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喜馬拉雅APP KnowYourself心理課堂的精品課《KnowYourself:學好心理學,人生大不同》
編輯丨閔靜
不知道你們是否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公司里一個平平無奇的同事,有一天TA做的方案被老闆表揚了,並且老闆還順帶批評了一下你,說你的方案不夠用心,這兒有問題,那兒有問題。
這個時候,你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不會立馬覺得,「老闆真是有眼無珠,竟然欣賞不了我的才華」,或者是在腦海中快速地回憶,這位同事平時工作里出現的各種紕漏,然後趁機向老闆告發?又或者是憤憤不平,心裡暗暗想著,自己總有一天會踩到老闆頭上,讓他好看!
每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腦海中浮現了這些想法,你會驚訝「自己的內心深處,竟然隱藏著這些邪惡的念頭」,並且為此感到羞愧。畢竟,我們可是從小就被教育要成為五講四美三熱愛的人。
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這些邪惡的想法為什麼會出現,以及,我們是不是真的,比自己想像中的要更加邪惡。
何為「黑暗三角」
在2002年的時候,西方有兩位心理學家保斯和威廉士首次提出了「黑暗三角」的理論。這個理論說的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黑暗地帶,黑暗地帶的三個角落分別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戀型人格以及心理病態。這三種人格特質,互不相同卻又互相聯繫。正是因為黑暗三角的存在,有些人會希望從殘忍的行為中獲得快感?甚至有些人會毫無原因地故意傷害他人。
自戀說的就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以自我為中心、傲慢、虛榮、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對別人具備支配權的那些人。他們自我主義很強,會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除了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黑暗三角」最後一個就是心理病態。其實這裡討論的是一種人格特質,與真正的精神病患還是不一樣的。這裡說的心理病態一般是指,一個人在情緒和人際方面,極易出現各種行為偏差,比如說,易衝動、冷漠無情、大膽冒險、攻擊性強、不顧及他人感受、情感封閉等等。
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和心理病態者可能都是很難與他人產生共情的,而自戀的人,往往也會表現出喜歡操縱他人、以及冷漠無情的特質。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時候,我們對於黑暗三角人格們的第一印象可能還是不錯的,因為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和自戀型人格的人都是很擅長掩飾自己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善於欺騙,所以普通人很難看清楚他們的真面目;而自戀型人格的人一般在外表上也更加有魅力。
那你是不是覺得這些離你的生活很遙遠?其實也不是。黑暗三角並不是只存在於那些殺人犯的人格當中,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可能同樣具備「黑暗三角」人格當中的一種或幾種。
雖然很多時候,人們可能會因為自己所受到的教育、社會的規範,來刻意壓抑自己的黑暗面,但在特定的環境下,這些黑暗特質還是會浮出水面。我們都是擁有邪惡與黑暗面的普通人。
擁有此種人格怎麼辦
首先要做的,是接納你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中,多多少少都會有黑暗三角,只是程度有深有淺。比如說,其中之一的心理病態,其實跟生物學、精神醫學息息相關,有先天基因的成分。所以,你需要正確看待黑暗三角的存在。
如果是馬基雅維利方面,就可以嘗試去做做一些志願者或是義工。一段時間之後,你可能會發現,沒有任何目的地付出,不但不會對你造成什麼傷害,反而可能帶來輕鬆和成就感。
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黑暗三角」。 像我們剛剛提到的,黑暗人格顯著的人,一般來說會更具備成功的動力和自信。這些人的動機明確,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可以排除情緒的干擾,做到必要的冷酷,同時他們仍然能相信自己是崇高的。
怎麼避免被「黑暗三角」人格控制和利用,你可以策略性地應對他們的怒火,善用傾聽和迴避技巧。黑暗三角人格們通常都不是好脾氣的人,而且他們表達怒氣的方式往往是被動式的。
比如說,忽視別人、生悶氣這種。這個時候,你可以花一些時間來傾聽TA的訴求,幫助TA了解自己怒意的源頭,並且去積極地解決問題。
並不是只有那些連環殺手或者罪犯才擁有黑暗三角人格,普通人可能也會時不時地表現出自己陰暗的一面。希望你可以不再把世界上的人,簡單地歸類為「好人」和「壞人」。在這中間,或許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與灰色地帶。
關於主播:
戀愛中為何總是你遇到渣男?提案總是不過,職場常常不順心;與父母不好溝通,很孝順但又不知如何表達?它們來自我們每個人思維中的坑,從而陷入自己或他人製造的假象,這些假象遮蔽了事件的真實誘因,致使你在困惑中裹足不前。
KY心理課堂歷時3年,研究打磨出99堂心理學課程,就是要用5個不同場景中的99個心理學專業知識,讓你避開生活中最常見的誤區,戀愛更自信,職場更高效,生活更順利,家庭更幸福……
關於喜馬拉雅:
有聲圖書館,中國知名音頻平台,5.3億用戶的共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