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繼續來說《大決戰》系列電影的那些老戲骨。
在我心目中,扮演林彪的馬紹信毫無疑問是整個《大決戰》系列電影中表現最出色的那一個,甚至也是我國幾十年主旋律電影歷史中,最接近真實歷史人物的那一個。
那麼,馬紹信扮演的林彪之外,還有誰是《大決戰》最出色的演員呢?
首先,古月扮演的毛主席,據說是葉帥欽定,古月作為當年扮演主席第一人的地位,毫無爭議。當年那些特型演員,很多角色都有好幾個人選,但是扮演主席一直都是古月專享。所以古月的演技絕對厲害。
但是呢,主席這個角色,實在是太特殊了。雖然可以加入一些家庭啊這些戲份,也還有一些他發怒的鏡頭
但總的來說,主席的角色有太多限制,真的很不好發揮。
所以,古月演技確實不錯,但是要說起《大決戰》電影給我留下第二深刻印象的角色,還是要算趙恆多飾演的蔣介石。
那麼咱們就來說說趙恆多是怎麼從當年扮演蔣介石呼聲最高的孫飛虎手中,搶到這個角色的過程吧。
一、趙恆多和孫飛虎各自扮演蔣介石的經歷
說起來,趙恆多和孫飛虎都是80年代扮演過蔣介石的著名演員。
其中趙恆多是國內第一次在大銀幕上扮演蔣介石的演員,這個電影是1979年的《大渡河》,當時文革剛剛結束,電影事業也剛剛恢復。八一廠拍了這部電影,是蔣介石首次出現在國內銀幕。
孫飛虎第一次出演蔣介石,是1981年的電影《西安事變》,只比趙恆多晚兩年。
雖然比趙恆多接觸蔣介石要晚,但當年趙恆多飾演的蔣介石沒有什麼反響,而孫飛虎這次發揮卻是一舉成名。。
《西安事變》在80年代非常著名,曾經獲得第2屆金雞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男配角2個重要獎項。孫飛虎就是憑藉經常發揮,拿到了這個最佳男配。
所以說,雖然趙恆多比孫飛虎飾演蔣介石起步早,但是當年大家都公認孫飛虎扮演的蔣介石最像。
當然,趙恆多也在1985年,拿出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那就是國內第一次正面表現國軍抗日戰場的電影《血戰台兒莊》。
《血戰台兒莊》是大陸第一部正面表現國軍抗日戰場表現的電影,在當年引發了很大轟動。後來在台灣的蔣經國專門託人從香港弄到了這個電影的拷貝,看完之後,觸動很深,後來蔣經國同意兩岸三通,據說和這個事情也有一定聯繫。
在扮演蔣介石的較量中,趙恆多憑藉《血戰台兒莊》的優秀表現扳回了一城。
然而在1989年的著名電影《開國大典》里,孫飛虎再次飾演蔣介石,再次拿下了1992年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
孫飛虎的電影生涯,最重要的角色都是扮演蔣介石,最重要的獎項就是拿到2個金雞獎最佳男配角。
而趙恆多並沒有獲得過任何電影獎項。可以說在80年代,孫飛虎就是公認的,扮演蔣介石的頭號人選。
《開國大典》拍攝於1989年,《大決戰》則是拍攝於1989-1990年間。按說,在當時,剛剛在《開國大典》中有過精彩表現的孫飛虎,理應是《大決戰》導演組的第一選擇才對啊。
為什麼《大決戰》劇組沒有選擇孫飛虎,而是選擇了趙恆多呢?
二、趙恆多是不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網上有一些說法,稱趙恆多之所以在《大決戰》里扮演蔣介石,是因為他是軍人出身,也是八一廠的員工;而孫飛虎的身份,曾經是貴州話劇團演員,後來調任西影廠,比不上趙恆多是自家人。
另外,《血戰台兒莊》的導演是楊光遠和翟俊傑。
而《大決戰遼瀋戰役》的第一導演也是楊光遠。
由於趙恆多在《血戰台兒莊》中的出色表現,他肯定給導演楊光遠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後來拍攝《大決戰》的時候,相信楊光遠肯定向總導演李俊推薦了趙恆多。
所以說,趙恆多是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所以壓過了孫飛虎,最終出演了《大決戰》中頭號反派嗎?
那就太低估《大決戰》這部電影的重要性了。當年拍攝《大決戰》規格有多高,之前我已經分析過了,就不多說了。總之這部電影是當年所有演員的夢想,誰都希望能夠出演重要角色。趙恆多當然想演蔣介石,孫飛虎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啊。
而導演組對於演員的選擇,主要原則是「自願報名,試戲選拔」,導演組對於演員選擇,絕對是公平公正,否則馬紹信這樣,此前籍籍無名的雞西市話劇團的演員,怎麼可能拿到扮演林彪的機會?
至於身份的影響,更是無稽之談了。在80年代幾大國營電影製片廠的關係,大部分都非常融洽,經常互相借調對方職工拍戲。
就拿趙恆多來說,他第一次出演蔣介石的電影《大渡河》是長影廠出品,後來拍攝的《血戰台兒莊》則是廣西電影製片廠出品;而孫飛虎出演蔣介石的幾部電影,分別出自北影和長影。所以他們倆都是被借調拍戲,和自己的身份沒有太大關係。
那麼,趙恆多是如何從比自己名氣更大的孫飛虎手中,搶到了《大決戰》里蔣介石這個重磅角色呢?
三、趙恆多飾演角色更加綿柔,孫飛虎更加陰鷙
在我看來,趙恆多和孫飛虎的演技肯定都沒有問題,他們扮演的蔣介石形象各有千秋,都有獨特的魅力所在。
但是趙恆多更符合《大決戰》導演組對蔣介石這個角色的想像力。
歸根到底,還是導演組在創作《大決戰》這部電影的思路起了決定性作用,就是作為主要反派的蔣介石,作為國民黨統帥的蔣介石,不能是過去那種簡單化的臉譜式的形象,而應該是一個更加豐富、立體,經得起推敲的銀幕形象。
而趙恆多本身的面相,也顯得稍微比較溫和,不像孫飛虎扮演的蔣介石那樣比較陰鷙。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兩個人扮相對比。
尤其是兩個人的眼神。
孫飛虎扮演的蔣介石,眼神中更多的是一種壓迫性;趙恆多飾演的蔣介石,眼神中多了一點點柔和。
相對來說,趙恆多在《血戰台兒莊》中飾演的蔣介石,更符合這個要求。他沒有簡單地把蔣介石演成一個壞人;而孫飛虎在《開國大典》中飾演的蔣介石,雖然也有家庭生活等溫情一面,大更加突出陰險狡詐的一面,還是傳統思路。
下面,咱們就來具體看看兩個演員的表演對比,有什麼不一樣
1、先看孫飛虎在《開國大典》中的蔣介石,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陰險狡詐。
電影開篇就是說蔣介石準備下野,讓副總統李宗仁暫代職務,並主持和中共方面的「和平談判」,妄圖實現劃江而治。
當時蔣介石暫時「下野」其實只是一個幌子,實際上還是在背後操控一切,只不過是把李宗仁推向前台做個傀儡而已。電影用多個細節表達了蔣介石的這種狡詐政客嘴臉。
比如李宗仁對於報紙上發表的蔣介石引退公告不滿意,下面人打來電話,蔣介石說「那就修改到李副總統滿意」,掛了電話和蔣經國說了句「他還當真了」。
去北平參加和談的張治中,臨行前,專門到蔣介石的溪口老家請示和談指示,蔣介石說我同意八項和談主張,張治中問這個能不能發表在報紙上。
蔣介石白了他一眼,然後說「你(自己)斟酌吧」
通過這一系列細節,電影充分展示了蔣介石的陰險狡詐。他的所謂「下野」與「和談」,都只不過是緩兵之計,目的是為了迷惑外界,趁機在南方大肆擴編新軍,妄圖抵抗解放軍渡江。
所以在所謂的「引退」之後,蔣介石也在觀察手下各方反應。當時國民政府浙江省主席陳儀,說蔣介石的引退是「急流勇退,適當其時啊」。
蔣介石當即離席,大發脾氣。罵了句「娘希匹」,說有些「軍人不去打仗,挽著女人逛西湖,該殺。」
後來這位國民黨的元老兼蔣介石的老鄉,就被軟禁,再後來被處決。
這齣戲,把蔣介石殺氣騰騰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蔣介石也會籠絡手下,那場著名的夜巡長江防線幫李襄南打牌贏錢的戲,被很多觀眾津津樂道。尤其是那句著名台詞:
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長江天險能否守住,全靠諸位仁兄了。
後來李襄南果然替蔣介石賣命到最後,在長江防線被突破之後自殺。
一方面蔣介石會對陳儀瞬間翻臉,另一方面他又對李襄南刻意籠絡人心,這種駕馭手下的手腕,真的是非常嫻熟。
總的來說,在電影《開國大典》中,蔣介石的總體形象就是這種陰險政客。
2、趙恆多飾演的蔣介石,刻意避免了陰險,而是展現其喜怒不形於色。
如果我們看趙恆多在《大決戰》系列的一系列表演,基本上沒有孫飛虎在《開國大典》中那種殺氣騰騰,很多時候是刻意收著演,比較內斂而不形於色,這是要突出蔣介石作為老牌政客的那種氣場。
最突出表現這一點的,是蔣介石和陳布雷的一場戲。
作為蔣介石的老鄉和顧問,陳布雷對蔣介石可謂忠心耿耿。所以蔣介石也很看重他。
在《淮海戰役》中,陳布雷覺得國民政府已經失去民心,所以斗膽向蔣介石進諫。
他說目前「出路並不全然在於軍事」,而是要先挽回經濟。
大家知道,1948年蔣經國在上海進行金融改革,發行金圓券,還要打虎,和四大家族直接起了衝突。後來蔣介石叫停了蔣經國的這些措施。
陳布雷認為,要想挽救國民政府,四大家族也要站出來。所以他委婉提出讓宋子文、孔祥熙、陳氏兄弟給國府「做一點捐助」
實際上就是暗示,四大家族不能再向以前那樣盤剝了。
蔣介石聞言大怒,憤而拍了桌子。但是他馬上又轉變臉色,讓陳布雷回去休息(這些話不要再說了)。
陳布雷回去之後就自殺了。
這場戲,和孫飛虎在《開國大典》中破口大罵「娘希匹」就截然不同,面對手下人的忤逆,《大決戰》中的蔣介石顯得更有氣度,這樣才更符合一個老牌政客。
至於展現蔣介石籠絡部下的手腕方面,《大決戰》中趙恆多的表現也更加圓熟。比如蔣介石讓杜聿明撤出徐州,杜聿明覺得這是昏招,堅決不接受。顧祝同勸他,杜聿明說「撤我的職好了」。
蔣介石在外面聽到這些話,開始了他的表演。
他先是關心杜聿明的生日,說要好好給他過個生日。
然後又提到杜聿明的老母親即將過70大壽,讓杜聿明去上海專門給老母親辦好壽辰。
杜聿明說徐州戰事吃緊,蔣介石就紛紛蔣經國代表自己專門去賀壽。
把杜聿明感動得一塌糊塗。他馬上表示一定要為校長肝腦塗地,要把部隊安全從徐州撤出來。
這段戲,把蔣介石那種籠絡人心的手段表現得淋漓盡致。
後來杜聿明在淮海戰場兵敗被俘,他說蔣介石還是很有一套,只不過他那些手腕都充滿了江湖氣,屬於舊軍閥做派,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通過對比孫飛虎在《開國大典》中的表演和趙恆多在《大決戰》里的表演,我們可以發現,《大決戰》里的蔣介石形象更加內斂,更加立體,也更偏向正面一點。
甚至可以說,《大決戰》這部電影給蔣介石這個角色還增加了一些人格魅力。甚至在最後《平津戰役》中蔣介石離開南京前的一番話,說「是去此去死無葬身之所啊」,還頗有點悲情。
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大決戰》是要描述整個國民黨發動政府的全面失敗,這些失敗的責任,並不全在蔣介石一個人身上。
這是和《開國大典》完全不一樣的思路。
正是因為這樣的思路,讓《大決戰》導演組沒有選擇孫飛虎,因為《開國大典》里孫飛虎的表演風格,不符合《大決戰》整個電影的氣質。
大概正是如此,趙恆多才更適合《大決戰》這部電影。而不是說孫飛虎的表演不夠好,實際上2個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的表現,已經足以證明他的優秀。
實際上,趙恆多和孫飛虎,當年在大銀幕中塑造的蔣介石形象,至今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都是那個年代主旋律電影最好的蔣介石特型演員,他們也都是非常棒的老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