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熱」能與鄉村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這篇調研感言值得品讀

2019-11-04     群眾雜誌

鄉村遠離城市喧囂,「到鄉村去」成為許多都市人近些年休閒度假的重要選擇。伴隨而來,「民宿」成為很多人嚮往的「詩和遠方」。民宿能給遊客帶來怎樣的獨特體驗,又能與鄉村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帶著這樣的疑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的一位同志來到有著七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南京市溧水區石山下村一探究竟。

火起來的古村落

「心是一座未見的山,夢裡長回石山下」。石山下村位於溧水區晶橋鎮東南2.5公里處,從市區出發驅車2小時即可抵達。沿著彎彎的山路,穿過美麗的楓香嶺景區,就到了這個原生態的小山村。村莊保留著古樸的田園風光,青色山巒環繞農田,些許池塘零星散布,舊時的宗祠、民舍和長巷的磚瓦外牆已經風化,裊裊炊煙從農家的煙囪里升起,如同世外桃源。

聽村裡的老輩說,村莊建於1245年,由於村對面有一座石山而被叫做「石山下」。為了祭祀祖先,村裡1820年建造了宗祠,後經修繕,現在的宗祠呈磚木結構,白牆黑瓦,柱子、房梁和石刻都非常精美,牆上新掛的紅燈籠印滿了喜氣。除了宗祠,石山下最有名的還有兩棵年齡超過500歲的桂花樹。每年秋天,這兩棵桂花樹都會開兩次花,開花時滿樹金黃,整個村子都瀰漫著濃濃的桂花香。這一切都賦予了石山下獨有的底蘊和內涵。

漫步至村莊的最高處,便能看見一座由古老民宅改造成的民宿。民宿外圍被灰色石磚牆圍住,推開幾道吱吱呀呀帶門閂的老木門,老屋內的縫紉機、鏡子等家當陳設其中,祖上的泥房、木屋被設計師「變廢為寶」,讓人有歲月雖遠卻又近在眼前之感。

據介紹,民宿的主體遵循生態建築原則,在不改變原有民居格局的基礎上,最大限度保留了舊屋舍材質和砌築方式。周邊還修建了遊客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小村書屋、戲台、自行車慢行系統和四季花海,入駐了一批有格調的小酒廊、咖啡屋和特色餐飲,古村落的古樸與都市風情的浪漫共同組成了鄉村文藝休憩空間。該民宿從2015年營業以來,已集聚文創項目16個,節假日基本爆滿。

老宅如何被喚醒

「以前,古村落看起來很美,住起來很難。我們的夢想就是讓民宿真正融入鄉村,讓大家可以留得下。這些年我們接待了很多遊客,吸引來了各地的創客,還帶動了村民創業和就業。」村幹部介紹,目前南京全市民宿入住率前10名中,溧水占了4家,全區民宿床位已突破1000張。在走訪中感到,民宿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在於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百姓觀念的轉變,也得益於地方政府的推動。

溧水以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高起點編制全域旅遊發展規劃,舉辦精準招商、民宿設計師大賽,引入國內知名民宿品牌和專業投資團隊,精心打造「都市田園、詩畫鄉野」的民宿村。全區鄉村民宿集中分布在旅遊核心區周邊,形成了不同價位、不同檔次民宿類型的全覆蓋,吸引了各地遊客前來休閒度假。

現在的鄉村民宿已不再是單調的「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屋」,溧水引導經營者因地制宜,將民宿經濟與文創產業緊密融合,加強對鄉村文化的繼承與挖掘,打造出李巷的「紅色文化」、破牆圍的「詩仙太白」、秦淮梅園的「梅文化」、樂棲山房的「印章」等主題,讓遊客有一種新鮮、獨特的體驗。

在民宿發展初期,溧水依託文旅集團,在古村落拿出「拆遷不拆房」的收購安置方案,收購了一批老宅尤其是空置住宅,形成了一批高品質的民宿集群,引領民宿發展走向。之後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租用當地居民的土地或農宅,進行設計改造,打造出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特色民宿品牌。

目前,主要引導當地農民以土地、房屋、資金或勞務等方式入社入股,並鼓勵農戶利用自有住房按照民宿標準裝修後開展經營管理,提升農民經營組織化程度,逐步構建以社會資本為主、村集體和農民投入為輔的多元投資格局。

村民還告訴我,石山下在開發前是溧水最窮的一個村莊,很多村民出去打工,不少老宅也年久失修,不再適合居住。現在老房被收購,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加強,在外打拚的村民也陸續返鄉創業。

近幾年,溧水收購的一些農村閒置房屋,改造施工由村民承擔,還湧現了有間堂、半里時光、青年旅館等村民自主經營的鄉村民宿,農民的財政性收入、經營性收入、一產農業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得到有效疊加,使不少村民從「出村脫貧」變成「回村致富」。

抓住快速發展機遇

作為蓬勃興起的一種新業態,民宿與傳統旅館、酒店相比,既相似又不同,在發展上也存在一些新問題。從走訪的情況看,在「民宿熱」的背景下,一些村民單憑個人經驗和拿來主義進行開發建設,部分民宿在建設風格、服務內容等方面並無多大差異,同質化嚴重。部分民宿雖然在前期吸引了一批遊客,但由於缺乏精心打磨,重住率和推薦率較低。

當地幹部介紹,溧水約一半的民宿由傳統農家樂演變而來,服務仍停留在簡單住宿的初級階段,配套設施和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由規模農莊轉型而來的民宿,由於缺乏專業團隊統一規劃、設計和宣傳,周末與非周末、旺季與淡季等潮汐現象明顯。一些經營者反映,前期投資開發的資金壓力較大,但融資渠道比較狹窄,農村宅基地政策也較大限制了民宿的發展,希望政府在產業政策上給予更多支持。

民宿產業雖處於發展階段,但市場主體、消費群體、資本運作等生產要素已然顯現。2017年我國民宿消費規模已達200億元,預計到2020年鄉村民宿消費將達363億元,年均增長16%,遠高於同期國內旅遊消費的預計增速,正成為旅遊經濟的下一個風口。

無論是作為傳承鄉村文明的載體,還是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橋樑,民宿都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和突破口。抓住鄉村民宿快速發展的機遇,發揮其在推動城鄉和產業融合互動、促進休閒農業和旅遊轉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將鄉村民宿培育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產業。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吸引更多的創業者回到鄉村,帶動農戶和村集體收益,讓民宿發展成為精準脫貧的新模式。

同時,探索農戶自主經營、「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創客+農戶」「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多元模式,努力讓「資本下鄉」,推動民宿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0期,原標題為《帶富一方人的「民宿經濟」》

作者:陳清華(作者單位:江蘇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責任編輯:霍宏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E3CNG4BMH2_cNUgQJsE.html