過很多其他古老的文化,有的如流星一般閃過,有的如雷鳴般轟響。儘管曾經輝煌、耀眼過,但都由於生命力不強,內涵不豐富,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與變遷,適應不了時代前進的步伐,都只能在時間的長河裡曇花一現,電光一閃,雷聲一轟地消失在歷史的黑夜中,不被人們所弘揚、傳承、使用,隨著時間的遠去,越來越不被後人所知了。


在黃河、長江流域的土地上,勤勞、善良、愛好和平、充滿智慧的炎黃子孫,上下而求索,披荊斬棘地拓新,同歲月與時俱進地創立、成長、發展、升華、創造出來的文明文化,在發展、拓展、兼容、包容、接納、融化中,剔除糟粕取其精華而不斷地鍛造鑄就出來的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永葆青春源遠流長的文化。

第二、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表明了中華文化生命力的強盛。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各民族都有過榮辱興衰的時期。隨著各民族的興衰,疆土隨之分割與合併,朝代不斷更迭交替。在民族兼并和分離的戰爭中,不斷出現強者和勝利者,不斷演繹著一個民族取代另一個民族的統治地位,不斷出現統治者用本民族的文化,強制地消滅和自然淘汰一個民族的文化。

可是,現在大中華的形成和大中華的文化由來,都是在五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中,由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演繹而來的。從誕生至今,由漢文化鑄就靈魂的漢族,塑造出來的特性是一個兼容、包容、忍讓、奉獻、創造、愛好和平、崇尚自然的民族。更能表明漢民族漢文化的特性是,她在歷史更迭和變遷中的所表現的堅毅弘忍的精神和意志,是其他民族無可比媲的。中華民族經受過很多民族很多次的侵略或統治,這些民族在歷史的某個時期,都憑藉強盛的武力,發動戰爭,占領了漢民族的領地,獲得了他們的統治權後,總想用他們的民族文化作為主流文化,來統一漢民族和漢文化,甚至想通過各種強制性的手段取代漢文化。歷史的實事證明,他們的文化在漢文化面前都顯得太弱小而蒼白無力,而很快的被漢文化融合。最後的結果是,蒙古、匈奴、滿族等所有外來文化一一都被漢文化兼容並包地吸收、融化成為了大中華一統。


我們回顧世界其他幾大文明古國的古文化的滅亡,基本上都是在被外來民族的武力擊敗後,隨之就被入侵者的文化所取代,而導致本民族的文化沉淪消失。唯獨漢文化,在漢族的地域政權屢遭侵略亡國時,漢文化不僅沒有被替代和消失,反而在吸收外來文化或與之交融後變得更豐富、更壯大、更強盛,而發展形成了現在的中華文化。

此外,最能說明中華文化的融合能力的例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迫逃離到世界各國的猶太人,都保持著猶太人的習慣和文化在他國異鄉生存生活著。只有到了中國的猶太人,很快就被融合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並成為接受、使用、傳播、發展中華文化的力量。這充分說明了中華文化的本身所具有的兼容並包能力。


第三,在時間和空間的長河中驗證了中華文化生命力的強大。

五千多年的人類文明史,斗轉星移,如今亞洲各國,乃至世界三分之一多的人們,他們的文化、禮儀、風俗、語言、文字,甚至衣食住行,無不昭示著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輝煌,體現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華人很多的國家裡,中華文化占主流地位姑且不必說;在朝鮮、緬甸、寮國等中國的周邊鄰國,因中華文化其本身強大的優勢,滲透與影響也似乎合情合理;在日本、韓國、越南、寮國等其他華人較少的國家,他們的生活習俗、日常用具以及文字和宗教的祭祀中,無處不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不僅如此,而且在全世界的任何區域,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烏克蘭、俄羅斯都有完整的華人街、華人居住區,都保持著完整的中國文化傳承。


中國人為什麼學韓語、日語很容易呢?因為他們的語言文字就是從漢文化中演繹出來的。中華文化里的棋道、茶道、書法、武術、氣功、儒家思想和道家精神等對他們的影響無不深遠。中華文化能夠漂洋過海,主要以兩種方式遠涉重洋:一是熱情好客地邀請外國友人來到我華夏禮儀之邦後,他們發現是好文化就帶回去傳播;二是由中華文化中的大度、和平、友好奉獻的外交使者傳播而去的。當然,無論是帶回去的還是傳播出去的文化種子,最主要原因還是由於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親和力和表現力,它能夠適應各種土壤和環境。中華文化所到之處都大受歡迎和適應,而使文化的種子很快便生根、發芽、生長、發展、傳承、繁衍。


第四,在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中昭示著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我們在世界各地,許多其他國家的官方文件、軍事理論、外交智慧、法律法典、商標圖形、哲學思想、文學著作等中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和影響力;更有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文化,在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在外國的中餐廳、中文網站、影視中文頻道越來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國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所歡迎使用。一些國外的大公司、小公司、跨國集團等,都用中文商標和中文名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給自己取一個寓意深遠、內容豐富吉祥的中文名字。不少國家和地區紛紛建立了中國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等。許多國家和地區也紛紛要求中國建立孔子學院,來傳授傳播中華文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幾乎都把學習漢語作為他們學習外語的首選,漢語已成為外國人追逐的熱門語言。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到中國來學文化、學語言。可見,中華文化在復甦中崛起,在發展傳播中壯大。綜合世界文化的發展潮流,無論從哪方面都能看到,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漢化」趨勢已是必然,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流行和普及也是必然。這不僅是由於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中華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和優勢性的魅力,是其生長發展的必然。


第五,中華文化的文字決定了它強大的生命力。

時至今日,世界上的文化依然是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存在,中華文化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其他文化無法相比的優勢。單從文字上來說,除了漢字以外,也許只有古埃及文字在起源時,曾經有過象形文字,但遺憾的是未能傳承和發展下來,而被時間的流水沖刷得蕩然無存了。其它文字,幾乎都是一些書寫符號的組合,其功能也僅限於標記和交流;而漢字卻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每一個漢字都是經過長期的自然演變而來,或象形,或意會……當我國的漢字鼻祖倉頡造出漢字來時,連鬼神都哭泣,聞之膽寒心驚。可以說,每一個漢字都有著其深刻的內涵。郭沫若先生說:「識字是一切文化探討的第一步,文字乃社會文化之要證,於社會之產生狀況與組織關係略有所得,欲進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可謂是「字文化」,是其他文化所沒有的,也沒法同中國文化作比較的原因所在。

第六,中華文化的性質和內涵決定了它強大的生命力。

只要對中華文化進行研究思考,或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不難發現漢文化源於自然,表現自然,融於自然,升華自然。只要自然在,中華文化就在;自然怎麼發展,中華文化就會怎麼發展。中華文化的精髓、精神內涵可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和」字。自然「和」而生萬物;山水「和」則生美景;人體「和」則身心健康;樂曲「和」則生美音;經營者「和」則生財;家「和」萬事興;人與人之間「和」則友情加深;國「和」則生吉祥;國與國之間「和」則相安無事;……「和」就是自然,是世界自然而然的本質。宇宙不「和」星球就會墜落,地球不「和」就會有災難。「和」就是宇宙自然的神韻所在。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和」,是表現、總結天地人合一的「和」文化。


中華文化承載著人類自然歷史的發展和延伸,演繹著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澱。詩詞歌賦、科技教育、典章制度、文化遺產……這些意味深長的文字文化,築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城,使得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與自然同音同脈同長久。

綜上六個方面所述,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卓越的智慧和崇高的美德,不但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也對世界文化和文明的推動與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隨著時間的延續,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不斷強大,中華文化將發展得更快、更好,更能夠推動未來世界文明與文化的發展。我深信中華文化在不久的未來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造福全人類,發展全人類。作為華夏兒女,我們為此而感到自豪與驕傲!這也更迫使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總結、弘揚、傳承中華文化,振興中華,服務全人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WIttW0BMH2_cNUgi3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